APP下载

当代中国伦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2014-06-27王彦东王维国

道德与文明 2014年2期
关键词:伦理教授道德

王彦东 王维国

2013年10月12日至13日,中国伦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二百余名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的伦理学工作者共赴盛会。河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艾文礼到会并致辞。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伦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再次当选为会长。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以“伦理治理与社会秩序”为主题,就以下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社会秩序与伦理治理

一是社会秩序。广东海洋大学曹望华教授认为社会秩序是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结构和状态,包括政治秩序、经济秩序、法律秩序、文化秩序等。浙江省委党校何建华教授把社会秩序分为两种类型,即建构性秩序和自生性秩序,并主张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使建构性秩序内化为自生性秩序,从而不断增强社会秩序的生命力。华侨大学陈庆超博士提出了“良好社会秩序”的观点,他认为秩序强调的只是社会运行所具有的稳定性外在特征,并不必然内含着伦理的要求。良好社会秩序则在强调秩序的同时,更加重视对个体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善”的提供。

二是伦理治理的内涵。有学者强调伦理的工具性价值,认为伦理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从而将伦理治理界定为“以伦理进行治理”。而有的学者则强调伦理的义理性价值,认为伦理治理是在价值取向上对社会治理进行纠偏,从而将伦理治理界定为“伦理的治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廖小平教授认为伦理治理是德性的治理,目的在于实现善治。有学者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提出的“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简化为“伦理治理”,强调对不道德现象进行治理,从而将伦理治理界定为“对伦理的治理”。辽宁大学王东红教授认为伦理治理是指发挥多元主体的能动作用,共同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三是伦理治理的作用。与会专家一致主张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不能只靠制度的硬约束,还要有伦理道德的软约束。只有二者相互依托、有机结合、合力攀援,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聊城大学黄富峰教授认为,现代社会之所以更需要伦理治理,是因为它契合了社会治理的运行方式,体现出社会治理的本质和目的,化解了多元主体带来的社会高风险,为各利益主体协调和达成共通价值观提供了最大可能性。四川省社科联唐永进教授从中国梦的角度解读了伦理治理的作用,他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加强伦理治理,如果没有相应的精神世界的完善、道德氛围的形成,中国梦必定是不完美的;倘若没有相应的伦理治理,中国梦是难以实现的。

二、伦理治理的主体与客体

一是伦理治理的主体。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党和政府不再是伦理管理的唯一主体,建立和创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伦理管理格局尤为重要。其一,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是伦理治理的第一主体。河北省委党校王秀华教授认为,在当代中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实现伦理治理也不例外。辽宁师范大学杨秀香教授认为政府有效的管理是伦理治理的基础。政府应在顶层设计要公平公正、社会思潮要坚持引领、反腐倡廉要制度保证、政府行政要以人为本等环节共同着力。其二,社会组织与社区是伦理治理的基本力量。吉首大学王银春认为民间组织或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它们或独立承担起社会管理职能,或与政府机构合作,共同行使某些社会管理职能。河北经贸大学王莹教授主张社会组织所从事的公益性、利他性活动体现着社会道德价值,是伦理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民间力量。其三,公民自治是伦理治理的前提。山西师范大学聂静港认为一个有效、持久和正当的伦理秩序是公民施行的治理,也是对公民实行的治理,因而可以理解成是公民的“互治”。对于当前伦理治理主体的现状,有学者认为当前伦理治理的主体是少数精英,是对普罗大众的治理,这种治理会涉及不同道德体系的冲突,面临着两种危机,即道德自由的危机和道德认同的危机。南京师范大学王露璐教授指出,由于伦理治理并非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源自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复杂问题,因此,各级文明办在伦理治理中常常力不从心。

二是伦理治理的客体。与会专家在伦理治理的重点群体方面达成了一致。其一是精英的觉醒。北京师范大学晏辉教授指出精英可分为掌握权力的政治精英、掌握财富的经济精英、具有姿色与力量的文体精英和掌握知识的学术精英,没有他们的觉醒就没有伦理治理。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指出,在社会转型期,首先应是精英阶层担当责任,但是当前精英阶层成为资本、利益的代表。我们当前最大的危险不在于问题的存在,而在于对待这些问题的意识与态度,因而权力者、公共知识分子的堕落是最可怕的。其二是弱势群体集体行动的力量崛起。只有当大众普遍形成某种道德,采取自下而上的倒逼机制才有可能实现伦理治理。武汉大学倪素香教授指出,不是弱势群体的觉醒不可靠,而是他们的觉醒受到压制,特别是制度层面的障碍。如此一来就使得当前社会治理的伦理基础不牢靠。同时,弱势群体自身也存在问题,例如,许多弱势群体指望通过剥夺他人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平衡或平等,而剥夺方式是不能代表也不能实现正义的。

三、伦理治理的实现路径

首都师范大学王淑芹教授认为社会伦理治理应该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道德自身的调控,即道德发挥主体的良心、信念的自律精神以及社会舆论褒善贬恶的道德评价作用。另一种是道德借力调控,有两种实现方式:或者是道德精神和原则渗透于法律、规章制度中,使道德获得一种强硬的外壳和运行机制而发挥作用;或者是维护良法本身。在某种意义上,道德尊严的维护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华中师范大学龙静云教授将当前我国社会频频发生的恶性报复杀人案定义为“报复性特恶道德行为”,并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对导致“报复性特恶道德问题”的原因做了深刻分析。她认为,“报复性特恶道德行为”的治理之道需要注重依法严厉打击与心灵的道德拯救相结合;以共享式增长保障弱势者的机会公平和实现财富的分配正义;在政策层面有效落实社会融合;建构社会安全阀,让人们的不平和泄愤心理得到及时排解。endprint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赵爱玲副教授从凝聚与重建道德共识的角度论述了伦理治理。她主张伦理治理是一个与凝聚、重建道德共识同构的过程。实施以凝聚与重建道德共识为根本路向的伦理治理,必须以重建社会良心机制、约束与激励机制以及价值导向机制为突破口,聚焦于创造良善社会生活,推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郑州大学王东虓教授认为应坚持治理内在道德问题与治理外在道德问题同步,通过“内教知耻心,外治潜规则”以保持伦理治理健康持续发展。

吉林大学曲红梅教授从多元文化角度论述了伦理治理的实现路径。她认为,建立一种包容性强、尊重其他文化并愿意变化和交流的社会文化才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中,良好有效的伦理治理才能得以展开。

河北师范大学田秀云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富有启发意义的“角色伦理”治理路径。她认为角色伦理本身就内含着社会治理的意义。因为伦理治理不仅仅是治理,更要为社会提供一种价值导向,即“伦理期待”。例如官员的角色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教师的角色就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等。

四、社会具体问题的伦理治理

伦理治理存在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与会专家学者立足于自身的研究专长或工作实际,对市场秩序、税制创建、虚拟空间、食品药品安全等具体伦理治理问题进行了讨论。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乔法容教授认为建立统一、开放、公平、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是目前伦理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企业、公民个人三位一体的道德责任共担机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秩序非常必要,而政府率先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对于引导企业与公民个人承担责任意义重大。

西安市国家税务局姚轩鸽从优良税制创建的角度分析了税德的作用。他主张任何税制都是以一定道德价值为根据和基础制定的,应充分重视道德价值在税制创建中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发挥“税德”价值判断在优良税制创建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人性”在优良税制创建中的源泉作用。

陕西师范大学李卫东教授主张根治网络谣言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伦理治理对于整饬网络伦理秩序、规范网络用户行为、约束涉网活动、优化网络环境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重庆三峡学院许亚非教授认为建立全民、平等、互利、自律、公正、自主、同意、尊重的网络伦理原则,构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友善的网络伦理规范,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网络伦理教育,坚守遵纪守法、权责统一、真实无害的网络伦理底线,是网络伦理治理的有效途径。

河北医科大学刘云章教授认为医师伦理治理是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医师伦理治理首先要对医师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与教育,重视医师职业精神的养成,其次思考并构建医师职业精神实现的保障机制,最后要建立起有效的医师职业精神评价机制。

五、道德问题与道德建设

无论是伦理的治理、以伦理进行治理,还是治理伦理,都必须建立在对当前道德状况的清醒而科学的认识之上,因此,与会者围绕当前的道德问题与道德建设进行了如下讨论。

一是关于当代中国道德现状的讨论。江苏师范大学陈延斌教授从历史与现实、感性和理性、本质和主流诸方面考察了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认为当前中国的道德是主体“爬坡”下的部分“滑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王莹副教授、朱金瑞教授以郑州为例考察了河南省的道德现状,认为近年来郑州市的道德状况整体上呈现出演进的态势,包括对社会公德的总体认可、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肯定、对家庭道德、网络道德的客观评判等。

二是关于当前道德存在问题的讨论。井冈山大学曾建平教授认为官员道德是社会的支柱,知识分子道德是社会的良知代表,是社会的底线。如果支柱坍塌了,底线还没有退却,我们这个社会还有些许尊严可保;如果支柱坍塌了,底线突破了,我们的社会不仅瘫痪而且没有任何羞耻可言。我们或许正在面临这样的危机:既无支柱,也无底线。河海大学陈继红教授指出,当前“道德冷漠”的蔓延令人们触目惊心,如拒治无钱病人的冷漠医生,为追逐新闻而偷拍自杀场景的冷漠记者,制造“毒奶粉”、“毒胶囊”的无良企业中的冷漠员工等。他们的行为呈现出共同的特征:以组织规则取代个人良知,以此克服对他人悲惨命运的同情。江苏师范大学刘琳教授认为我国在关涉公共伦理领域中“真”、“善”、“美”的各个价值层面,都呈现出“公地悲剧”的蔓延态势:在“真”的价值层面表现为交往诚信的丧失;在“善”的价值层面表现为公共慈善行为的公信力破坏;在“美”的价值层面表现为公共审美评价倒错为公共审丑娱乐。

三是关于道德建设的讨论。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教授从系统工程角度对我国道德建设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当前道德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加强道德理论自觉,创制道德实践体系,完善社会诚信建设机制,治理突出道德问题,关注“特群道德”,切实规避道德风险,借鉴“他山之石”等。南京审计学院郭建新教授认为道德建设应发挥公民的主体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道德建设中来,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厦门大学徐雅芬教授从道德自觉与道德自信角度分析了道德建设问题。她认为应通过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重视法律制度的作用等途径培养公民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自信。吉首大学易小明教授认为道德建设必须以认同普世价值为背景,以民主制度和个体信仰为支持。

责任编辑:杨义芹endprint

猜你喜欢

伦理教授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