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管理中“慎”德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014-06-27赵清文

道德与文明 2014年2期
关键词:德性公共利益权力

赵清文

[摘要]在中国传统官德体系中,“慎”和“清”、“勤”一样,都是最核心的道德要求。“慎”德既是“清”、“勤”等德性养成和保持的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德性,在施政中可以更好地维护老百姓的福祉和利益。在现代公共管理中,遵循“慎”德的要求,就要谨慎地地使用手中的权力,审慎地对待每一项决策,同时还要在管理的态度和方式上更多地听取众人的建议。在现代行政管理中,“慎”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确保行政人员以公共利益为价值目标的重要保障,是确保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克服风险和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慎”德 行政伦理 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B822.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4)02-0124-05

在中国古代的官德体系中,“清、慎、勤”被认为是对官员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明清两代,这三个大字被书成匾额,悬挂于各衙署公堂的正厅之上,以对官吏起到时时警醒的作用。在现代行政伦理建设中,“清”和“勤”一直都受到关注,而对于“慎”德的意义,则相对有所弱化甚至被忽视。事实上,作为一项与老百姓的生存和福祉息息相关、影响国家和民族命运及前途的活动,在政治实践和行政管理实践中,“慎”始终都应当是一条重要的行为准则。

一、中国古代官德中的“慎”德

中国古代官德中的“慎”同“清”、“勤”一样,都是“德治”、“仁政”理念的具体化。“德治”、“仁政”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儒家的最基本的政治理念,它要求为政者必须想百姓之所想,关心老百姓的生存和利益,同情老百姓的艰难与辛苦,积极创造条件为百姓谋福利;对于为政者自身来说,要严格约束自身的欲望和行为,不要刻意盘剥,不要滥施淫威,不要专任刑罚。在“德治”、“仁政”理念的落实中,“慎”德是能否将这些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的内在保障。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为政者在管理实践中,一方面要恪尽职守,在处理职责内的事情上丝毫不能懈怠,为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秩序,即应当勤政;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克己奉公,不牟私利,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即应当清廉。勤政和清廉是考察一个官吏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为官的底线。换句话说,“勤”和“清”是一个人进入公共管理者阶层的最基本的品质要求和始终应当恪守的道德准则,是为官者的必备素质和基本德性。而在“勤”和“清”这两种德性的养成和保持中,“慎”德发挥着重要的前提性的作用。古人认为,“慎”为“入德之方”。“慎”对于“勤”、“清”等德性的养成,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一,从根本上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一个人德性修养的体现不仅仅是对某些道德准则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内心的意志和信念始终如一地恪守这些道德准则。因此,一个真正具有道德操守的人,必然是一个对待自身的行为严肃而谨慎的人,而不仅仅是将道德作为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工具甚至是权宜之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古代强调“慎独”这一概念,认为人应当从内心深处的幽微处开始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将道德行为看做是迫于某种外在压力(即他律)的结果。只有“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礼记·中庸》),才能真正具有“清”和“勤”等德性。

其二,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将德性划分为两种:理智德性和美德德性。根据这种划分,“慎”属于前者,“清”和“勤”属于后者,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严格的德性离开了明智就不可能产生”。道德作为“人类精神的自律”,是在自我审慎地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对各种价值关系进行综合考虑的结果。孔子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清醒的判断能力和冷静的分析能力是“君子”必备的素质,因此在儒家思想中“智”被作为三达德之一。“慎思”,即审慎地分析和判断,作为人的理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个人成为真正具有美德者,而非迂腐、迂阔的规则的奴隶。

“慎”德不但是“清”、“勤”等德性养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同时它本身就是一种在传统社会中深受重视的独立的德性。首先,审慎总是同谦虚的品格相联系,成为一个人人生智慧、政治智慧的体现。《尚书》中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商书·仲虺之诰》)。一个人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多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够行事从容;否则,如果盲目自大,不但会限制自身才能的提高,还会增加行动和行为的风险。因此,谦虚谨慎在中国古代被看做一种重要的德性,《周易》六十四卦的爻辞中只有“谦”卦有吉无凶,正反应了古人的这一认识。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慎”德还被认为是一个人责任心的体现,反映了行为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审慎就意味着责任。没有审慎的存在,责任就可能变成鲁莽和草率。”在人们的行为中慎言慎行体现了行为者对自身的责任、义务和使命以及行为后果的深切关注。在古人看来,对于为官者来说,以强烈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处理日常的事务,在仔细地思考、深入地分析和清醒地判断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行为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官员,“慎”德并不意味着小心翼翼、畏首畏尾,甚至逃避问题、圆滑世故、没有原则。这不是真正的审慎,而是畏惧、怯懦。真正的慎必然是始终恪守道义、坚持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慎”德的遵循正是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的体现。

此外,对于为官者来说,在具体的社会管理实践中,谨慎、审慎还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要求和实践准则。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官员手中掌握着比单个人的自然能力有力得多的公共权力,因此他们的每一项决定都可能给老百姓现实或长远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深刻的影响。正是有鉴于此,在中国古代官德中,要求为官者无论是行一令还是出一言,都必须慎之又慎,不能有丝毫马虎与懈怠。编纂于清代的《居官日省录》中有言:“不慎,则一出令之误也,而跖盗之弊生;一听言之误也,而壅敝之奸作;一用人之误也,而狐鼠之妖兴;一役使之误也,而劳怨之声起;一听断之误也,而劝惩之道塞;一重辟之误也,而冤孽之报随。悲夫,以此思慎,慎其有不至乎!”(乌尔通阿,《居官日省录》卷六)社会管理者的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这就要求他们在施政时务必谨慎。因此,在古代官德中“慎”德除了要求“慎独”、“慎思”之外,还要求“慎微”、“慎始”、“慎刑”等,要求官吏在决策时不能仓促草率,而应深思熟虑。一方面,为官者要切实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广泛听取意见,不能自作聪明、刚愎自用;另一方面,在具体事务的决定和实施中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既不能被利益蒙蔽了双眼,也不能被暂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而应对事情的利害进行反复权衡,方可做出正确的决策。endprint

总之,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慎”不但是同“清”、“勤”并列的道德要求,而且对于二者具有更为基础性的意义。因此,魏晋时期的李秉在谈到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认为,当三者不能兼得时,“慎”应当被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清慎之道,相须而成,必不得已,慎乃为大。夫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亦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是以《易》称括囊无咎,藉用白茅,皆慎之至也”。

二、“慎”德的时代内涵

中国古代官德体系突出“慎”德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看到了从事社会管理事务的官员的言行具有公共性,由于官员手中掌握着权力,其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众的利益会造成深刻的影响,因此要求他们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避免盲目和冲动可能招致的损失。权力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这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如此。只要有能够配置公共资源、影响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权力存在,“慎”就是掌握权力者应当遵循的一条价值准则。然而,时过境迁,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同传统社会相比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行政管理中的“慎”德同古代社会中的“慎”德相比有了一些特殊的内涵。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遵循“慎”德的要求,首先是要谨慎地使用手中的权力。无论在任何时代,公共事务管理都需要有一定的权力作为基础。管理者所凭借的权力的来源直接决定了他们遵循“慎”德的目的。在古代,国家管理的最高权力被认为是来自于上天或者神的意志,即“君权神授”,君主从上天那里获得管理社会的权力,然后再把这些权力分别授予不同的官吏,并赋予他们相应的职责,具体负责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各项活动。换句话说,在传统社会中手中握有一定权力进行社会事务管理的官吏是君主的代理人,而君主是上天的代理人;在管理实践中君主为上天负责,而官吏为君主负责。因此,君主在进行决策时的审慎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顺天”,以取得上天的庇佑,而官吏审慎的最重要的目的则是为了迎合君主的需要和期望,保持禄位。正如宋代的吕本中在《官箴》中所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事实上,上天或神只不过是个托辞,君主才是权力的主人。而对于直接从事社会或国家事务管理的各级官吏来说,他们手中的权力便成为了君主的恩赐。在现代民主制度中权力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权力是属于人民的,是人民授予特定机关以公共权力,委托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作为受托人或代理人,行政机构或者行政人员必须以为民众负责、追求公共利益至上作为自己行政行为的目的。这时候,权力行使效果的评价者就不再是君主个人,不能以满足君主的需要或期望作为使用权力的目的,而应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公众的利益和福祉之所在。在这一要求下,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审慎地使用自己的权力,同传统社会比起来就具有了更为突出的意义。一方面,由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对于公共利益的分析和认识比对君主个人利益的理解和掌握要困难得多;另一方面,在存在着等级结构的行政体系中追求公共利益,必然会产生服从上级还是服从公众意志的冲突,尽管公共利益至上是现代行政伦理的首要原则,但这种冲突对于每一级行政机关、每一个行政人员来说又是非常现实的。而这一冲突在古代的君权制下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复杂的管理实践面前,“权为民所用”并非只靠主观意志就能够实现,还需要在权力运用中谨慎地分析,慎重地把握,以正确解决好个人利益、组织利益同公共利益之间、领导意志与人民群众意志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避免管理者个人的偏见、盲目或冲动对公共利益造成的损害,切实履行好受托人的职责。

在行政事务的管理中,“慎”德的时代性还体现在: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深,在人类的物质财富规模扩大、人与人交往更加便捷的同时,社会发展中的风险也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管理理念上的相应变革。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社会发展缓慢,促进增长和积累并非社会管理的主要目标,维护社会在原有水平上的秩序和稳定,实现“国泰民安”,是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在这种追求稳定、保守的管理理念下,经验便可以成为处理各种事务的可靠依据;同时由于社会进步的步伐慢,其中包含的风险和不稳定的因素也是非常有限的。经过几百年的“大发展”之后,人类在追求效率的目标下,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对大自然的无节制的利用和破坏扰乱了自然界循环的节奏和规律,在提高效率的目的驱动下导致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下的紧张和冲突,人们之间交往范围的扩大和信息传播速度的提高造成风险源增加和风险扩散的可能性增大,隐藏在这种高效发展背后的危机也日益凸显出来。在现代社会中,为了解决好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既保证社会的不断进步,又避免各类危机事件的发生或减少其破坏性的后果,乃至从整体上实现变危机为契机,就需要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决策,慎思明辨,慎始慎终。

除此之外,在现代社会中,行政管理中“慎”德的贯彻更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作为保障。现代社会民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不仅体现为社会管理者必须慎重地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以公共利益至上作为根本的价值原则,同时在管理的态度和方式上也应当更多地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需要,听取群众的建议,从群众中吸取智慧。《管子》中曾经说过:“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管子·九守》)。广泛吸取众人的智慧自古就被看做是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与传统社会相比较,由于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决策中不确定性的因素越来越多,对行为后果的判断因此也变得越发困难。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行政事务的处理和行政决策中必须坚定地坚持群众路线,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使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尽量做到合理和科学。这既是“慎”德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中“审慎”的行政管理实现的重要条件。

三、“慎”德的现实意义

“慎”德不仅在中国传统官德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endprint

首先,行政伦理中的“慎”德是确保行政人员以公共利益为价值目标的重要保障。公共利益是行政权力的最终指向,这一观点几乎是没有疑义的。然而,由于角色的复杂性,掌握着行政权力、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行政人员却并非都能够始终以公共利益至上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每一个公共行政人员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个人利益、个人需要、个人偏好和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在个人利益和个人偏好的驱动下,行政人员的决策有时候便会偏离甚至背离公众的根本利益。至少在两种情况之下“慎”德对于避免和纠正这种偏离或背离是有意义的。其一,在许多行政考核体系中,政绩往往影响着行政人员的去留或升迁,因此追求政绩成为他们在进行决策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行政人员追求政绩的道路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并没有天然的矛盾,在大多数评价体系中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是衡量个人政绩的重要标准。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追求政绩的冲动往往会脱离公共利益的要求而变成短期化、表面化、形式化的行为。审慎是克服决策中的盲目和冲动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行政人员在决策中从长远和细微处着眼,减少因追求政绩的冲动而导致的公共利益受到实质性的损害。其二,公共权力对公众正当利益的干涉或损害,有时并非出于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行政人员个人的贪念或者私心,完全是由于决策缺乏慎重的结果,即行政人员在主观意愿上是为了公共利益或公众的福利,但由于决策时没有意识到的风险或意外,导致事与愿违。之所以造成这种后果,固然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是决策者由于专业知识缺乏或思维方式简单而导致的考虑不周,往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利益至上的准则不是只靠热情就能够落实和贯彻的,还需要有科学、理性的分析能力和谨慎决策的精神,克服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以避免热情演变为鲁莽和草率。

其次,从社会进步的意义上来说,行政人员的“慎”德是确保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所谓科学发展,就是一种以统筹兼顾为基本方法,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同时又是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无论是统筹兼顾的方法,还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都要求审慎地对待和把握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提到发展,人们自然会想到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物质财富总量的增长。不可否认,如果没有经济上的进步,发展将失去现实的物质根基。然而,经济上的任何增长都是以人力和资源的耗费为代价的,同时,现代生产方式决定了有效的经济活动方式需要生产资料和资源一定程度上的集中,这就难免造成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为了保证社会发展进步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协调好发展中所涉及的各种关系,必须以审慎的态度进行有关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式的各种决策。在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上,掌握着公共权力的行政机关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行政活动中贯彻审慎的精神,全面权衡、统筹兼顾、谨慎决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和谐、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人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最后,在风险社会中,行政人员的“慎”德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类技术手段的增强和物质财富的增加,现代化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近几十年来,西方思想界对现代化的崇拜日益被一种负面的评价和忧虑的情绪所取代,“风险社会”、“危机时代”等名词日渐风行。正如齐格蒙·鲍曼所说,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追求文明的结果与初衷产生了极大的背离,可靠性、安全性和确定性这三个生活的要素“如今不断遭受猛烈攻击;这一种意识正在蔓延开来:生活路标的摇摆不定,生存方向的难以把握,都已不再被看作是暂时的麻烦,仿佛只要挖掘了更多的信息,发明了更有效的工具,便能克服;因此,与昔日的不确定性不同,当今的不确定性,安东尼·吉登斯用了一个极为恰当的表述,是制造出来的,因此,愈益明显的是,生活在不确定性中,呈现为一种生活方式,且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这种判断导致了公共事务管理理念上的相应变革,2p世纪中期之后,在西方兴起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便是这一变革的反映。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看来,任何危机事件及其危害性程度都同人自身的行为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改进我们的行为方式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或者降低危机事件的消极后果;同时,“每一次危机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又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统一,只要应对得当,危机事件的发生就可以成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契机。这就要求社会管理者应当具有忧患意识,审慎地对待每一项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对危机事件做好预警和防范,并处理好危机中的各种关系和可能产生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之后的几百年中,可以说人类一直被财富扩张和积累的热情所控制着,对财富的激情和冲动充斥于全部社会生活之中,政治也成为了其附庸。为了应对风险、摆脱危机,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行政管理中,重新认识审慎的价值,恢复和树立审慎应有的地位,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作为社会进步的掌舵者,公共管理者只有遵循“慎”德的要求,承认审慎的重要意义,在具体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真正将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放在心上,才能够将人类的文明之舟引领到理想中的幸福彼岸。

责任编辑:耿志刚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性公共利益权力
柳亚子书法
谈谈个人信息保护和公共利益维护的合理界限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论专利行政执法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表达自由语境中的“公共利益”界定
论公共利益的界定与情况判决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