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命道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014-06-27许海元张艳红

道德与文明 2014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

许海元 张艳红

[摘要]生命道德是人的生命关系的应然,心理健康是人的关系世界的实然反映,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两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都是为了追求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精神信仰的和谐关系。生命道德与心理健康在“关系性”上的统一性使得生命道德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积极的生命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摆脱消极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积极的生命道德行为有助于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社会支持;良好的生命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处理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生命意义感能促进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产生主观幸福感。因此,加强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不断追求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与信仰的和谐,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生命道德 心理健康 大学生 人的关系世界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4)02-0096-05

生命道德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生命道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从人的关系世界看生命道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性

从专业划分看,生命道德与心理健康是分属于不同领域的两个不同概念,但是说到底又都源自于对人自身的不断探寻和追求,最终指向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对生命道德与心理健康的分析还需要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中来,从根本上去寻求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对生命道德与心理健康内涵的理解。生命道德概念源自于西方生命伦理学,相关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物医学、环境与人口、动物实验和植物保护以及人类生殖、死亡、安乐死等方面的道德问题研究。生命道德的意义在于追求生命神圣、生命质量和生命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强调个人生命服从社会整体甚至全人类的利益,其核心是满足生命的社会价值需求。生命道德源于人对生命的关注,是人们对待生命的德性品质,是调节人们有关生命行为的特殊规范的总和。从个体来看,生命道德就是个体对生命问题的基本认识、看法和态度,是调整人与自己生命、他人生命、人类生命以及终极理想之间关系的道德,是指导个人处理与自己生命、与他人生命、与人类生命以及与精神生命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作为调整生命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生命道德追求的是在一定时代的文化背景下,人与自己生命、与他人生命、与人类生命以及与精神生命之间和谐的应然关系,即生命之间“关系性”的应然。

心理健康概念源自于西方人格心理学,相关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精神分析学派对健康人格的研究。心理健康更多关注的是个体的价值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心理健康的理念是满足个体对幸福感的需求。由于“心理健康”本身的复杂性,至今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见解。但是有一点可以基本确定,让心理健康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中来,从人的生活状态或者说从人的生活世界入手去界定心理健康,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心理健康应该首先关注人的存在状态如何,以人的真实本性和生命存在为基础,以人的各种依存关系为研究对象,去探寻人的生活世界,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在生活世界中的存在状态以及人的生活世界是否真正和谐。人的生活世界是由人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包括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己以及与信仰的关系。所以心理健康应该是对人的关系世界是否和谐的描述与反映。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人的关系世界这一“关系性”的实然反映。

第二,生命道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统一性。生命道德是人的关系世界的应然,而心理健康则是人的关系世界的实然反映,两者在追求人的关系世界的和谐上是统一的。生命道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性体现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生命道德体现为个体与自我生命关系和谐的要求与规范,个体保护、珍视生命,生命承载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心理活动的开展,二者互相作用、和谐发展;心理健康体现为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成长状态,是个体自我意识中的“我”和客观现实中的“我”的协调一致、相互统一的状态。人与自我的关系状态是人的关系世界中的关键部分,它以生命存在为基础,只有个体尊重、珍惜和敬畏自我生命,并以此为基础获得自我心理与行为的有效调控,产生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才能实现人的关系世界的和谐。也就是说,人与自我的关系状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关于自我生命存在与自我在环境中的特征和地位的关系的认识,即人怎样认识生命与自我取决于生命道德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生命道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性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生命道德体现为个体与自然生态、他人生命、人类生命关系和谐的要求与规范。个体在维护其生命存在和质量的同时,有限占有自然,保护生态,维护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及人类生命的存在和质量。当然作为回报,自然和他人也会支持个体生命的存在和质量。心理健康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关怀状态和人与人和谐互动的社会关系状态。人的生命首先是自然存在的肉体生命,只有当自然物质满足人的基本的生存需要时,人的生命才能存在。因此有人认为,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提升的前提是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然物质,在他们看来,自然物质的占有量或消耗量越多,人的社会地位就越高,优越感就越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占有自然物质多的人,其生活不一定就和谐幸福。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才是健康的,这是人的关系世界和谐的一个必要前提。同时,人是社会化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最本质特性。人与社会及他人的关系决定着人的生活状态,这一关系又取决于人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贡献。由此可见,生命道德强调的个体与自然、个人与他人生命的和谐,生命价值的提升,恰恰是人的心理健康所需要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前提与基础。

生命道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体现在人与信仰的关系中。在人与信仰的关系中,生命道德体现为个体生命存在、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有机统一,执著地追求生命的精神价值,追求个体生命对社会、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心理健康体现为人对自然生命的超越和对永恒的精神生命的追寻,是现实的人与理想信念和谐共融的状态。信仰是人对事物的终极存在及其意义的关切与追求,这种终极关切的状态体现在人的一切精神领域,体现在人对精神价值追求中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冲动。

二、从大学生群体看生命道德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生命道德作为调整生命利益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将以当代大学生这一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为例,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对比探讨。

第一,积极生命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摆脱消极心理状态,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是心理健康大学生的突出特点。具有积极生命价值观的大学生具有清晰的价值取向,能够在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人类生命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作出明确判断,将正确的、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念内化于自我的人格中。这种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摆脱消极的心理状态,还能够持续改善其心理状态,防止其再次陷入心理危机之中。

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可以支持陷入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重新构建心理平衡,恢复心理健康。奥地利精神医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认为,“精神疾病中的神经官能症主要是由人的内在不同价值冲突所引起,是道德冲突的外在表现,而并非人的本能与内驱力之间的冲突所引起”。许多心理危机个案也表明:个别大学生陷入心理危机、产生轻生念头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面临生的选择时缺乏清晰的生命价值观念,不能在生与死之间作出正确判断,从而使自己陷入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不能自拔,一个小小的偶发事件就可能使他们作出错误选择,最终走上不归之路。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关于生命价值认同失衡、取向模糊、观念错位、评价偏激等问题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陷入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不仅需要积极调整自己当下的心态,还应进一步提高自己关于生命的基本认识,从更深层次上反省自己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合乎社会道德要求的生命道德观念,使自己尽快走出困境,重建心理平衡,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一个积极策略。然而,当前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心理咨询人员深受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理疗法”的影响,相信每个人都会对事物有独特的认识,盲目坚持不判断、不指导、不主动的“价值中立”原则,只注重通过运用缓解不良心理症状的技术与方法来帮助危机大学生重建心理平衡,不作生命道德的判断与评价,只关心个体的主观体验与感受。这种不进行生命价值观的干预,只进行单纯心理疏导的做法,是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

积极的生命价值观能够通过价值的引导作用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具体的内在评价标准来指导自己应该接受和追求什么,拒绝和反对什么,判断什么样的生活有意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所具有的规范性和一系列价值引导作用,会通过“应当”这一内在衡量标准引导大学生接受和追求符合社会道德的生活,拒绝和反对违背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在“应当”的过程中感受和谐生活,体验生活幸福。可见,积极生命价值观不仅可以支持陷入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还能通过“应当”的规范与引导作用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进一步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理解什么是对与错,并能够作出正确选择,还要具备对自己、他人、人类的生命道德责任感。此外,大学生还应参照积极生命价值观的“应当”进行自我约束,通过产生羞愧感和主动自我惩罚等方式减少偶发的不健康思想,促进自身心理健康。

第二,积极的生命道德行为有助于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社会支持和成就感。如果某一大学生一贯表现出良好的生命道德行为,人们就会认同、接受和赞赏他,同时他也会因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在心理上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能扩展大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调动其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大大增加大学生对有意义事件的认可度,还能减轻大学生在消极事件中消极情感体验的痛苦,提升其心理复原力,进而持续维持或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良好的生命道德行为能使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群体归属感及社会支持。当今社会生命道德活动的标准是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在生命道德问题上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乃至全人类的利益,对绝大多数人的权利、利益、人格予以尊重和关心。从这一利他规范的表象来看,这似乎对个体是无利的,然而事实上许多人却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到幸福,从这个角度来看,结果恰恰与表象相反,对他人来说无私的奉献行为就变成了个体感受幸福的“自私”的行为。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G.戈布尔所说:“健康的人以无私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自私,这是一种既有益于自己又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自私方式。”这种从他人的快乐中收获“自私”的快乐的方式,就是积极生命道德行为利他和利己的辩证统一。因自身积极的生命道德行为从他人那里收获的感激、赞赏、崇拜等会使大学生产生喜悦、自豪甚至崇高感等积极体验,这些体验是大学生产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此外,积极的生命道德行为能使大学生体会到更多的人际归属感并获得社会支持,是大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对生命责任的担当能够使大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和价值感,可以避免其陷入不安、自责等消极情绪。良好的生命道德行为主要体现为个体对自己、他人、人类生命责任的勇于担当。这种责任担当会使大学生感受到自身对他人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产生自我成就感和价值感,感受到充实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对生命责任的勇于担当可以有效地阻止个体违背生命道德行为的发生,避免个体陷入惶恐不安、内疚自责等不良情绪之中。那些为了自己的私利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的行为,必然会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个体在社会的压力下可能会产生焦虑不安、内疚自责甚至恐惧等负面情绪。另外,有些行为即使不为人们所知晓,也会因为个体心灵深处良知的谴责和法律的震慑使其产生负罪感、恐惧感等消极情绪,形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从而陷入心理问题的漩涡。

第三,良好的生命道德品质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成长中的发展问题。生命道德不仅是一种看法、态度和规范要求,更是一种关于人类处理生命关系的智慧。良好的生命道德品质,如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生命责任感等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获得的面对未来人生发展问题的重要支撑力量,是人生发展中的正能量,是促进大学生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来源。

良好的生命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处理生命问题的主旨。良好生命道德品质是个体在生活世界中随着其成长逐渐形成的,是个体在处理人际关系世界中各种生命关系的过程中习得,并与当下的生命道德规范相一致的德性品质,具有明显的社会关联性。良好的生命道德品质会使个体在思考和处理生命关系问题时思想觉悟更高,审视问题视野更广,把握问题更加全面。在现实生活中良好生命道德品质的养成虽然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在其成长的道路上不会遇到问题或危机,但却可以使其及时、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为问题或危机的有效解决提供支撑力量,缩短问题或危机解决的时间,降低问题或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个体的不断成长。

良好的生命道德品质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持久动力。良好的生命道德品质是大学生在其生活世界里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挑战中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在道德或人格上表现为被社会公众所认可和赞赏的某种品质,更在人生成长实践中表现为与处理具体生命问题相关联的应对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是增强个体有效解决生命问题的支撑力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大学生积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其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并提供持久的发展动力。另外,大学生发展过程中问题或危机的一次或几次有效解决不意味着以后不再发生,在大学生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新的问题或危机会因为新情况的不断出现而有可能再次出现,有些危机或问题甚至还会多次重复出现。重复出现的或新的危机与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寻求更加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时良好的生命道德品质会激发大学生积极认知生命的存在意义,寻求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提供个体不断成长和进步的持续动力,促进问题和危机的解决,促进大学生人格的不断成熟与完善。

第四,生命意义感能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生命意义感强的大学生强调生命的社会价值,能够在认识自我的同时超越自我,在认识和看待人生时善于从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积极悦纳自我,提升自我的主观幸福感,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生命意义感能够避免大学生陷入“自我中心”的问题中,促进其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它不仅来自于大学生的主观认知,更主要地来自于他人的认知和评价。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不是与社会环境相分离的独立体,他在与他人、社会的互动中不断通过他人的反馈信息认识自己,感知自我的社会存在,进而达到自知。善于从社会和他人的整体利益出发追求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大学生会由于其对他人、社会的真诚奉献经常得到积极反馈,从而增进其对自身的积极认知和自我悦纳。由于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当前一些大学生忽略了对生命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追求,形成了以自我生命为中心、过度关注自我的性格特点。这些大学生总是自命不凡,把自己置身于他人之上和社会前沿,习惯于通过挑别人的毛病来表现自己,成绩属于自己,问题归于别人,不能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的人交往、互动,从而拉大了自己与他人的心理距离,既不能积极响应他人,也不能得到他人的积极响应,其自我价值感、生命意义感随之降低,经常会产生自怨、自怜、多疑、嫉妒、怨恨等消极情绪体验,进而会对自己产生消极认知,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

生命意义感有利于大学生感受到充实的自我和生活的意义。当前一些人总是试图通过对物质的更多占有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而忽视了对整个人生意义的思考,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著名系统哲学家欧文·拉兹洛指出:“在当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被迫接受精神治疗,他们由于看不到人生意义而精神空虚,具有一种完全和终极的无意义感。”在现实生活中,生命意义感强的大学生通过对社会和他人的奉献,通过从“我想怎样做”到“我应当怎样做”的转变,在关注自身权利的同时主动协调自身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努力创造丰富的自我,促使其自身归属于社会,真切体会到生活的意义,进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可以说,有滋有味的生命来自于对超越个人福祉的目标的追求,当大学生为这样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时,他就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感觉到人生的意味,进而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生命道德感强的大学生,正是由于其具有积极的生命价值观、积极的生命道德行为、良好的生命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生命意义感,摆脱了消极心态、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社会支持,有效解决了成长中的问题,产生了主观幸福感,悦纳了自我,从而以超越自我的生命意义作支撑,感受到了绚丽多彩的生命,提升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高校应将生命道德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从认识人与自己生命、与他人生命、与人类生命以及与精神生命之间和谐的应然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人手,来教育引导大学生促进其关系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和谐,进而提升其关系世界“关系性”的实然反映。也就是说,大学生生命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会促进其不断追求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与信仰的和谐,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责任编辑:冯书生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