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探究

2014-06-27钱科君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分析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意识

钱科君

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有所裨益。本文探究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措施,希望能给教师带来启示。

关键词: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24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一句话,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可见,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现代教学中应该成为教学同行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消除学生怕提问、怕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其次,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从而主动提出问题。第三,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之善问,让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下面是笔者运用问题教学对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效果,摘录部分与大家分享。

教学思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己寻找疑点,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必要时可进行辩论),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问题摘录:

1. 愚公为什么年轻时不提出移山,而到年高90才提出来?

2. 方圆七百里的大山,要搬走,需要多少人力、财力和时间,愚公是否算过?

3. 愚公家人“杂然相许”,根本没考虑难度有多大,是不是他们也很愚?倒是他的妻子还很有主见,能客观地看待问题。

4. “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的回答是不是有点信口开河?因为“寒暑易节”才“始一反焉”。

5. 七、八岁的小孩“跳往助之”且一年才往返一次,那小孩是好奇呢?还是有神经病?那寡妇不心疼她的儿子吗?

6. 智叟之言,虽然带有讥讽,但怎么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呢?

7. 愚公认为“山不加增”,子孙无穷。谁又敢保证他的子孙中没有打退堂鼓的呢?要不是二神负山,我担心有一天他的子孙们都认识到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这移山之事会半途而废哟!

8. 大力神把山背到朔东和雍南,这和愚公“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的想法不一。真这样,纵然愚公门前是一马平川,那朔东、雍南的老百姓岂不是重蹈愚公复辙了吗?

9. 我看这愚公真是个笨老头儿,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

10. 随着地壳的运动,不等他的子孙们把山搬走,恐怕这两座山早就自己消失了。

听着这一个个尖刻而刁钻的问题,笔者心里感到吃惊。怎么这些孩子像统一了口气似的,总觉得愚公移山令人费解。但反过来说,学生能够提出这形形色色的问题,正是笔者的教学目的所在。在讨论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学生都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在愚公的“愚”与否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学生还是赞同“愚”的说法。为了不让课堂偏离教学方向,笔者首先从文章体裁入手加以引导,让他们明白,寓言是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来揭示深刻道理的文学样式。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懂得这篇寓言的寓意在于揭示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正确认识愚公的壮志凌云、豪情满怀、干劲冲天、不怕困难的光辉形象。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在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是否需要愚公精神”的话题。从而道出愚公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如毛主席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这个故事,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作两座大山,把人民比作上帝,从而赋予了这个古代预言以崭新的意义。号召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老愚公的形象极大的鼓舞着全国人民不断地争取着一个又一个更新更大的胜利。今天,人民生活虽然富裕了,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随时威胁世界的和平和安定,为了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愚公精神更不能少。就个人而言,困难和挫折随时都会发生,愚公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这样,通过学生自找疑点、提出质疑、讨论解决,使之释怀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再把这种问题意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对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应该有所裨益。

除了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最后借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的两个论敌—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和陆久渊的话作结,希望教育同仁对本文的观点能有所赞同——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久渊:“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尚嵇中学 563135)

猜你喜欢

分析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意识
试论在拖动电路安装实训中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方法
课堂五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中考中笔试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索实践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提出问题技能训练初探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浅谈“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性研究”
结合口语大赛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