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社会认知特点比较*

2014-06-27李梦霞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归因偏差流动

李梦霞

(1.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暨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所,浙江湖州 313000; 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社会认知特点比较*

李梦霞1,2

(1.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暨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所,浙江湖州 313000; 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某市450名城市儿童和434名流动儿童的社会认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男生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女生(P值均<0.05),流动男生归因和社会认知结构两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男生(P值均<0.05),流动女生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女生(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存在年级差异(P值均<0.05).三个年级流动儿童均有单个因子得分低于城市儿童的现象(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抚养人差异(P值均>0.05),但当抚养人是父母时,流动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P值均<0.05).因此,应加强对流动儿童,尤其是流动男性儿童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社会认知;认知偏差;归因;流动儿童

社会认知又称社会知觉,是指关于人、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角色、规则的认知,以及这些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的认识和推论[1].近年来,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产生了大量的流动儿童.一般不将户籍登记在现居住地、年龄在14周岁及以下的流动人口划定为“流动儿童”.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流动儿童经历了从乡村到城乡的迁徙,这种特殊的经历与体验,使得他们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迁徙带来的挑战.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总体心理发展状况不如城市儿童,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例如,郭良春等人采用质性研究发现:虽然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水平的适应状况基本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来自社会的排斥有着强烈的体验,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雷有光就流动儿童对其家乡习俗、父母生活方式、对城市生活、城市人口的、就读学校和自我社会地位等社会认知问题对流动儿童进行了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受歧视和感受到不平等对待使得流动儿童对城市产生消极抵触,成为边缘群体[3].熊猛和叶一舵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研究进行了述评认为,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当地儿童相比,社会认知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知觉、相对剥夺感和身份认同危机[4].可见,社会认知作为了解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心理状况的视角之一,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分别对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通过对比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探索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认知的因素,为培养流动儿童合理的社会认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在浙江省某市四、五、六年级小学生中选取城市儿童及流动儿童各500名进行问卷调查.即对两类儿童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8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4%.其中,城市儿童450人,流动儿童434人;男生458人,女生426人;四年级298人,五年级280人,六年级306人;由父母双方共同抚养的760人,由父亲单独抚养的50人,由母亲单独抚养的52人,由其他亲属抚养的22人.

1.2 方法

采用改编后的小学生社会认知问卷,问卷包括印象形成偏差因子、归因因子、社会认知结构,共3个因子,14个项目.每题有4个选项,分别计l、2、3、4分.其中,印象形成偏差因子包括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和刻板印象等;归因因子包括积极归因和归因谬误;社会认知结构因子包括对他人的认知、人际关系认知、角色认知和自我认知等.印象形成偏差因子得分越高说明印象形成偏差越低;归因因子得分越高说明越趋向积极归因;社会认知结构因子得分越高说明社会认知水平越高.改编后的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0.78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多元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社会认知特点的整体差异

对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社会认知特点的整体得分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在社会认知三个因子上的差异均达到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流动儿童三个因子的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表明其印象形成的偏差高于城市儿童,归因更倾向于消极归因,社会认知水平低于城市儿童.见表1.

表1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社会认知特点的差异比较Table 1 Difference of Social cognition between immigrant children and urban children

2.2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社会认知特点的性别差异

对两组儿童整体社会认知特点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体而言,社会认知的三个因子均存在性别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具体而言,男生总体印象形成的偏差高于女生,归因更倾向于消极归因,社会认知水平相对低于女生.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的差异比较Table 2 Difference of Social cognition between genders

为控制年级、抚养人、儿童生源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以年级、抚养人、儿童生源性质为协变量,对性别组间社会认知各因子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组间在社会认知三个因子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别对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组内社会认知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动男生在归因和社会认知结构两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男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即:流动男生相对而言,归因更倾向于消极归因,社会认知水平相对低于城市男生;流动女生社会认知的三个因子均低于城市女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明,流动女生印象形成偏差相对高于城市女生,归因相对更倾向于消极,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相对低于城市女生.见表3.

表3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的性别差异比较Table 3 Difference of Social cognition between genders for immigrant children and urban

表3(续)

2.3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社会认知特点的年级差异

对两组儿童整体社会认知的年级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整体而言,社会认知的三个因子均存在年级差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进行事后检验,发现印象形成偏差因子四年级学生得分低于五年级学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四年级学生的印象形成偏差相对高于五年级学生;归因因子四、五年级学生得分均低于六年级学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明,四、五年级学生与六年级学生相比,归因更倾向于消极归因;社会认知结构因子,四年级学生得分均低于五、六年级学生得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明,四年级学生社会认知水平低于五、六年级.可见,总体而言,社会认知的三个因子得分均出现随着年级增长而逐渐升高的趋势.见表4.

表4 不同年级儿童社会认知特点比较Table 4 Difference of Social cognition among classes

为控制性别、抚养人、儿童生源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以性别、抚养人、儿童生源性质为协变量,对年级组间社会认知各因子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组间在社会认知三个因子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对两组儿童进行2(生源性质:流动儿童、城市儿童)*3(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生源性质主效应、年级主效应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均显著(P值均<0.05).通过事后检验,分别对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组内社会认知特点的年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年级流动儿童印象形成偏差因子的得分低于城市儿童,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年级正好相反.表明,四年级流动儿童印象形成偏差相对高于城市儿童,六年级流动儿童的印象形成的偏差相对低于城市儿童.四、六年级归因因子得分均是流动儿童低于城市儿童,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明四、六年级流动儿童相对更倾向于消极归因;四、五年级社会认知结构得分均是流动儿童低于城市儿童,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明,四、五年级流动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相对低于城市儿童.见表5.

表5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的年级差异Table 5 Difference of Social cognition among classes for immigrant children and urban children

2.4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社会认知特点的抚养人差异

对两组儿童整体社会认知的抚养人差异进行2(生源性质:流动儿童、城市儿童)*4(抚养人:父母、父亲、母亲、其他亲属)的多元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生源性质主效应显著,F=18.94,P<0.001;城市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流动儿童(P值均≤0.001);抚养人主效应不显著(F<1).生源性质与抚养人交互效应边缘显著,F=3.56,P=0.060.分别对不同抚养人抚养的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进行比较,发现仅有抚养人是父母的流动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明,由父母抚养的流动儿童印象形成偏差相对高于城市儿童,归因相对更消极,社会认知的水平相对更低.见表6.

表6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的抚养人差异Table 6_Difference of Social cognition among fosterers for immigrant children and urban children

3 讨论

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印象形成的偏差相对较高,更倾向于消极归因,社会认知水平相对较低.两组儿童总体,男生印象形成的偏差高于女生,归因更倾向于消极归因,社会认知水平相对低于女生.但同性别相比,流动男生比城市男生更倾向于消极归因,社会认知水平相对低于城市男生;流动女生印象形成偏差相对高于城市女生,更倾向于消极,社会认知水平相对低于城市女生.虽然随着年级的增长,两组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的得分出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四年级流动儿童印象形成偏差相对高于城市儿童,六年级流动儿童印象形成偏差相对低于城市儿童.四、六年级流动儿童相对更倾向于消极归因;四、五年级流动儿童社会认知水平相对低于城市儿童.由不同抚养人抚养的两组儿童整体社会认知的三个因子虽没有差异,但抚养人是父母时,流动儿童印象形成偏差相对高于城市儿童,归因相对更消极,社会认知水平相对更低.

流动儿童比城市儿童更容易出现投射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和刻板印象等的印象形成偏差.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4%的流动儿童在与人初次见面时选择对自己印象好就与对方保持联系,若对自己印象差就不再与对方保持联系,判断主要由主观情绪来决定;75%的城市儿童选择通过进一步交往全面了解对方后,再决定是否与之保持联系,判断相对理性;但无论流动儿童还是城市儿童,随年龄增长,主观情绪对其社会认知的影响逐渐降低,逐步发展为结合主观情绪与客观现实而作出相对理性的判断.儿童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同伴关系的发展,逐渐学会不再仅单纯凭借首因效应、自我喜好等对他人作出局限性的判断.归因因子方面,流动儿童相比城市儿童更倾向消极归因,更倾向于将学习、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归因为自身因素,67.7%的流动儿童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太笨、太粗心或能力有问题,而87%的城市儿童则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准备不充分、粗心、考题超出知识范围等.在社会认知结构因子方面,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社会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如,在对自我角色的认知上,58%的流动儿童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或自己是怎样的社会角色,通常依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而67%的城市儿童能客观的看待自我,大致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与流动儿童相比,更能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来认识自我.

对两组儿童而言,男生社会认知三个因子的发展均低于女生,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男、女生自身的生理特点差异外,可能与社会期许有关.小学阶段女生成绩往往好于男生,女生相对受到更多的偏爱,而男生相对会受到更多的批评,这些都可能是造成男生在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发展上低于女生的原因.整体而言,两组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随着年级增长而逐步发展的结果符合庞丽娟等人概括的儿童社会认知特点发展的总体特点.随着年级的增长,儿童的印象形成偏差逐渐降低,更趋向积极归因,且社会认知的水平和结构逐渐完善[5].

由父母抚养的流动儿童印象形成偏差相对高于城市儿童,归因相对更消极,社会认知水平相对更低,证实了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的影响作用[4].流动儿童的父母通常来自偏远农村,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使得他们与城市家庭的父母相比,对子女心理方面的关注与引导相对较少.同样是由父母抚养的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印象形成的偏差相对更高,归因相对更消极,社会认知水平相对更低这一结果似乎表明,家庭教育的差异可能是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社会认知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进一步的研究应聚焦家庭教育方式、文化程度等因素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进行研究.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学校层次的不同也可能是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社会认知差异的原因.目前流动儿童多数就读的是靠近郊区的农村学校.本研究抽样的流动儿童均就读于某市区一所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类学校的教师多为流动性较大的代课教师,且身兼数科,这也可能导致他们少有精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从社会认知发展的角度看,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均应对流动儿童,尤其是流动男性儿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一方面,要从学校教育方面着手改善他们的教育状况,消除他们认知中的偏差和消极归因,提升他们社会认知的整体水平.如健全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结构,开展丰富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体验中逐步纠正和引导流动儿童的社会认知,促进其减少认知偏差,进行积极的归因,从而提高流动儿童社会认知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应通过开展定期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加强对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和引导.

[1]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郭良春,姚远,杨变云.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少年城市适应性研究——北京市JF中学的个案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 2005(9):50-55.

[3]雷有光.都市“小村民”眼中的大世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认知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4(6):27-31.

[4]熊猛,叶一舵.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12):1 7981 813.

[5]庞丽娟,田瑞清.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J].心理科学,2002(2):144-147,252.

The Contrast Between Immigrant Children and Urban Children in Social Cognition

LI Mengxia1,2
(1.School of Teachers Education and Institute of Children Development,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2.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450 urban children and 434 immigrant children in X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were selected by Cluster sampling to complete the questionnaire.The results show that:immigrant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urban children in three factor scores of social cognition(P s<0.05);For the total of children,boy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girls in three factor scores of social cognition(P s<0.05),immigrant boy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urban boys in the scores of attribution and social cognitive structure(P s<0.05),immigrant gir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urban girls in three factor scores of social cognition(P s<0.05);For the total of children,the difference among classes in three factor scores of social cognition were significant(P s<0.05),for each class,immigrant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urban children in some factor scores of social cognition(P s<0.05);For the total of children,no difference in three factor scores of social cognition among different caregivers(P s>0.05),but when caregivers were parents,immigrant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urban children in three factor scores of social cognition(P s<0.05).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to immigrant children,and especially to immigrant boys.

social cognition;cognitive bias;attribution;immigrant children

B844

A

1009-1734(2014)10-0082-05

[责任编辑 吴志慧]

2014-04-20

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科研项目(Y201225371);湖州师范学院2010年度科研项目(KX27034).

李梦霞,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认知发展、学校心理学.E-mail:dreamlee@hutc.zj.cn

猜你喜欢

归因偏差流动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流动的光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关于均数与偏差
自适应两级UKF算法及其在时变偏差估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