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车队纵向控制器设计及仿真研究
2014-06-27王志文王沛禄高红红
王志文, 王沛禄, 高红红
(兰州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0 引言
解决交通问题(如交通事故、道路拥堵、环境污染等)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提高现有道路的交通容量和通行效率[1].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是国际公认的提高运营效率,改善交通安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交通事故的最佳途径.
作为ITS的一个重要分支,自动化高速公路系统[2]是指将先进的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用于现有的公路交通系统中,通过车辆之间及车辆与道路的通信,达到自动控制或辅助控制车辆的行驶方向、车间距离、车辆速度和加速度等目的,从而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交通设施,使车辆和公路系统实现智能化.而自主车队控制系统[3]是指把进入到公路系统的车辆组成一个车队安全行驶,通过车载传感器来获得车辆的相关信息,在此信息的基础上产生控制命令来实现车辆的自动跟踪,并且使车辆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由于自主车队控制系统可以大幅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有效利用公路系统的容量,因此成为了AHS的热门研究对象[4].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分析了车辆动态和车队结构模型,建立起自主车队控制系统模型;其次,针对本模型,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和Lyapunov方法设计了控制器;再次,通过仿真,验证和比较了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为本文的总结.
1 自主车队控制系统建模
1.1 建立车辆动态模型
假设n辆车以相同的方向行驶在水平的公路上,且不受风速的影响.图1给出了第i辆车的动态模型[5].
图1 车辆动态模型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第i辆车的纵向动态数学模型如下:
(1)
车辆发动机模型可用如下非线性微分方程来表示:
(2)
其中,τi是发动机的时间常数,ci代表第i辆车发动机输入量.
把式(2)代入式(1)得:
(3)
对式(1)两端同时求导并将式(3)代入,可以得到第i辆车的动态模型:
(4)
针对该非线性车辆动态模型,设计反馈线性化的控制器如下:
(5)
(6)
1.2 建立车队结构模型
对于N辆在水平公路上从左到右行驶的车队,其数学结构如下:
δi=xi-1-xi-di.des
(7)
其中,xi(i=1,2,…,n-1)是车辆的参考位置,di.des是期望的车间距离,δi是期望车间距离与实际距离的误差,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车队结构模型
采用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固定时间间隔策略(Constant-Time Headway Spacing Policy)[6,7],则有:
di.des=τhvi+d0
(8)
为了解决前后车辆的耦合问题,可以把前车的部分信息考虑为干扰项,即把前车的加速度作为一个可测的干扰,定义状态变量如下:
Xi=[δiΔviai]T,wi=ai-1
其中,wi是一个可测的干扰,Δvi=vi-1-vi,并且加速度ai-1需要通过无线网络从第(i-1)辆车传到第i辆车,所以设计控制器形式为:
(9)
(10)
其中,K1=[kpkvka],K2=kc.
从式(10)可以看出,此控制器是一个分层的结构,前面部分是一个状态反馈控制,后面的干扰部分是前馈控制.通过利用这种双层控制结构,可以消除前后车的耦合问题,从而可以得到单个车辆闭环模型为:
(11)
由式(4)和式(6)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得到闭环模型的系数矩阵为:
2 控制器设计
2.1 传统PID控制器设计
以车间距为控制目标,使系统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动态跟踪误差与控制能量消耗综合最优,应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8]:
(12)
其中,Q、r分别为状态变量 、控制变量的加权矩阵,且Q为非负定,r为正定.
(13)
(14)
2.1.1 车辆稳定性分析
为了使整个纵向车队能够在公路上,按照设计好的队列自动行驶,首先要保证单个车辆的稳定性.
设Lyapunov函数为:
其中,
因此,
即,
则,
所以得出:
其中,H=Ai+Bi1K1
2.1.2 车队稳定性分析
由单个车辆模型可知:
两边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可得:
同样得出:
综上得出:
当满足条件
|Hi(jw)|∞≤1,即整个车队可以实现队列稳定.
2.2 Lyapunov控制器设计
以上是通过车间距离误差变化,采用传统PID控制器来控制车辆的行驶.为了使车队的性能更佳,提高乘客的舒适度,本节根据文献[9]提出的期望误差概念,提出了Lyapunov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该控制器可以对前面车辆的行驶状况进行预判.
利用期望误差的概念,可以得出:
(15)
其中,tg0=tf-t表示当前时刻t到将来时刻tf所经历的时间.从式(15)可以看出,当领队车辆和跟随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对应相同时,δi表示车辆间距误差;当领队车辆和跟随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不同时,δi不仅表示车辆间距误差,还可以反映出车辆之间的相对速度和相对加速度的变化.为了获得Lyapunov控制律,设Lyapunov函数为:
(16)
对其求导,得:
(17)
对式(15)求导,得:
(18)
将式(6)代入式(18),得:
(19)
(20)
其中,Ci和tg0为待设定参数.
采用该控制律的优点是跟随车辆不需要领队车辆的信息,只需要知道其前车的信息即可,并且跟随车辆还可以预判前车的行驶状况;缺点是必须获得车辆间距离误差、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等信息,以保证车队的安全行驶.
3 仿真研究
为了检验上文设计的控制器的性能,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模块,对5辆相同的车辆组成的车队进行仿真.
仿真中,车辆参数设为:空气质量密度σ=1 m/s3,车的横截面面积Ai=2.2 m3,阻力系数cdi=0.35,车的机械阻力dmi=5 N,车的质量mi=1 464 kg,得到非线性车辆模型为:
(21)
反馈线性控制器为:
(22)
发动机时间常数τi=0.1,进而得到车辆线性状态空间方程为:
(23)
在仿真过程中,领队车辆的加速度初始值为:
3.1 PID控制器仿真
图3、图4是采用传统PID控制器的车间距离误差及车辆加速度的变化曲线图.从仿真图3~4中可以看出,采用传统PID控制器时,控制器车间距误差达0.45米以上,还可以看出控制过程中车队抖动剧烈,无论从安全性还是乘车的舒适性来考虑都存在缺点.也就是说,采用PID算法控制车队时,虽然最终可以保证整个车队安全行驶,但车队车辆距离变化较大.
图3 PID控制器车队车间距离误差曲线
图4 PID控制器车辆加速度曲线
图5 Lyapunov控制器车间距离误差曲线
图6 Lyapunov控制器车辆加速度曲线
3.2 Lyapunov控制器仿真
由图5车辆距离误差曲线可以看出,当控制器采用Lyapunov方法设计时,车间距误差仅有0.35米,整个车队中的车辆可以实现跟踪;同时,由图6车辆加速度曲线可以看出,车队完全消除了抖动,整个车队达到稳定状态,控制效果大为改善.
仿真结果还显示,采用Lyapunov方法设计的控制器不但能保证车队的安全性能,而且在乘客乘车舒适性方面也得到了很大地提高,这与传统PID控制方法相比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在实际中得以应用.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是在理想通信下,针对自主车队纵向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进行了研究,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通信网络固有的延时、丢包等因素并没有被考虑进去.如何全面、综合地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仅考虑其中一个方面),设计出能保证车队稳定运行的控制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1] 岳 伟.自主车队建模与控制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08:2-3.
[2] Shladover S E.Automatic vehicle control developments in the path program[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1991,40(1):114-130.
[3] Loannou P ,Chien C.Autonomous intelligent cruise control[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y,1993,42(4):657-672.
[4] 鞠龙家.基于无线通信的自主车队建模与控制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13:1-2.
[5] 宋 波.基于通信网络的纵向车队控制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09:13-14.
[6] Naus G.J.L.,Vugts R.P.A.,Ploeg J.,et al.String-stable CACC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A frequency-domain approach[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10,59(9):4 368-4 379.
[7] Zhang J.,Ioannou P.A.Longitudinal control of heavy trucks in mixed traffic:Environmental and fuel economy consider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2006,7(1):92-104.
[8] Anderson B.D.O.,Moore J.B.Optimal control:Linear quadratic methods[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 Inc,2007:235.
[9] Tae Soo No,Kil To Chong,Do Hwan Roh.A lyapunov function approach to longitudinal control of vehicles in a platoon[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01,50(1):1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