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深度剖析《中国特产报》反面典型
2014-06-27关朝哲
《中国青年报》4月14日发表长篇通讯《一张家族报纸的危险生意》,对《中国特产报》滥发记者证、大搞有偿新闻、实施新闻敲诈、实行家族式管理的违法行为,作了深入的调查剖析。
通讯首先以图示形式曝光了《中国特产报》的《聚焦三农》专刊家庭办报的三人关系图。这样的版面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这样的家庭办报是怎样经营的?通讯一步步逐层剥开了其面纱背后的“故事”。
实施新闻敲诈是惯用手段。报道说,《中国特产报》实行新闻敲诈已成“惯性”。2013年4月,该报就被领导机关要求停业整顿。2013年8月26日,报社第2次发出复刊申请前10天,该报又有记者因涉嫌新闻敲诈被事发当地公安机关刑拘。“新闻从来不是这家报社最重要的产品”。2010年前后,《中国特产报》开始大举通过事业发展中心对外承包专刊版面,并给承包人办理记者证,一家专注特产报道的报纸还出版了《社会与法治》这样的专刊。专刊版面收取每年约20万元的承包费,一般都是“以舆论监督之名换取广告费用”。该报记者刘会丽、杨飞、郭焕璋在宁夏数次实施新闻敲诈,记者王铭泽在报社停业整顿时,仍然在外进行新闻敲诈。
家庭作坊式的管理机制。通讯介绍,创刊于1994年1月的《中国特产报》与其说是新闻机构,不如说更像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公关公司。整顿前,一手创办并掌控着这张报纸的女强人、现年64岁的刘真是这张报纸的绝对核心,她已经在《中国特产报》当了18年的总编辑、19年的社长;整顿前,刘真任社长,她的女儿崔铭担任总编辑、副社长,刘真的丈夫崔世杰则担任经济新闻部主任。刘真被《中国特产报》的诸多下属认为“很强势”、不太能听进去意见、会跑关系,是“社会活动家”。内部管理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很多职务的任命都是刘真口头宣布即可。一位报社老员工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社里有一种说法叫“一支笔”,即刘真的一支笔决定一切。刘真的女儿崔铭,专科毕业一年后就走完了编辑、记者、采访部副主任、主任的历程,被提拔为了社长助理。在报社给上级的报告中说崔铭“从基层干起,培养考核多年,政治业务素质较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所以在2012年被任命为总编辑,任命是“组织行为”。刘真的丈夫崔世杰2007年5月加入《中国特产报》,并以报社经济新闻部主任的名义于2010年取得记者证。
出卖记者证是生存方式。报道说,在这个报社,“每年交大约20万元,就可以获得正规的记者证、采访函乃至一个专刊主编的头衔,并拥有相关版面的刊登权。你是报社的员工,但报社既不发给你工资,也不对你进行管理,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按时交钱”。 据报社以前的老编辑介绍,报社事业发展中心和专刊部,实际上就是负责承办专刊版面的部门。承包专刊的人平时也不在报社,甚至不在北京,与《中国特产报》主报的员工几乎没有交集,一般主报的记者、编辑都不知道他们在外面做什么。该报记者刘会丽就是此前的《聚焦三农》专刊主编,她每年需要上交24万元,同时获得每个月一期4个版的版面。此外,拉来宣传费后,她大约有30%~40%的返点。记者王铭泽则更彻底,他是直接以陕西省生产力协会的名义与事业发展中心签订的广告代理合同。他每年需要付出30万元,获得的是《中国特产报》专版《市县经济专刊》的广告代理权,以及“相关工作证件、介绍信及样报”,而“该刊所经营的广告收入,除应交报社广告款外,其余部分乙方(王铭泽—记者注)自行支配”。曾经有人劝过刘真不要这样搞,但她说“不搞没法活” 。这家报社做的显然是一桩危险的生意。
点评:
《一张家族报纸的危险生意》中的三个词“家族”“危险”“生意”,将《中国特产报》的违法性质质点点得得明白无误,文章的深度剖析将该报的违法细节及手法揭露得淋漓尽致。该文是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一篇力作。
中宣部等九部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正在深入进行。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是新闻界的病害,严重损害新闻队伍形象,侵蚀新闻媒体权威性公信力,社会各界反映强烈,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中国青年报》及时抓住《中国特产报》这个反面典型,深入剖析、深究狠挖,对帮助人们认识问题的危害性很有益处,有利于各地区各部门把严厉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痛下决心、动真碰硬,坚决防止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扩散蔓延,推动健康的新闻传播秩序的形成。 (关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