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因科学传播平台的传播实践探析——以基因农业网为例

2014-06-27宋菲张宏翔

传媒 2014年9期
关键词:公众科学基因

文/宋菲 张宏翔

基因科学尤其是转基因技术领域一方面在实践上获得了稳步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科学界乃至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如“黄金大米”事件即引发了整个社会从科学、社会、伦理等角度的激烈争论。而从媒体进化的角度来看,Web 2.0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传统传播实践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交融合力变革着当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国外有研究提出“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用以阐述各种媒体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趋势。面对如此复杂的媒体与舆论环境,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大众媒体等相关主体纷纷顺应这一趋势,建立了旨在让公众树立正确基因认识的基因科学网络传播平台,运用多种媒体工具,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传播有关基因科学及转基因技术的相关内容,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基因科学传播系统。

笔者以基因农业网为例,并在对国内外不同机构组织创建的基因科学传播平台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媒体融合背景下基因科学传播平台在传播实践中共有的传播形式与特征——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传播内容多元化,社会化全媒体互动,线上线下传播相结合。这些传播特点又进一步反映出基因科学传播平台具有参与式特征的网状传播结构,其以过程为导向,自身的交互能力和信息传播效力在此过程中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与强化。

基因科学传播平台的传播特点

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公众对信息传播的认识,使平等、开放的理念深入人心。互联网访问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基于此,基因科学传播平台拥有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其致力于根据公众的基因科学素养及知识信息需求整合并提供相关内容,同时运用多种网络技术不断探寻更佳的内容呈现方式,使自身传播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媒体技术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其所承载的传播内容的发展。当前的基因科学传播平台普遍具有完善的信息导航与索引、科学直观的内容整合,同时也具备稳定易用的搜索功能和社会化的多媒体互动等功能。一些平台还构建了转基因生物领域的事实性数据库,以便公众快速检索并获取所需事实性信息。

传播内容多元化。首先,基因科学传播平台所承载的内容来源广泛。内容来源越是多元,则越有可能建构完整全面的内容架构。基因科学传播平台是基因科学领域综合性的内容集成与传播媒体,为保证所传播信息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其中包含的内容绝不能也不会只有单一来源。以基因农业网为例,其基于强大的专家顾问团队,该平台从多个渠道遴选转基因生物技术内容,来源包括国内外科研机构及同行评审科技期刊、政府文件、科学网、大型门户网站、大众报刊等,从而将科研进展与多方观点收入囊中;同时专家团队也撰写原创性分析报道,尽可能确保内容的全面性。

其次,受客观需求、传播使命和内容来源的共同作用,纳入基因科学传播平台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转基因基本知识、国内外科研机构最新研究与实践进展、专家访谈、法律法规、社会观点等。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设有《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周报》栏目,及时跟踪国内外科研机构最新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推广进展;基因农业网发挥自身强大的专业团队力量,开辟《观点》栏目,聚焦新闻与民生热点,提供高价值的基因农业观点;农业部及其下属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从国家宏观角度出发,在传播平台上发布全面的政策法规、审批信息及共识文件。意识到公众主动获取基因技术信息的意愿不断增强,GMO Compass网站集成了转基因事实性数据库,支持按作物种类或审批状态进行检索;而上海市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检测评估共享服务平台不仅包含安全性评价和检测方法两大数据库,还提供在线检测技术、远程培训和公众教育等服务。

再次,上述各类内容寓于多元的表现形式之中。文本、视频、超链接等形式优化升级了公众接收内容的形式,邮件、RSS订阅等内容推送形式也提升了获取便捷度。除此之外,基于高水准的后台设计和技术支撑,一些平台在原有内容和呈现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融合动画特效等视觉交互力更强的元素,以期获得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

社会化全媒体互动。随着Web 2.0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信息交流方式。社交媒体消融了地域限制,使信息传播和交流可随时随地进行;其也具备极大的开放性,受众可以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各抒己见,高度互动的网络信息社群由此形成。社交媒体还充当着中心媒体的作用,来自电视、报刊、网站、专业文献的内容交汇于此,又经个性化观点的糅合形成“二次加工”的内容,实现了社会化的全媒体互动。基因农业网开通了新浪、搜狐、腾讯三大微博平台以及微信的公共账号,实时发布与推送关于基因及生物技术的科学研究和社会讨论的最新进展。

互联网媒体对个人信息行为具有纵深化的影响,受众往往倾向于通过各种媒体获取信息以掌握事态发展。当今公众的知识素养稳步提升,并且愈发注重个人正当权益的维护,对于诸如转基因技术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则更是存在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基于此种需求以及自身的传播需求,基因科学传播平台内容更新频率较快,既包括新增政策文件、技术标准等事实性内容的不断补充,也包括科研进展、专家观点的及时更新,同时还包括新闻报道及社会舆论的持续跟进,这一过程从供需角度来讲也是基因科学传播平台与受众之间的特殊互动形式。

此外,基因科学传播平台还应与大众媒体展开密切的合作,将自有内容优势与大众媒体传播优势相结合,以提升自身传播效果,并且提高公众对平台的认知度,从而从根本上不断强化自身的传播效力。2013年7月15日,基因农业网正式开通上线,科学新闻网于次日发布新闻《基因农业网正式开通上线》,获得了包括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ChinaDaily、新浪网等众多专业网站及门户网站的转载。

线上与线下传播相结合。相较于基于网络技术的线上信息传播,线下传播活动虽不具备前者所拥有的诸多优势,但其凭借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与直观的互动途径,始终是不可替代且意义重大的传播方式。基因农业网虽然创办至今尚不满一年,其在DNA双螺旋结构发现60周年之际联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报社等机构协同主办了“基因科学让生活更美好”专题科学报告会,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基因科学对医学、农业、经济等领域发展的促进作用,传递了未来基因科学将为社会多个方面带来更多积极变化的讯息。通过开展实体科学传播活动,公众平日通过网络传播平台获取的基因科学知识与信息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同时此种专题式的集中传播形式也有助于公众对特定主题的内容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而这反过来又能够进一步提升网络平台的传播效果,从而形成线上线下传播的良性互动。

具备参与式特征的网状传播模式

通过上述传播实践可知,基因科学传播平台与公众、科研机构、大众媒体等相关主体共同呈现出了网络化的传播结构。信息最初由传播平台提供,而后经社交媒体等多种中介广泛传播,接收信息的受传者对这些信息加以理解吸收并再度加工,形成反馈并有可能再次传播。这一信息传播结构及行为符合传播学教授Bruce V. Lewenstein提出的“网络模式”(Web Model),其中科技媒体和大众媒体以多种方式展开复杂的传播,并互相影响与启发,而公众则被视作科学传播活动的固定构成部分,能够发挥实质性功能。此种科学传播模式具有以下三点区别于其他模式的特性。

过程导向——参与为重。此种网络状的科学传播模式具有“参与式”的特点,主要指受传者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构建过程的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一些争议话题的利益攸关者,往往是最具有参与性的受传者。这一理念在许多基因科学传播平台的传播实践中也有所渗透,信息公开化就是最显著的表现形式之一,大量权威信息发布其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各方平等、公开参与对话交流的转基因平台。而以社会关注热点为传播导向也会使传播平台的传播重心向受传者及其信息需求转移。

交互能力显著提升。一方面,Web 2.0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基因科学传播平台的交互能力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参与即意味着大规模的互动活动,而这类行为主要通过交互式技术以及各类社交媒体实现。基因科学传播平台在开展传播实践的过程中即掌握住了这一有力工具,随着其与大众媒体及广大公众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其交互能力定能通过持续累积的实践经验得到大幅提升。

信息传播效力被强化。受传者在科学传播实践中的参与活动有助于推动传播过程的进展,使得传播速度加快、传播周期变短且可能出现周期循环。由于合理运用了互动性极高的社交媒体,传播平台可与其他组织及个人展开高度活跃的信息交换,进而提升了传播的效率;而社交媒体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也有助于信息传播效果的优化。从另一角度来看,公众在传播过程中提出的诸多问题也会推动基因科学界取得进一步的科研进展,使传播平台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从而强化自身的信息传播效力。

随着网络交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各传播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未来基因科学传播平台势必日臻完善。各类传播平台在接下来的传播实践中应该做的是,在此前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加强彼此之间的协作,集结各方优势,共同促进面向社会与公众的基因科学互动传播;聚焦于社会共同价值取向,更多地从公众对可信科学与监管系统以及自主选择的诉求出发进行传播,从基因科学与人类社会的价值出发进行传播;从全球视角出发,加强国际间不同组织及平台的交流,推动基因科学传播的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公众科学基因
Frog whisperer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科学大爆炸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
科学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