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海专业产学研结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机制探索

2014-06-27

船海工程 2014年1期
关键词:专业型硕士导师

(武汉理工大学 交通学院,武汉 430063)

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工程硕士分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和全日制工程硕士两种[1]。2009年起,我国开始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接受应届本科生报考。这种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

武汉理工大学是一所综合型大学,具有较大规模的工程学科与较强的师资力量,近年来积极参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并为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交通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武汉理工大学最早开展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教育。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已经培养两届毕业生,目前在校生约80人。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重点培养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运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独立解决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划分为新船型开发与现代设计、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性能、船舶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等4个大方向。

与学术型硕士不同,专业性硕士学历教育时间短,发展规模迅速壮大,不少单位和导师在培养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

1 国内专业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型硕士与学术性硕士的培养模式区别不明显。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化。高校探索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加强实践环节、增加应用型课程、修改论文要求等[2]。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高校“学术至上”的传统,导致“重科研、轻应用”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学校应用型导师不足,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2)专业性硕士的教育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

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尤其强调实践环节,大多有至少半年或一年的要求。但由于导师研究任务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等问题,加上企业对研究生培养没有相关经验,往往使得专业型硕士的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

3)专业型硕士的社会认可度不够。

由于认识不足等原因,部分学校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就出现了高分成为学术性硕士,低分成为专业型硕士的现象,导致专业型硕士的“先天不足”。此外,从目前的就行情况来看,专业型硕士的整体就业情况差于学术性硕士,成为不良的反馈刺激,挫伤了专业型硕士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机制反思

2.1 加强应用型导师培养

要想发挥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强高校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导师队伍转型,实现高校导师在学术水平及实践经验上的双重提升。推动导师转型,应启动导师考核制度改革。

2)学校应该改“学术为天”为“学术与应用并重”,改革校内教师考核方式,鼓励学术型教师、年轻教师进入设计院、企业等提升工程素养,并在薪资、职称评聘方面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

3)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应用型人才,在条件成熟时,成立工程应用中心等机构,拓宽社会服务范围和渠道,接受实践检验,进一步提升应用型导师队伍实力和影响力;

4)改革应用型导师遴选制度,选拔优秀导师,适当放宽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历、职称等的限制,不拘一格地从校内外选拔优秀人才作为专业硕士导师。

2.2 增加实用性课程设置

实践在整个专业硕士培养中固然重要,课堂的课程教学仍不可或缺。然而,高校中原来的课程设置服务于学术型硕士培养,课程重理论、重学科研究前沿,已明显不适应专业硕士培养的要求。作为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2.3 建设企业实践教学基地

培养专业硕士,必须确定企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地位。虽说以高校为主、企业为辅,但是,如何保证企业起到真正的辅助作用,这一点是成败的关键。专业硕士的校外导师来自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依托企业,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锻炼要依靠企业,从这几个方面看,把企业提升到与高校同等重要的位置也不为过。高校如何做到与企业充分合作,这之间牵涉到一个共同利益点的问题。企业没有义务为高校免费或廉价培养学生。要想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企业和高校之间应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让学校培养的专业型硕士能在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

为满足专业型硕士实践实习的需要,学院建立了高性能舰船工程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3个校内实践基地和南华高速船舶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海军装备研究院舰船所等5个校外实践基地。

2.4 增强校内外导师协同指导作用

建立一支研究生合作教育导师队伍是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的关键,同时对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校企双导师制,高校的导师主要负责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和开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校外的兼职导师负责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研究工作的具体指导。高校和产学研合作单位需签署正式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应承担的责任。研究生论文选题可以是企业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毕业论文指导由企业导师负责,毕业时回到学校由学校和合作单位共同组织毕业论文答辩。

专业硕士实施的是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高校或研究所)即校内导师,另一位导师则来自本专业相关企业的专家即校外导师。双导师制是一种很合理的培养方式,两位导师对专业硕士的指导既能为硕士生在理论上把关,又能提供有效的工程实践机会,提高其专业能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双导师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两位导师的分工缺乏明确的约定且无相应约束。这种情况下,如果校内、外导师相互之间不够了解,缺乏沟通;或者校外导师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而校内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众多,精力不足,产生依赖心理,将硕士生推给校外导师,那么双导师容易演变为无导师。

要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除了聘请高水平、能力强、技术过硬的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外,管理部门对导师的责任、分工等方面进行明确的约定和适当的监督,使校内、外导师都能重视并认真负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5 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匈牙利科学计量学家布劳温认为:“使用数量的分析和评价,是绝对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从运动机制中发现带规律性的东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性质决定了其学位论文的要求,应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论文的评价体系要建立在创新性、应用性和理论性上。

根据现有一些培养单位的经验和做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由两部分组成。

1)硬性指标。根据德方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硬性论文评分和评价体系。

2)专家的评审意见。评阅论文专家根据所评的论文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并根据学位论文的情况提出综合评价意见和整改建议,并就是否达到专业学位论文(设计)水平,是否同意参加论文答辩提出意见。汇总各评审专家的评分和评审意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把关,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见表1。

表1 专业硕士论文评价体系

2.6 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体系

专业硕士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学生的培养质量有待社会的考验,须要建立就业反馈,以便改进培养模式和计划。就业反馈路径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反馈,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高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更新知识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所以反馈的主体主要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收集信息的主体是专业分类为单位。根据信息反馈系统原理[4],毕业生就业反馈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环形系统,即学生的培养模式对毕业生信息反馈的信息产生响应,改善现有的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

3 结论

围绕保证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个主题开展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规范该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与管理,提高该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的完善,确保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当然,今后还应该继续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使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更加完善。

[1]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26-31.

[2] 张东海, 陈 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3-90.

[3] 张志红, 潘紫微.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2-136.

[4] 王丛漫,王丽辉.以信息为导向建立大学生就业反馈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2):91-94.

猜你喜欢

专业型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DSK—1500CT专业型直喷烟机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