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黑龙江省产业升级的几点思考
2014-06-26魏无敌
魏无敌
摘 要:在自然资源丰厚、工业发展滞后的同时,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到过分的破坏,还保有明显的生态环境优势。在我国资源日益短缺,绿色发展呼声高企、逐步推进实施的当前,黑龙江省这两大优势恰逢其时,使得建设大美龙江能够成为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黑龙江省;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70-02
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明确了黑龙江省的最大发展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从过去看,不少资源型丰富的地区反而是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居民收入排名靠后,工业化水平也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黄群慧的研究,如果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划分,并将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黑龙江省的工业化水平恐怕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自然资源丰厚,工业发展滞后的同时,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到过分的破坏,还保有明显的生态环境优势。在我国资源日益短缺,绿色发展呼声高企、逐步推进实施的当前,黑龙江省这两大优势恰逢其时,使得建设大美龙江能够成为发展的目标,省委也充分挖掘到了龙江的这一潜力。发展宗旨不变,建设幸福龙江,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精神、文化水平也同步发展到给人以幸福感的水平,此乃发展的最终目标。发展路线不变,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就是要可持续发展,龙江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继续保持环境优势,齐发展。
一、关于发展模式
在发展模式上,在农业资源和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123”,农林产业本身就是低碳产业,符合绿色发展,打造现代农业、林业为基础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生产绿色产品,实行绿色营销;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231”。 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二、关于“城乡一体化”
在城乡一体化上,对大多数地区来说,不一定城市化,城镇化可能更适宜。从全国看,黑龙江省还属于地广人稀的地区,但土地如此重要,土地资源如此稀缺,土地的价值如此之重,本着珍惜、保护资源的原则,使现在的资源和环境在日后显现出更大的价值,更要珍视现在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在合理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减少他们的减少速度和退化程度,因此,在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可以注意推广“立体城市”概念。不应盲目扩张城市,铺陈城镇面积,导致诸多浪费。
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资金。资金从何而来?重庆模式一度较热,这种模式的关键点除了金融运作之外,就是土地。有人给重庆模式算了一笔账,其民生投入从贷款或者土地而来,不过是寅吃卯粮,或者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真正的发展应该是良性的发展,不是让下一届政府有苦难言。泛华集团杨天举董事长提出开放式金融,预售契合实际、可预见的未来,这需要结合问题规划设计。
后兴起的城镇,在城镇建设规划时,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适当考虑利于“乡土中国”社会本有的家族关系、礼仪和礼法维系的需求,尽量保护乡村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
三、关于农业节水
说到资源,水资源也是我国自然资源中的短缺资源。近些年,全国出现了不少有关“天坑”的报道,有报道介绍这是因为地下水过度开采和使用引起。虽然黑龙江省不像中原地区省份如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在历史上人类活动量大、频繁,从事农业生产历经千年,农业开发久矣,虽然黑龙江省地处边疆,又是水网发达、河流交错,但是,如今的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建国前后北大荒的开发力度之大,也较大改变了黑龙江省环境和生态;近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又高居全国前列,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也是较大的。因此,在节约水资源方面,除了倡导生活用水的节约,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节约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的节约上也应该占有很大比例,起码农业节水应该是节水的重头之一。
黑龙江省的气候,老话讲是“十年九旱”。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农用地面积3 950.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83.5%,农用耕地1 187.1万公顷,占农用地的30%。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从2012年5 585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6 000万亩,2012年黑龙江省水稻水稻商品量达到1 925万吨,产量与商品量继续排在全国首位。而水稻种植在各个大宗农作物种植中恰恰是最耗费水资源的,据了解,生产1吨小麦需要耗费1 000吨水资源,生产1吨玉米需要耗费1 200吨水资源,而生产1吨水稻则需要耗费2 000吨水资源。无论这是数据是否准确,这其中的差异是显著,甚至是惊人的。想想该省生产的1 925万吨水稻,将比生产1 925万吨玉米多付出多少水资源的代价。北京密云水库曾因附近的水稻种植大量耗费水源,将水稻改为旱稻或改种其他作物,并适当地给农民一些补偿。
在黑龙江省多年种植水稻的传统水稻种植区,地下水的水位下降严重。不少地方引用河水灌溉,这不但也给政府增加建设费用,也使农户水稻种植成本增加。虽然各方面条件的缘故,黑龙江省现在不必取消水稻的种植,但该省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状,值得我们考虑从种植也上做些文章,实现农业大幅度的节水。
在农业灌溉方式上,在新疆由于环境逼迫,兵团种植100%滴灌,连路边的道行树都采用滴管的方式,没水树也不能活,水管浇灌太费水。黑龙江省有没有计划逐步地在基本农田上实施全部的滴灌呢?这个当然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大面积的滴灌设施配备,至少需要不少的经费投入。还有农民的素质问题,是不是配合,肯不肯认真的用,谁来管护等。甚至如何推广也可能是个问题。这么看,大面积滴灌的推进需要与土地流转的程度相配合。
但是,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宏观层面上可以把握和控制的。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在确实可以“以稻治涝”的地区,坚持水稻种植,在可以种也可以不种水稻的地方是不是就不种植,在相对缺水、旱的地方是不是就禁止种植水稻呢?至少不应该因为追求产量盲目扩张水稻种植。耕地的“旱改水”成本本身就不小,虽然水稻的亩产比其他粮食作物高出许多,收购价格也高出许多,但从近年看,201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同比提高幅度较大,但市场实际收购价格涨幅较小,种植成本增加,因此,农户实际种植收益下降。2013年秋收季节,国家将水稻最低收购价、玉米临时收购价分别提高到1.50元/斤和1.11元/斤,分别比去年增加0.10元/斤和0.06元/斤。但今年由于气候原因,恐怕农户的实际收益还是下降。那么,明年还有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吗?还要“旱改水”?“水改旱”也还是需要成本的呀。未来黑龙江省粮食的种植以玉米为主,可能是个必然要走的方向。
另外是种植技术和模式的改变。科学种植和管理水平的切实提升,也是能在不小的程度上节约用水的。查找到2003年的一组数据,如下记录:“由于技术配套、用水科学,当今世界先进国家每立方米水资源可生产粮食1.6—2公斤,最高达2.3公斤,而我国仅为0.8—1.4公斤”。10年过去了,我国这个指标的现实情况也许是改善的,但也还是有较大程度的提升空间。
四、从生态补偿的角度补偿产粮大省
黑龙江农垦在每亩耕地的单产上效率较一般地市水平高出不少,但因其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使种植的成本也很高,所以,高产并未带来真正的高效益,其职工的高收入主要依靠每个职工拥有较大的耕地面积。从这个角度上说,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高于经济效益。
农业是弱质产业。地方没有农业税收,发展农业又要解决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培训、产业扶植、农民增收等那么多的问题,都靠政府投资行吗?政府的投入可能还真是主要的“三农”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但是还有一个路径,也是探讨了多年的,那就是属于生态补偿范畴的国内省际资源转移补偿。具体是指,黑龙江省、吉林省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省份,每年生产大量的粮食,为保证国家的安全做了重大的贡献。粮食虽然是一种商品,但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商品,其市场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市场化的市场,也不会取得真正的市场价格。粮食的卖出,实际上也是资源的转移,包括水资源,包括土地的培育和修复,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变与付出,以及农业发展上地方政府的投入,这些都需要大量购入粮食的省份给以适当的补偿,尤其是经济发达的省份。而这种补偿得来的资金,可以规定只能够利用在农业范畴内,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五、关于黑龙江省旅游
近些年,黑龙江省很注重形象的塑造和旅游业的打造。大美龙江的宣传,特色景点的宣传增加很多。但是和南方已经发展很成熟的旅游相比也还是有差距。比如具体景点的建设和设计、对黑龙江旅游景点的宣传等,力度和范围还都不够。提到黑龙江,冬季冰雪旅游已经是名牌。但夏季、秋季旅游宣传的还不够。黑龙江的自然风光也很美,广袤、辽阔的土地,大面积的湿地,有峡谷,有高山,有刹,有观,有教堂,有历史遗迹,有传说故事,有大庆精神,有现代农业,有异域风情和民族特色。融入文化,注重保护和挖掘,很重要。
[责任编辑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