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与交易初论

2014-06-26李永明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4期
关键词:效用差异性预期

李永明

摘 要:稀缺性是价值基础,差异性乃交易前提,价值增值乃是交易的原因、目的和结果。市场交易带来价值增殖。不是“等价交易”而是“超值交易”。价值增值来源于购买物对买主的预期效用。

关键词:价值;交易;稀缺性;差异性;超值交易;(预期)效用

中图分类号:F04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01-02

一、稀缺性与差异性——价值、交易现象的前提

1.价值活动与交易活动

价值活动是指人对于一个物品、一个事件、一个行为选择对自己的效用(意义)的评价、判断。交易活动,是在物或生命(时间)上,人放弃自己的所有权并获得他人的所有权的活动。经济学研究的价值现象与交易现象彼此交织。价值活动贯穿于交易中,交易乃是为了增值。窄义的交易活动指主体进入市场并与客户谈判交割的过程,可称之为“市场行为”、“市场活动”或“市场过程”。人须先决定是否交易、哪些物品进入交易及选择交易目标(对象),然后再进入实际的市场过程。故此,价值活动先于窄义的交易活动即市场活动。广义的交易活动包括了属于交易过程的序曲、准备的价值(判断)活动。这一价值活动的序曲,其重要性不低于市场过程。

2.稀缺性与差异性

价值现象存在的前提是稀缺性。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限)需求,满足人的这些需求的手段的不足。空气、阳光大有用处(效用),但没有稀缺性,故没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黄金白银因为稀缺性高,且有保值、流通(当然也有装饰等)的效用,故此很昂贵。物以稀为贵,奇货可居。稀缺程度跟价值评价成正比。水往低处流,物往高(价)处走。

首先是物质资源的稀缺。所谓物质极大丰富而没有稀缺的社会,只能存在于人类中某些浪漫的头脑里。人凭自己的努力去实现那样的一个所谓理想(实际是空想)社会,那是狂妄自负。人更不可将这些浪漫的空想家设计出来的“理想”社会的生活方式(规则、伦理)强行推行于社会。人类曾经局部这么狂热地试验过,事实证明那是个灾难、悲剧。人必须面对现实,学会如何在现有的稀缺条件下,及其伴生的(自然)法则(哈耶克所谓的自生秩序或扩展秩序)的约束下生活。

其次,为重要的稀缺性,当属人的生命资源——寿命(时间)、知识、能力等。人不幸地不能永久生存下去。人的寿命短暂,时间、精力、能力也有限。人如何利用这一稀缺生命资源投入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是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得面对与处理的基本问题。假如人可以永远活着,或者精力无限,那么他的价值观一定会不一样。他不担心衰老与死亡,不会在乎时间和精力,他会为了完美去利用、享用乃至“挥霍”他的无限时间和永恒生命。即使虔诚的、笃信永生的基督徒也必须不断思考如何利用必死从而短暂的肉身生命去完成上帝赐予他的使命,去讨他的欢心,因为对今生肉身生命的使用会影响上帝对他的审判和天国的奖赏。故而,基督徒对今生生命也许比一般人更为珍惜,更看重“此生”的价值。其实每个人都在不断“出卖”自己,都在高呼“这一腔热血只卖与识货的”。

交易现象存在的前提是差异性。首先是物品差异性,不同物品才可能交换。分工越来越细致,物的差异性越来越纷繁,交易也越来越复杂。其次是人的生命力(知识、能力),其作为劳动力商品的实体、作为交易对象(客体)具有差异性,劳动力差异性带来其价格(工资、收入)也千差万别。生命力作为交易主体具有差异性。所谓慧眼识珠。交易主体凭独特的知识能力,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货品总是从“不识货”者向“识货”者转移。随着生命力(知识能力)的改变,交易主体对同一样物品、事物的价值判断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交易。

3.占有(私有)权

由于稀缺性、差异性,故存在排他性的占有、所有权(私有权)。生命力(时间、知识能力)是稀缺的,因而是私有的;物质资料是稀缺的,因而也是私有的(地位、权力是稀缺的,故此是排他性占有的,也是有价值的,甚至是可交易的)。进而人们才会对这些稀缺资源进行价值考量,进而才有交易现象。取消了占有(私有)权,便取消了交易和价值现象,也就取消了市场经济(制度)。

二、价值增值——交易的意义(真相)

交易,两个物品(所有权)易手,物品本身(物理、自然性状,如外观、物质含量,以及“公认”功能)并没有变化(当然,也许多了些指纹、表面微尘沾染、细微的摩擦痕迹或可能的些许挥发等,但这些“改变”一般必须被忽略不计)。问题是,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交易到底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以至于能让这种事情发生?是因为人闲着也是闲着,闷得慌?还是因为搬运、交换物品可以锻炼身体?当然不是。二物易主(物主互换)之后,应该有很重要的事发生,使得交易双方都乐此不疲。

交易的直接结果是改变物主。农夫与衣匠交易,米从农夫那里转到衣匠那里,衣匠的衣转给了农夫。农夫手中的米自身的自然效用当然也可以在农夫自己那里实现(被农夫自己吃掉),但为什么他不这么做,要拿去交易?其实农夫可能回答你的是:我家大米有余,多余的对我没啥用,不如拿去交易。而经济学家经过大量观察、比较、思考,对此有抽象的一般化解释,从而形成效用价值理论。即价值是物品对于人的效用,这效用乃是物品对人各种欲望的满足。这效用具有递减性:随着拥有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效用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最末的那一个最小的效用。最后一个效用,也可以表述为零效用,因为它的成本等于收益。超出这一边界之外的,就是负效用。农夫尽管没有经济学理论修养,但是他的行为合乎经济学理论(效用价值论)的解释(也许更应该说这一理论合乎客观现实中的农夫的行为)。对于农夫来说,多余的米不仅没有效用(价值),反而有负效用(负价值),因为他必须花费成本去储藏、保管它。他不需要的米,他拥有;他需要的衣服,他缺乏。怎么办?经验告诉他,神奇的市场上有人会高看他视为负价值的米。幸运的他遇见了与他同病相怜的、将手中的衣视为负价值而高看米的价值的衣匠。交易完成结果是,交易双方都舍掉低效用(价值)物品而得到高效用(价值)物品,都实现了价值增值。物品各尽其用,交易者皆大欢喜。

至今仍颇为滥觞的所谓“等价交换”观念是错的。“增值交换”或“超值交易”的说法更合乎市场交易的逻辑、更贴近事实真相。从逻辑上说,假如双方交易货品在交易前后价值(效用)相等,那这种交易还有何意义,有何可行性?“等价交换”的观念、说法,错就错在它建立在错误的“客观价值论”的基础上,把眼光仅仅盯在商品标注的价格(成本)上,而忽略了交易行为的真正意义——交易物品对人的效用的提升,不懂得价值的真正含义。

三、价值增值来源(基础)

这种主观(效用)价值论及其演绎出来的价值增值,是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或阿Q式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是虚幻、虚妄的“相对主义”价值论呢?当然不是,它有坚实的“客观”基础:

首先,物质资源稀缺性及相关的差异性必然使得同一件物品给不同人带来不同的效用(或者不同的满足感),从而带来不同的价值评价。这种对同一物的不同价值评价决不是随心所欲凭空捏造毫无疑义的。人弃我取,互通有无。人类劳动、行业的分工细化,使得这种互补性贸易越来越庞大、复杂,也使得所谓价值链条变得异常纷繁复杂。基于稀缺性和差异性的交易带来的价值增值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也许是更为重要的,是价值评判的差异性(多样性)来自于人的知识、能力等软件(即上文的“生命力”)的稀缺性、差异性,而价值增值则来源于基于其知识、能力差异的某物对不同人的潜在的未来收益预期之差异。

由于知识、能力的万千差异,同样的资源在不同人的手下发挥的效能大不一样。一块石头在普通人眼里毫无价值,甚至碍手碍脚,而在考古学家、地质学家或者冶炼厂老板眼里可能是至宝。当一种寻常物品被个别人或少数人以不寻常的价钱购买,那么一定是他们发现了该物具有他人所不知、或不能利用的效用,而购买者能使该物成为自己未来获益的帮助。知识、能力(也许某些情况下还有权利、地位、特殊关系)改变人的命运,是通过改变或发挥物的效用(价值)来实现的。买者之所以能出得起令卖者满意也令自己增值的买价,不是由于上当受骗,也不是由于在行善,而是由于该资源有助于购买者预期的未来效用提升。交易达成的这种物品价值提升以及这种奇妙的资源优化配置效果,是基于人的智慧、知识、能力基础上。技术、知识、信息、管理等软件因素,对价值影响巨大,而且这种影响是市场交易、经济发展的不竭原动力。每次的技术革命、管理革命,必然导致传统价值评价体系的重大重整,从而引发一轮活跃的市场交易与经济成长。人的智慧、知识、能力,是价值源泉,是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所谓艺高人胆大,高风险匹配高收入。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经济、“食脑”经济的时代,智慧(知识)与价值之间的关联更为显明和突出。人对世界、物品的认知依然非常有限的,乃意味着人在认识、利用世界方面,潜力巨大。人未能发挥造物主赐予的理性能力之万一,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利用,也未及真理之万一。价值领域或交易领域最大的奥秘深藏于此,也正是市场经济无限魅力之不竭源泉。

当然,人理性有限。对交易对象的认知,对效用(价值)的评估,都可能出现偏差或失误,从而带来损失。其实广义来讲,所有交易跟所有人的行为一样,都不完美,都存在瑕疵。但一人的失误乃另一人的机会,这个交易的失误是下一次那个交易的机会。价值在动态中调整,市场在波动中平衡与(配置)优化。即使是少数恶意的骗局、严重的交易失败,都不能废掉市场的有效性和均衡性,市场机制总能化腐朽为神奇,总是正能量。市场交易带来价值增值,这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责任编辑 李 可]

猜你喜欢

效用差异性预期
锐词宝典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用观察
博弈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分析师一致预期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析师一致预期
自由小议(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