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理念下应用技术型大学英美文学课程改革

2014-06-26陈惠君吕英娜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技术型英美通识

陈惠君 王 淼 吕英娜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9)

应用技术型大学旨在为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培养一批专业素质与技能过硬、人文素养较强的全面型人才。因此,在实施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则是培养本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如何结合通识教育理念对之进行教学改革,使这门高年级的传统必修课更好地服务于应用技术型大学是新形势下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 国外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于一百多年前诞生于美国,此理念由耶鲁大学帕卡德教授在《1828 年耶鲁报告》一文中提出,该报告驳斥了大学过分迎合实用的专业化风气,坚持认为共同学科的深入广泛研究对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前全面了解各学科综合知识大有裨益,史称第一次通识教育运动。之后,从19世纪末以哈佛为代表的高校在美国开始实行选修制到1909年自由选修课替代任意选修课的“集中与分配制”,从1945年《哈佛教育红皮书》的发表到1978年《核心课程计划》的推行,直至2007年《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的公布,通识教育在美国经历了一个改革创新、逐渐完善的过程。受红皮书的影响,日本也发起了通识教育研究热潮,并相继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1947年推出 “一般课程”计划,实现了由单一片面向完整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1965年提交“大学设置急转改善纲要”,规范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方案,并把它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明确区分开来;1971年提交《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整备的基本政策》咨询文,将改革出发点落到人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上,并在其后20年间对之加以完善发展;21世纪初大学审议会提交《全球化时代要求下的高等教育》报告,推进了通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至此,通识教育在日本经历了预备、补充、结合和发展过程,并日趋完善。

2 国内通识教育概述

1995年在武汉召开了“试点院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该会大大推动了全国高校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并为通识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但此阶段的理论研究大多局限于介绍国外通识教育研究与实施情况,实施范围也仅限于部分综合性重点高校,在普通高校并未得到广泛重视与实施。2002年4月在武汉大学举行的“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暨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与风格学术研讨会”成为通识教育的新起点,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对美国及港台通识教育的研究已经试图实现超越,并结合内地的实际情况展开深入探究与反思;在教育实践方面,通识教育理念在专业院校中的践行、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理念。2010年5月在广州召开了“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会议,该会议在教育部有关继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基础上,提出了外语通识化教育与课程设置改革思路,学者们纷纷撰稿,从不同角度力挺大学英语通识化教学改革,如:王哲,李军军认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要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推广通识教育;吴鼎民,韩雅君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提出构建大学英语“三套车”的框架,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做了很好的融会贯通;柴改英指出通识教育改革应以外语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并提出课堂引导、课外延伸的“六级联动活动模式”等具体措施推进通识教育实践活动改革;殷和素,严启刚认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并非冲突对立,前者属于基础英语层次、英语通识教育阶段,后者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层次、专业化阶段,二者是英语教学的两个层面,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至此,通识教育已与英语教学改革紧密相连,成为国内英语教学的一个新思路。

3 应用技术型大学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观点

3.1 通识教育与英美文学教学

通识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统摄者,专业教育是它的下位概念,应该在它的指导下进行,且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必须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当下教育的主体倾向是有利于就业的专业教育,它强调以技能教育为理念,将人制造成具备相应技能、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究其本质是“做事”的教育。由于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和专业教育,造成了学生知识狭隘、人格片面等问题;通识教育则侧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完整的人为出发点,通过综合知识的学习,获得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文学、历史、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本质是“做人”的教育。英美文学课程出发点是文学,落脚点是人生,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它不以知识获得和就业为目的,强调人德行的养成和完整人生的形成,与通识教育的理念一致。

3.2 应用技术型大学与英美文学教学

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英美文学教师应该从“以人为本”的通识教育理念出发,利用好有限的课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型教学环节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体验、感悟和领会文化,促进学生文学、历史、社会、道德等方面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通过对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探讨,帮助学生从注重学到什么到学会如何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通过改革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动态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从而帮助学生把从阅读经典中获得的诸如文学艺术、哲学思维、社会科学等体验应用到阅读、写作、翻译、跨文化交际等显性技能上去,并为日后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也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4 应用技术型大学英美文学课程改革内容

4.1 教学理念界定及研究

通识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统摄者,专业教育是它的下位概念,应该在它的指导下进行,且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必须贯彻通识教育理念。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应以完整的人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感悟和领会西方文化,并把知识和能力内化为素质,从而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

4.2 特色教学内容研究

针对我校在课程设置中偏向技能型课程、英美文学课时相对有限以及学生基础薄弱等现象,删减中古时期冗长晦涩的作品,突出经典阅读,并增加现当代作品以及与社会生活联系较紧密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辨能力;内容的选取应突破时间顺序,打破“文学史+作品选读”的传统模式,可以按体裁和体裁对各时期的代表作品重新进行分类,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整改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跨时空、大范围的阅读,完成最基本的文学阅读体验过程。实践证明,教学内容改革后学生在完成48学时后的人均累计阅读量达到8万字,这与他们之前不足2万字的阅读量有了明显进步。

同时,特色教学内容还离不开特色教学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通过名言警句或视频完成简短的课堂导入,并把与之相关的或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课堂完成阅读、反思、讨论甚至辩论等过程,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参与者,随后给出总结性意见和建议,并把重点知识做精要讲解,这些大概占据半节课的时间。接着教师可结合实际,灵活布置课后练习,如知识练习题(作家、作品、流派、名词解释等)、技能练习题(阅读、写作、翻译等)和综合练习题(如作品评论、作品改编)等,并要求学生在课内完成,最后由教师推荐与答案相关的书籍、网站或博客供学生课后参考。

表1 改革后的英美文字教学内容

4.3 实践型教学模式研究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教师进行实践型教学模式改革,特色教学过程也离不开实践型教学模式改革,它能培养学生将隐性知识(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社会科学等)转变为显性技能(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翻译能力、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能力,为其就业奠定基础。

具体而言,它包括“三维一体”式教学模式、“以输出为驱动”教学模式和“多模态”教学模式。“三维一体”是指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空间、网络空间和课外空间,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使教学从有限的课堂空间扩展到无限的网络空间和课外空间,灵活地延伸了课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通过情境、提问、辩论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构建和技能的培养;“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与“以输入为驱动”的填鸭式教学正好相反,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通过适当的辩论、陈述或写作等语言输出形式,激励学生对语言进行重组或创造,以完成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英美文戏剧表演中,通过改编原著和课堂表演两种输出形式促使学生琢磨、分析作品语言和人物,加深对篇章的理解能力和对目的语进行反思的思辨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多模态”教学模式借用网络时代下交际话语具有声音、颜色、动画等多模态特征,把影视欣赏融入课堂空间、网络空间和课后空间,这种方式虽然从某种程度来看改变了原著的真实性,但它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直观的方式部分解读文学作品意义,丰富其传达的信息,与长篇英文原著相比,它更能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经原著改编后电影中出现的声音、颜色和动画等多模态信息不仅生动再现了文学作品的场景、刺激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更提升了他们课后阅读原著、并将之与电影进行对比的兴趣,促使他们完成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方式。

5 结束语

本论文针对时下高校侧重技能教育的现实,提出外语教学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完人”教育,并以英美文学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在借鉴通识教育这一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特色教学内容和“三维一体”式、“以输出为驱动”式和“多模态”等实践型教学模式,有效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下一步将具体研究如何利用这些教学模式,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技能。

[1] 刘少雪.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况[J].比较教育研究.2004,(4):6-10.

[2] 杨頡.日本通识教育的历史与模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3] 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教学研究,2005,(4):65-67.

[4] 江玉娇,邵秀芳.西方文学教育的经验分析及其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1):100-103.

猜你喜欢

技术型英美通识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