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轧加热炉掺烧天然气后烧嘴流量特性热态试验研究
2014-06-26刘刚锋丁翠娇
刘刚锋 丁翠娇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研究院 湖北 武汉:430080)
随着钢铁企业生产工序的不断延伸与深加工产品比例的提高,煤气消耗量不断增大,尤其是后工序需要高质量焦炉煤气,引入外部煤气资源是弥补企业内部高热值焦炉煤气缺口的重要手段。烧嘴作为工业炉窑的关键性设备,它的性能对工业炉窑的产量、质量、能耗、环保等技术经济指标影响很大。由于不同种类煤气成份物理性能的差异,不同种类、不同比例混合燃烧特性也不同,烧嘴的煤气与空气流量特性也不同。因而,在加热炉掺烧天然气后烧嘴煤气流量、空气流量特性发生变化,不仅影响天然气的掺烧比例,同时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热炉掺烧天然气后不仅需进行两种燃气互换性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分析不同比例掺烧后煤气的基本燃烧特性,指导煤气混合方案的制定,同时必须通过烧嘴的流量特性等一系列热态试验进行综合判断,指导现场烧嘴调节,以确保煤气置换后生产运行的安全、稳定。
1 试验装置
试验炉内腔高2m,宽2m,长6m,采用炉尾下强制排烟方式;试验采用HDN-4TG型调焰烧嘴,煤气接口管径为DN125,主空气接口管径为DN250,通道上安装调节翻板,控制旋流风与直流风的供风比例,调节燃烧火焰长度。烧嘴设计技术参数如表1示,结构图如图1所示;试验用仪器仪表如表2所示;试验装置系统图如图2所示,测试热电偶布置图如图3所示。
表1 试验烧嘴设计参数表
表2 试验用仪器仪表
2 试验方案
(1)试验用烧嘴HDN-4TG型调焰烧嘴,使用热值为2400-2600kcal/m3(约10MJ/m3)高焦混合煤气为基准燃气,试验中混合煤气由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和天然气三种单一煤气按一定比例配制,配制原则遵循:(a)煤气热值和华白指数控制在±10%以内;(b)同等条件下尽可能少用焦炉煤气;(c)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中尽可能少用转炉煤气。按上述配气原则计算后,天然气掺混比例以高天混合状态时为最高,达22%。各单一试验煤气成分如表3、4,试验混合煤气配比方案如表5示。
(2)调焰烧嘴安装于试验炉端头,温度测试热电偶布置试验炉两侧,具体见图2、图3所示。
图1 HDN-4调焰烧嘴结构图
图2 调焰烧嘴试验装置系统示意图
图3 调焰烧嘴火焰温度测试热电偶布置图
表3 天然气成份(%)
表4 单一煤气成份(%)
表5 试验用煤气配比方案
气体燃料燃烧是理论空气量和气体密度如:
(1)
∑(12m+n)CmHn+34H2S+44CO2+
32O2+28N2+18H2O]
(2)
根据公式(1)和(2)可以计算不同掺混比例下煤气成份、密度和理论空气量变化见表6.
表6 不同方案配比下煤气成份、理论空气量及密度变化
(3)按照表5煤气配比方案,逐一进行热态试验,具体实验过程是:烧嘴中小流量点火,再调整煤气流量至最大,待燃烧稳定后逐渐降低煤气流量,记录不同流量条件下的相关数据并观察火焰形状。
3 试验结果分析
在烧嘴调节比例范围内,空气消耗系数为1.05时,燃用高焦混合煤气(BC)和高天混合煤气(NB)时,烧嘴前空气和煤气压力数据如表7和表8示。
表7 当燃烧介质为高炉、焦炉混合煤气BC时烧嘴前压力
表8 当燃烧介质为高炉煤气、天燃气混合气NB1时烧嘴前压力
3.1 煤气流量特性
烧嘴燃用高炉、焦炉混合煤气(BC)与燃用高炉、天燃气混合煤气(NB1)烧嘴煤气流量特性发生变化,由表6分析可知,高天混合煤气(NB)与等热值的高焦混合煤气(BC)相比,混合煤气密度混合煤气密度由0.83(kg/Nm3)增加到1.07(kg/Nm3);由于同流量混合煤气条件下,密度增加燃烧速率加快,燃烧时所需煤气量增多,因此相比于掺混前烧嘴煤气压力需提高约20%
3.2 空气流量特性
烧嘴燃用高炉、焦炉混合煤气(BC)与燃用高炉、天燃气混合煤气(NB1)烧嘴空气流量变化较小。 由表8分析可知,由于烧嘴前空气压力与流量相对应,掺混天然气后理论空气量发生改变(理论空气量由2.1Nm3/Nm3增加到2.55Nm3/Nm3),烧嘴前空气压力也会相应增大,因此空气流量特性受掺烧天然气影响较小。
4 结论
(1)在掺混天然气稳定燃烧条件下,随着掺混比例逐渐增大到22%时,混合煤气密度由0.83(kg/Nm3)增加到1.07(kg/Nm3)。
(2)掺混天然气后理论空气量发生改变(理论空气量由2.1Nm3/Nm3增加到2.55Nm3/Nm3),相对应烧嘴前空气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因此空气流量特性受掺烧天然气影响较小。
(3)同煤气流量条件下,与高焦混合煤气的基准气相比,高天混合煤气(等热值)烧嘴前煤气压力提高约20%。
(4)根据不同比例天然气掺烧实验结果,烧嘴稳定燃烧条件下,天然气最大掺烧比例为22%。
[1] 陈超,欧阳德刚,丁翠娇,等.热轧加热炉掺烧天然气互换性研究[J].工业加热,2012,(4).28-30.
[2] 丁翠娇,蒋扬虎,等.几种燃烧器的试验研究[J].冶金能源,2004,(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