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防范与对策研究

2014-06-25金鑫李川高云鹏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柔性管理诱因

金鑫 李川 高云鹏

摘 要: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的调查研究,分析其诱发原因,找出应对措施及对策,可有效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诱因;防范与对策;柔性管理

当前,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高校已成为各种思潮和矛盾的汇集点,加之大学生群体是高校中最活跃、最敏感、最易动以及最不稳定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甚至影响了社会的安全稳定。为此,高校必须深入探讨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的诱因,并依据诱发原因找出应对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切实有效的对策,并对其做好有效防范。

一、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的诱因

1、社会、政治、经济等事件的辐射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脚步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发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突出表现为社会贫富差距大而导致的社会成员矛盾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失衡等等。这些社会、政治、经济等事件的辐射,更成为了高校大学生群体关注的热点。如2008年4月,当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遭破坏时,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导的抵制“家乐福”热潮;2014年3月1日,昆明市火车站发生的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也引发了大学生群体的高度关注。从这些事件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政治、经济等事件的辐射是诱发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

2、公共卫生事件

高校作为学生群体较为集中密集的场所,由于学生群体较为集中的住宿方式和上课方式,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接触频繁。加之冬季、春季是上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夏季、秋季是消化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有时还会发生水痘、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等暴发性流行。因此,如若处理不当,极易使各种疫情进一步扩大从而引发学生群体的恐慌,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如2003年的“非典”。

3、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一代,其主体绝大多数为90后。这类群体涉世未深,尚未健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遇事缺乏冷静,容易冲动,加之社会、家庭、学业压力、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等方面给这类群体带来的一些负面情绪和影响。因此,其生理和心理上常常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外化表现就是所谓的三动现象”,即:易动——容易冲动,互动——相互影响,盲动——从众行为明显。[1]

4、高校内部管理不善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和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而解决的方法、手段、措施又相对滞后。当这些体制上、管理上的一些漏洞影响到大学生群体的切身利益时,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的发生。据统计,发生在高校中的群体性安全事件绝大多数均为非政治性的,都是因为一些体制上、管理上的漏洞而导致。例如:宿舍管理问题以及学生的违纪处理等问题;食堂的饮食问题;高校违规收费增加学生经济负担;国家奖助学金评比上有失公平、公正等。

二、应对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的防范措施

1、构建敏锐的预警机制

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从发生到消解,一般要经历潜伏期、暴发期、持续期和解决期四个阶段。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的敏锐预测预警机制势在必行。预警机制的建立应按照“发现在早、控制在小、预警在前”原则,加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并分类设定分级预警信号,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预警信息网络。[2] 同时,应有效察觉潜伏期的危机,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遏制,能够为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及时有效的应对处理赢得主动权和宝贵时间。

2、加强教育管理,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缘于高校教育体制上、管理上的一些漏洞、以及处理不得当所引发的。为此,首先高校可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基础等课程作为有效载体,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加强自我控制能力。其次,高校可通过形式多颖的主题活动、校园文化节、团学活动等有效活动载体,合理宣泄大学生群体的负面情绪,有效释放过剩的精力,正确引导学生群体的行为尺度。最后,多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政治、利益诉求。在教育管理中坚持“德治、法治、情治”相结合,加强教育和管理,为大学生群体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有效地避免群体性安全事件的发生。

3、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及有效的疏导机制

要完全避免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的发生,是非常困难的。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及有效的疏导机制,可以使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的破坏程度、影响范围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快速反应机制则要做到以下“七快”,即发现问题快、获取信息快、组织协调快、赶赴现场快、下达决策快、平息事态快、善后恢复快。只有在高校的学生处、保卫处、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发生情况后统一协调,才能将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控制在萌芽之中。同时,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疏导机制,要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多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各类诉求,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疏导机制的有效运转,把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的发生消灭在萌芽之中。

三、引入柔性管理机制

柔性管理相对于刚性管理。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用制度约束管理。而柔性管理则更多强调了以人为中心,进行人格化管理。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大学生群体聚集的场所,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应摒弃过去那种传统的只依赖说教、指责、给处分等刚性管理模式,应适当融入柔性管理。柔性管理作为刚性管理的“润滑剂”,是刚性管理的“升华”,在一定层度上能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各类诉求,从而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蒙斌.浅谈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服务.中国科技信息2009(16).

[2]陶应勇.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3]胡敏.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J].青年探索2010(2) .

作者简介:金鑫(1981-),男,辽宁开原 人,讲师,工学学士,现就职于沈阳化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柔性管理诱因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部位·+·症状· 让你准确判断头痛类型及诱因!
柔性管理及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核心应用
浅谈高校图书馆的柔性管理及其应用
试论柔性管理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