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对“设计比较研究课程”的理解

2014-06-25杨晓宇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设计师

摘 要:在齐齐哈尔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选修了宗明明教授的两门课程《设计比较研究》与《欧洲工业设计专题研究》,期间她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跳跃的思维方式、平实的授课语言、激情的人文教育、丰富的人生阅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收获了远比只是简单的听懂课程内容更加宝贵的人生哲理,正如明明教授让同学们记下的在设计中不要失去的八条一样:不要失去感觉的心灵;不要失去创造的生动;不要失去表现的欲望;不要失去冒险的勇气;不要失去探索的乐趣;不要失去学习的自信;不要失去发现的惊喜;不要失去尝试的行动。

关键词:设计比较;设计师;设计教育;设计现状

无论是明明教授在课堂上提及过的李乐山先生、朱青生先生、林家阳先生、赵毅衡先生、雷曼先生、柳贯中先生、贝聿铭先生,笔者认为都是和明明先生一样,是做事儿认真而执着的人,是见多识广的人,同时也是和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只是比一般人付出了更多的“坚持”与“努力”,所以这些人才会做成一些事儿,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儿,其实我觉得做设计与做人是一样的。读研期间,明明院长请来了许多设计界知名学者来讲学,这些学者对设计各人有着个人的独到见解,但归根一点,设计离不开人,设计是为人的设计,无论做什么设计,都是在与人打交道,这也是李乐山教授推崇的做事儿先做人的核心价值观理论。

我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明明院长介绍的许多知名设计学者都曾有过去德国学习设计的经历,并且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专门设立了“德国设计专题研究”这门课程,是有其道理的,这从读研期间来我院讲学的雷曼先生身上便能够得以充分解读。雷曼先生本人便可以说是一部真实的设计史,他于1934年4月2日出生,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艺术学院,是著名的工业设计教育家,虽说老人现在已经76岁高龄,却仍不辞辛苦的奔波于世界各地讲述着工业设计对整个世界的重要性,尤其是雷曼老人对德国设计的热衷,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都让人感动,老人说“中国的设计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太深,大多设计围绕阴阳曲线来做,大部分产品以弧线为主,几何形态太少,这样做出的产品不太好识别,缺乏个性;而德国当代设计中的经典设计仍在世界的设计界中占有统治地位,他希望德国的设计一直能引领设计的时尚,但又不希望德国的设计与时尚为伍”。在与雷曼先生的接触中,我忽然从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身上感悟到一种精神:那便是“执著”与“锲而不舍”。老人已经年逾古稀,仍在他钟爱的设计领域游走着,讲述着。从老人智慧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位老人酷爱读书,无论是哲学方面、地理方面、历史方面、美学方面他都对同学们有问必答,从他淡定、从容富有哲理的回答中,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对于雷曼先生的称呼已经远远超越了只是一名“著名的工业设计家”这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老人已经将设计完全体现在“教育”上,这个观点正是现在设计领域亟待完善的,这也正与李乐山教授来讲学时的观点不谋而合——“育人是设计的价值核心”。

2009年10月由明明教授主持的“中德设计教育论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让我解读了设计的真实存在,无论是雷曼先生的“设计的思索”、曲延瑞教授“无用的设计的价值和意义——《设计基础课》课程学习体会”、孙建君教授“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研究”,还是赵阳教授“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创造业大国”等讲座都让我获益匪浅,让我重新解读了全球都在关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环保的设计理念”。雷曼先生说:“在全球排名靠前的12个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9个,所以今天在座的设计师都应该积极来思考环保问题。作为一名设计师要有社会责任感,德国设计公司都信奉这样一句话‘更有效率,少利用能源,大家熟悉的宝马汽车,所有报废的零件都要以回收再利用,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回收再利用这个课题呢?”

雷曼先生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在80%以上的发达国家都在无节制的消费地球资源,造成严重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劣等社会问题,为此,以巴巴纳克为先导的一批设计家和理论家开始重新审视为全球商业消费推波助澜的设计本身。他们倡导设计应该为人类服务,设计更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考虑当下的问题,进而有效和有限制的利用地球资源,保护人类现在和未来的生态环境,并且提出:设计不仅为健康人服务,同时更应为非健康人服务(这是姜可女士在“通用设计用户的有效方法——关键用户”中所提及的),对这些问题深刻而严谨的探究与讨论,使得当代设计理念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实这就是比较研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比较什么?是观念?是文化?是技术?还是什么呢?从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出发,以人们的生存作为设计的本质目的和行为宗旨,这一课题极大地深化了对于设计的思考,这种全新的设计理念,让全球整体设计水平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惊喜地发现平凡的日用品出现了不同寻常的造型,同时领略到从未有过的舒适性带来的喜悦;设计理念更加趋于人性化,能耗、环保、人体工程学、多功能多用途以及多元化的设计思想成为判断现今设计优劣的准则。

上述这些设计理念的形成与明明教授与李乐山教授的讲座内容不谋而合,其实设计本身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就如同做事先做人一样,需要在不断地积累知识,丰富人生中不断让自己成长。我们知道的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从事设计工作40多年,曾获得300多个设计奖项,1999年被授予香港紫荆勋章。“他强调:设计师要具有专业精神,漂亮的设计不是最好的设计,最好的设计是那些适合企业、适合产品的设计,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要掌握现代的设计语言,还应具备市场分析能力,为产品进行市场定位(这也正是李乐山教授讲的实践的重要性及作为一名设计师的职业标准);靳先生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文化的设计理念中,他强调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这一观点与雷曼先生的观点如出一辙),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容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凸现中国银行的招牌。这个标志可谓是靳埭强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

靳埭强的设计理念与雷曼先生的设计有许多相似之处,虽说两人所处的地域不同,但是设计是无国界的,正如从事设计的人,可以游走于世界各地一样,学术是需要交流的,这样才可以使设计变得更富魅力。

参考文献:

[1] 袁熙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宗明明.德国现代设计理念与实践——设计基础教学案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0.

作者简介:杨晓宇(1976—),女,黑龍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设计师的存在
推荐一个设计师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浅析设计对走向中国创造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