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析《月光曲》的“声韵”之美

2014-06-25文艺元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声韵月光曲

摘 要:本文立足于音乐感悟的基础上,通过介绍《月光曲》的创作背景,让更多人了解到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时的音乐构思和作者通过《月光曲》所表达出来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从而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月光曲》中所包含的“声韵”之美,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贝多芬的音乐。

关键词:《月光曲》;声韵;音乐美感

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年,1827年去世,享年57岁,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极具时代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用乐曲给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实现了多种艺术作品的创作,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命运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月光》。贝多芬的音乐创作过程受到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在情感表达上个性鲜明;他还涉猎当时几乎所有的音乐表现形式,大幅提高了钢琴的情感表现力。贝多芬的音乐造诣不仅达到了古典音乐的最高水平,而且开创了新的浪漫时期音乐流派,在促进世界音乐发展进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被业界人士尊称为“乐圣”。本文通过赏析贝多芬的重要代表作——《月光曲》,让观众能更好体会到钢琴曲中所涉及的故事情节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从而能够深刻感受到《月光曲》的“声韵”之美。

1 《月光曲》的创作背景

《月光曲》原名为《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于1801年在初步表现出对耳疾的担忧后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属于他成熟期的代表作品。《月光曲》的主要创作灵感来源于贝多芬失恋后的痛苦心情。贝多芬与朱丽叶·琪察尔迪的感情迫于当时的阶级压力而告终,贝多芬在恋爱失败后,将封建等级制度所带来的强烈痛苦和悲愤情感,全部融入到了这首感情激切的钢琴曲中。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在听完这首钢琴曲后,将其中的第一乐章比喻成“琉森湖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月光曲》因此得名。在有了这一俗称后,《月光曲》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最终变成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在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还收录有关于《月光曲》的动人故事。贝多芬在给一对素不相识的盲人兄妹演奏钢琴的过程中,月光安静地照进这座破落不堪的屋子,三个人的房间显得异常安宁和谐。有感于此,贝多芬才得以即兴创作出“月光”奏鸣曲。这样的传奇故事不仅可为《月光曲》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也可帮助人们从多个角度出发理解《月光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变化。

2 《月光曲》中的“声韵”美

《月光曲》共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主题,但彼此间又相互联系、形成整体。整首乐曲主要特点在于:第一乐章是一段温柔舒缓的音乐,通过节奏的变换营造出安静的氛围。接下来是旋律较欢快的第二乐章,将平缓的第一乐章与激昂的第三乐章连接起来,具有重要的过渡作用。最后是情感激烈的第三乐章,利用大起大落的旋律变化,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时代和命运的不满以及抗争情绪。接下来将分别对这三个乐章进行具体“声韵”美赏析。

(1)第一乐章。第一乐章可分为三个小段。第一段是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作为整个乐曲的开头部分,第一段的情感表达尤为丰富。多处三连音的使用,旋律优美,节奏均匀而缓慢,我们可以通过和声中音区和节奏的变化,发现作者的内心情感波动,让听众在身临其境的条件下,体会作者温柔宁静的内心世界。随后三连音有规律地走向高音区,充分表达出作者焦躁不安的情绪特征;第三段重归平静,以低音为主演奏基础尾奏,并逐渐消失而结束。听众在聆听这一乐章的过程中,仿佛可以想象出贝多芬在和朱丽叶在教学过程中互生情愫,二人在一起躲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安静而美好。这一乐章营造了一种忧郁安静的氛围,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良好体验,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作品中所隐藏的压抑情感。第一乐章有效地奠定了整首乐曲安静的感情基调,为之后的强烈情感表达做铺垫。

(2)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是小快板,降D大调,3/4拍,三部曲式,是连接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关键部分。从情感表达上来说,第二乐章更像是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综合体。它没有第一乐章的舒缓,也不及第三乐章那般狂躁,它所体现的是一种轻快放松的感觉。第二乐章的整体情感处于舒缓状态。

(3)第三乐章。第二乐章结束后,在经过一小段连接乐章后,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到来,第三乐章可以说是《月光曲》的灵魂所在。第三乐章采用的是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不同于第一第二乐章的三部曲式,第三乐章采用的是奏鸣曲式的演奏方式。与第一乐章类似的是,第三乐章同样可以分为三个小段。第一小段中,贝多芬借助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将自己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控诉和对命运的极度不满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的第二小段,贝多芬通过利用连续的八分音符和果断的节奏,表达出自己对命运的拷问和坚决不屈服的强烈决心及毅力。第三小段是乐曲的结尾部分,这一部分中,连续的大八度音阶给听者的心理带来强烈震撼,大起大落的音乐旋律变换使作者的感情表达更为丰富。从第一乐章到第三乐章,音乐旋律由低到高,情感表达逐步升华;同时在演奏过程中,利用短时间内的强烈节奏变化来加强感情表达。两种表达手法的结合,使贝多芬的创作情感更加饱满、更显立体。

3 结束语

在传统乐曲格局中,奏鸣曲往往只出现在音乐作品第一乐章中,而贝多芬在《月光曲》中打破了这一固定格局,实现了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的转变。单就这一贡献就足以证明贝多芬对世界音乐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月光曲》和《命运交响曲》等音乐作品,都可以说是世界音乐史上永远的艺术珍品,这些音乐作品在今天同样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艺术感受,创造出新的艺术价值。因此,当代听众应不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更好地体会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声韵”之美,从而加深对作者思维感情的领悟,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实现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静.浅谈中国钢琴曲的艺术之美——以《筝箫吟》为例[J].音乐大观,2013(2).

[2] 丁妮.月光下不同的美学境界——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与德彪西《月光》比较谈[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8).

作者簡介:文艺元(1983—),男,湖南醴陵人,硕士,武昌理工学院音乐与传媒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猜你喜欢

声韵月光曲
九江县民歌三声腔的统计与分析
当代诗词史稿(十二)——声韵改革成果概览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月光曲》中情与景
月光曲
月光曲
中国诗歌声韵演变发展略
“传说”与“传记”
普通话声韵配合表的规范问题
黄梅戏音调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