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动员策略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4-06-25雷丽王树江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雷丽+王树江

[摘 要]本文从社会动员理论入手对网络动员及网络动员策略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存在的问题与局限,进而提出一种新的分析理论视角——网络动员策略理论。从政府、高校、学生三个层面出发,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动员模式进行了深刻分析,总结现行网络动员策略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动员策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6-0051-03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创造了新的交往方式,也丰富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促进了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现代高校是信息化、网络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互动尤其是社交媒体的互动极为频繁,网络已经嵌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网络生存环境下,大学生不仅在思想上渗透到网络场域,在行动层面也不断彰显真实力量。网络动员作为社会动员的一种新形式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层面的一种表达。随之带来的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契机,又造成了新的挑战和压力。

所谓网络动员策略,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根据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合理利用动员角色(劝说者,旁观者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作用,获得大学生群体更多的信任,成为虚拟平台中思想道德理论的引导者,最终实现现实和网络多维度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扩散,使社会主流意识和社会正能量得到有效传递,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通过网络动员的策略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网络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网络社会强制性权威消失的挑战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网络动员策略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一、网络动员策略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行的几种模式

(一)政府管理基于稳定导向的网络动员策略。在当前中国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多数的网络动员事件一方面赢得了网民的广泛参与,推动了公共政策的实行,获得了政府层面的积极回应。但另一方面,很多不法分子也利用网络传播谣言、恶意诽谤他人,煽动群众情绪,制造群体事件,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损失和危害。因此,如何从网络动员策略的视角出发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前政府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政府大致采取以下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重视网络舆情引导;另一方面,严控网络秩序,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掌握。

(二)高校教育基于功能导向的网络动员策略。目前各高等院校大多采取强化网络使用功能的策略,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期达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高校基于功能导向的网络动员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举措:首先,建立专题教育网络系统,占领网络空间;其次,利用校园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再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进行改革,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大学生成长基于利益导向的网络动员策略。网络在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为促进大学生的能力、需求以及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充分、更自由的条件。大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表达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的行为,从自身利益诉求来思考和参与网络动员活动。目前,大学生利用网络动员发展自身利益的策略主要包括:一是搭建新的社交平台,全面展现自身能力;二是正确应对互联网舆论,成为公正舆论的引导者;三是与时俱进,不断寻求个性发展的网络空间。

二、目前网络动员策略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政府管理部门主导平台曲高和寡,与民间网络组织互动不足。政府管理部门主导的网络平台以主题网站或者红色网站为主,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更多的是对客观事实的阐述和相关信息的公开,并且其表达方式过于正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发起的一些动员事件,也主要集中于公益性活动的宣传,往往曲高和寡,在普通民众间难以引起较强的情感共鸣,网民的参与热情不高。相比而言,民间主体推动的网络动员事件能够具有较强影响力,其原因在于情感上打动了参与者,让更多有着同样遭遇、类似感受的人产生共鸣。在这样的格局下,政府管理部门主导的网络平台很容易被遗忘在大众的视线中,开展的网络动员活动应者寥寥,失去了大众的阵地。

(二)政府管理思路和手段欠缺柔性和隐性。政府管理部门在网络动员策略的发挥中,本身具有权威和强制的特征,在处理危机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激发普通民众对政府权威的质疑。尤其在强制性权威消失的网络社会,任何一项网络动员活动,都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有更多理性而缜密的思考,采取更加柔性和隐性的方式开展工作。而这些正是当前政府管理部门在网络动员策略的运用中所欠缺的。

(三)高校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网络既有技术层面的机构,又有管理层面的组织,既有信息共享的功能,又有宣传教育的目的。围绕着网络动员这样的策略,各方也自有想法和思路。比如在高校系统内,信息化办公室在技术层面给予支持和跟进,宣传部和组织部在党政方针政策上积极宣传,而学工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大力推进。各方都有自身的职能,但在管理中难免有交叉与重合的工作内容。从现状来看,各方在涉及到重合内容方面各自为政,较少整合与协调。

(四)高校网络动员策略多功能性吸引,少价值性引导。高校努力推进新兴网络媒体与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和运用,积极争取网络资源和主体,目前也颇有成效。比如作为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的易班日益受到关注。易班通过在其平台上开展各类校园活动、评奖评优等功能性吸引,培养了大学生对易班的用户粘度,使得易班在激烈的社交网站竞争中,成为学生们乐于驻足的大学网络家园。但是随着网络媒介的更新换代,微博、微信再次占据了主导,易班的地位受到较大的冲击,其育人功能的成效也大打折扣。在实际操作中,校园网、易班等官方网站将功能性的网络行为嫁接起来,虽然聚集了人气和访问量,但是在价值观的引导、社会热点的讨论以及个人兴趣点延展方面与一些热门媒体仍有一定的差距。

(五)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动员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校有关部门对网络时代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紧迫感有一定认识,但在具体落实和制度政策支持方面却比较薄弱,鲜有高校出台校级层面的文件和通知,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指导和规范。这与党中央、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相比,显得有些头重脚轻。另外,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动员活动的特性和影响还没有很成熟的认识和了解,尚未建立或形成完整的网络监督和管理机制。

三、网络动员策略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政府层面——加强网络平台的引领与疏导。政府要加强对网络思想形态的引领,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发挥其正向积极作用,同时规范网络社会动员,整饬有序,消除其消极负面的影响,在工作实践中实现由“堵防”向“疏导”、“引领”的转变。一是整合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在网络动员中正向引导的积极作用。既要发挥传统媒介主流意识宣传引领的功能,又要运用网络媒介汇集民意民情的特长,双管齐下,使网络动员朝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二是构建网络技术支撑平台,整饬网络秩序健康发展。要开发和使用网络管理的各种技术支撑平台,对网络信息和网民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维护网上信息交往秩序。三是构建网络动员最重要的资源——“信任”。政府要主动研究获得信任的方式方法,了解信任发生的机制,在网络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尊重民意、民智,开明对待舆论,按照新媒介规律办事,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法,取得民众的信任。

(二)高校层面——加强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建设。面对大学生中出现的众多网络道德问题,学校不应把责任推向社会,更不能由此而排斥网络。在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加快网络立法、加强技术监控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利用网络的巨大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寻求大学生网络动员的方式方法,其中关键是塑造优秀的网络文化,强化网络道德建设。一是加强网络文化认同,强化网络道德自律。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资源将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财富,而高尚的网络道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学校既要通过有意识的道德灌输和道德渗透,促进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又要教育他们学会自律,学会在网络中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二是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感。学校应充分利用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兴网络文化相结合。同时,德育课中应增加网风、网德教育的内容,要教育大学生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树立较强的网络道德责任感和坚强的网络道德意志,自觉遵守网络规范,不违背社会道德。三是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有机地整合到网络道德中。在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构建过程中,传统道德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上网,让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大量接触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在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三)大学生个体层面——发挥网络动员主体的积极作用。大学生是网络动员的主体,应积极发挥他们在网络动员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体意识,教育他们在发表言论、付诸行动之前应当更为理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学生的媒介素养加以引导,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获取信息和价值判断、正确行动的能力。一要培养大学生逻辑判断和思辨能力。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判断和分析。这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对于网络谣言,作为大学生,首先要仔细反问,是谁发布这样的信息?为什么要发布这样的信息?这个信息的可信度如何?经过这样简单的思考,至少不要在网上扩散和传播这样的虚假信息。有了这样理性的思考,才会有理性的行为,不然很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者。二要引导大学生合理的宣泄情绪。大学生在现实中的情绪往往通过网络加以宣泄。这也是一种自我放松的方式,但是如果以攻击、辱骂、侵犯的方式伤害他人或者集体、国家,这样的情绪表达会适得其反。如果大家能够保持一个好的网络环境交流,懂得如何更好地表达、论证自己的观点,少一些偏激,就会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和赞赏。三是提高大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法律不仅在现实中起作用,在网络上也同样适用。网站不能放纵网络任意传递危害言论,一旦引发恐慌事件,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要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空间,则需要每一名学生增强理性精神,提高责任意识。

(四)政府、高校、学生三位一体,做好网络动员舆情的分析研判与预警。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不仅成为集纳民意、表达民意、监督社会的重要渠道,而且正在成为政府、学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选择。因此对网络空间所反映出的社会舆情,要做好分析和研判。政府、学校应本着公共利益的原则,对网络舆情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地回应民众诉求,引导民众进行科学合理的网络监督,保障网络舆论监督健康发展,从而保障公共权益的充分实现。一是要建立网络舆情处置预案。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和扩散非常迅速,网络舆论的生成、发展和演进过程呈现出快速、复杂、多变以及不确定的特征。为此,必须建立相关的网络舆情处置预案,在对日常网络舆情分析的基础上,事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判断和假设,并做好相应的处置与引导方案。二是要建立日常联系协调机制。要通过平时的机制建设、人员培养和协调沟通打下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基础。对于学校来说要成立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对重点网站的舆情和重点论坛进行监控,对学生网络聚集地采取专职人员监测,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涉及的有关部门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部署和开展工作。三是要注重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政府和学校要注重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说理能力强的学生充当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较集中的场所如各高校的论坛,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的意见领袖,聘用学生作为兼职的“网络协管员”,密切关注学校论坛和校外主要网站动态。一旦焦点事件在网络上形成热议,由这些非官方的“意见领袖”积极参与讨论,与学生互动交流,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导。

本文系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计划”课题(课题编号:112YG16)《网络动员策略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的 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责任编辑:姚 东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