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课程教材研发基本路径刍议

2014-06-25李红霞

中小学德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教材

李红霞

摘 要:我国目前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得到了各地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地方课程教材的研发中,课程定位决定教材品位,框架结构保证合理逻辑,内容选择体现价值取向,体例适宜有助教学操作。只有尊重教材研发规律,重视课程实施和教材编写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打造优秀的地方课程教材。

关键词:地方课程;教材研发;岭南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6-0043-03

我国目前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得到了各地教育部门的重视。近年来,笔者作为核心成员,全程参与了数套省级地方课程教材的研发,因而对地方课程教材的研发思路有了一定的思考。本文以《走进岭南文化》为例,谈谈地方课程教材研发的基本路径。

一、课程定位决定教材品位

国家课程有正式颁布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进行了明确界定。而地方课程则要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求,由当地教育、出版部门进行决策与创建。因此,地方课程教材编写的第一步,是要找准依据和定位,制定课程指导纲要。

《走近岭南文化》教材是在建设文化强省、构建幸福广东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在多方呼吁下,2010年2月,广东省委宣传部明确指示:“出版面向中小学生的岭南文化教育读本,对加强广大青少年的省情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在广州承办的第16届亚运会上,岭南文化令世人惊艳,展示了中国独特多元的文化魅力,在一个新的历史平台上受到世人的审视和关注。是年,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与广东教育出版社决定共同研发《走近岭南文化》教材。

为了找准教材编写的依据和定位,制定课程指导纲要,我们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是一套什么样的教材?

首先,这应该是一套大文化、大德育视阈下的教材。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聚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客家人”,他们与老广东人共同生活在岭南大地,共同创造并体验着融合、多元的岭南文化。因而,我们的教材必须把对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提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相结合,其目标是通过对岭南文化的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对广东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共同创造幸福广东,收获幸福人生。在这里,文化与德育对接,与生活对接,与人的成长对接,这是一个重要的定位。

其次,这应该是一套立足乡土、紧跟时代的教材。地方性和乡土性是地方教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但是,众多地方文化教材乡土有余、文化不足,确是不争的事实。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未能及时更新理念,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把握不足。自第8次课程改革以来,国家课程就以综合性、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理念,刷新了人们对课程及教材的认识。因而,我们理应吸收新课改理念的精髓,同时,根据课程的第一个定位,突出文化性、审美性、情感性等自身特色,编写一套符合时代精神的、开创性的地方文化教材,使多彩岭南在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熠熠生辉。

有了这样的课程定位,我们就能在包罗万象的岭南文化中选取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理念,提炼课程特色,形成基本的课程指导纲要,从而为下一步的教材编写定调。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课程定位和严谨态度,《走进岭南文化》才有可能成为地方教材的精品。

二、框架结构保证合理逻辑

明确课程定位后,教材编写的第一步是要确立逻辑体系,搭建合理框架,确保各册教材之间层次清晰、循序渐进、互为补充,共同完成课程整体目标。搭建框架结构的几个关键因素依次是:课程目标、内容总量、教材特色、学生年龄特点。

在《走进岭南文化》教材框架结构中,主编提出了“阶梯布局,螺旋上升”的逻辑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内容的特殊性,我们以橙色、绿色、蓝色为“三原色”,对教材体系进行了创新式架构。“橙、绿、蓝”这三种颜色,既寓含了岭南地区含山区、平原、海洋的地域特点,从三个方面表达岭南文化的特质与内涵,又体现了教材学习的三个层次。

——橙色岭南(三、四年级)

橙色是欢快活泼的亮丽色彩,代表我们的孩子在快乐中开启岭南文化体验之旅。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将从自己身边触手可及、耳闻目睹的事物开始,借助童谣、游戏、图画等去体验岭南文化中的“岭南印记”。

——绿色岭南(五、六年级)

绿色让人联想到岭南四季的郁郁葱葱,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探索岭南文化与这方水土的关系。他们的阅读能力已大大提高,可以阅读有一定容量的故事;对文化的思考也有了更大的空间,可以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故事,探寻岭南的历史,探访岭南的山水,初步理解富含岭南文化特点的“岭南故事”。

——蓝色岭南(七年级)

蓝色代表海洋文化。七年级教材主要将岭南文化放在海洋文明的大背景下,重点讲述广东独特的海洋文化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七年级学生思想更趋成熟,眼界更加开阔,可以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特质的文化进行比较,并从中感受和认识“岭南精神”。

根据这一架构,我们把所有岭南文化元素罗列出来,以“阶梯布局,螺旋上升”的逻辑层次各取所需、重新组合,为各册教材定下了4个单元共10个综合性学习主题,并列出各自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提要,搭建了具体的教材框架。

可以说,教材从阶梯布局的结构上,保障了各册主题和内容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层层深化,螺旋上升,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阅读。

三、内容选择体现价值取向

内容选取和切入的角度,直接体现教材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课程最终应指向人的成长,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让他们在学习中自我感悟和提升。因而,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我们的原则是:生活导引,文化浸润,内容必须接地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同时,我们也尽量观照区域平衡,对代表岭南文化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方言地区的人文习俗都有所展示。

文化并非高深莫测,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在岭南大地上的人们,正是在岭南文化的浸润下成长起来的。《走进岭南文化》教材只有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导入,精心选取具有现实意义的典型内容,才能引领学生体验和感悟岭南文化,激发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四年级教材重点以衣食住行以及儿童的文化活动为话题,通过《落雨大》《月光光》等“广味童谣”,以及“会讲故事的骑楼”“行花街”“睇大戏”等富有画面感的、儿童最为熟悉的素材作导引,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链接生活中的游戏,唤起学生的亲切感,突出岭南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特产、文化活动中,包涵了岭南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和民俗传统等内容,寻常中又见不寻常,值得细细品味。这种品味,恰恰是在生活经验的唤醒与再体验中完成的,是在童谣的吟诵和游戏的互动中完成的,符合中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心理。

五、六年级教材重点叙述广东的自然地理、历史变革、对外交往、民间工艺、艺术成就以及当前的发展现状。尽管与三、四年级相比,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但仍然体现了生活化的、可读性强的特点。如从广东电视台“台标的秘密”导入,启发学生探究广东自然地理概况,从优质水稻马坝油粘、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引入对广东历史变革的探寻,从激情亚运切入对广东发展现状的了解,等等。这样的话题组织和切入方式,加上端砚、石湾陶瓷、广绣、粤剧、广州先烈路、亚运会等精选素材,以及配合照片、史料的“岭南故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岭南文化的精髓。

七年级教材重点讲述广东的海洋文化特征和辉煌成就。与小学相比,本册教材对素材的选取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有趣、鲜活,而且注重从中提炼出文化意义。在园林与建筑方面,选取了南越国宫署、广州药洲、潮州开元寺、四大名园、陈家祠、围龙屋等素材,以此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的关系;在民间工艺方面,选取广彩、潮州木雕、外销画等;在民俗风情方面,选取了秋色、火色、水色、动物舞蹈和客家山歌等,让学生在五光十色的民间“色相”中,找到那条一以贯之的文化之线。教材不仅注重物,也注重人,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惠能、陈献章、高剑父、关山月、欧阳山、红线女等杰出人物的成就,来彰显岭南文化的辉煌和岭南人的精神特质。

在内容编写中,我们经历了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为了编好教材,首先要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岭南文化之中,深入钻研、吃透它们;然后又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学习能力,选择恰切的切入方式来选取和组织内容,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数易其稿。最终,三册教材以精选典型的方式,把学生在生活中能触摸到的岭南文化元素,有机地分布、组合,打造出一张张鲜活的岭南文化名片,也打造出一套富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的地方课程教材。

四、体例适宜有助教学操作

编无定法,适切就好。适宜的体例既有助于教材编写,又能脚踏实地地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使教材具有可操作性,好学好用。

新课改十年,教材的编写形式有很大的变化,其中,既有进步,也有误区。误区之一是走极端的形式主义,动辄讲求活动性、开放性,不顾教材内容的需要,一味留白,一味交由老师和学生去探究。这造成的后果是教材信息单薄,可读性材料缺失,教学难度增大。因此,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的文化性特点,将教材定位为“读本”与“学本”相结合,精心提炼阅读素材,用心安排体验和探究活动,使得教材可读可导,教学皆宜,在编写体例上突破了一般乡土教材的格局。

首先,作为地方文化教材,它凸显了可读性强、人文色彩浓厚的特点,使学生通过饶有兴趣的阅读,主动获取信息,形成认识。三本教材的语言都经过精心锤炼,既通俗易懂,又规范准确,使学生在美好的阅读体验中接受文化熏陶。在教材文字的表述上,三、四年级讲求画面感,以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五、六年级则讲求故事性,使学生充满探究欲;七年级则更具文学性,信息更为丰富。整体而言,我们通过大量的童谣、诗句、道地俗语,使全套教材充满乡音乡情,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审美性。我们挖掘、整理了诸多阅读资料,并提供大量的素材线索供教学使用,在教材中以“你知道吗”“岭南故事”“信息链接”等方式呈现。因此,这套教材是很美的读本,是信息丰富的读本,是开放的读本,可供学生自主阅读。

其次,为突出地方课程特点,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体验和探究活动。有的与图文结合,随机安排在课文中,以“探究一下”“小调查”或旁白人物提示的方式呈现,为教和学提供指引;有的则集中安排在课后的“活动天地”(小学版)和“思考与探究”(初中版)中,拓展信息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各册教材的活动又有一定的主题特色,三、四年级是“童谣”主题,用童谣引领活动内容,如“画一画 童谣中的岭南风情”;五、六年级是“故事”主题,用故事开启探究活动,如“查一查 家谱的故事”;七年级则是“地图”主题,以地图来统领信息,如“潮汕人的足迹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下转第7页)(上接第45页)图”“广东民间动物舞蹈分布图”等。整套教材主题鲜明,容量适当,栏目简明清晰,活动设计操作性强,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它既是适用好用的教本,又是有趣有效的学本,满足了中小学课堂教学需求。

从总体上来看,各册教材均按“单元——课题——学习小主题”三级内容来架构,各课内容均由“引子——课文——拓展活动”三部分组成。三、四年级的引子是岭南童谣,五、六年级的引子是竹枝词,七年级的引子是诗词,一开篇就浓墨重彩地渲染出岭南文化的色彩,揭示本课主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清晰规范的体例,既富含岭南特色,又有益于教学操作。

上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路径是交互进行、互为服务的。我们往往要在资源分析与开发的基础上才能找准课程定位,课程定位又能最终决定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而搭建框架、创新体例,也都是对教材内容的梳理,对课程定位的矫正和落实。实践证明,只有尊重教材的研发规律,重视课程实施和教材编写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打造出优秀的地方课程教材。

(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出版社 广东广州 510075)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岭南教材
教材精读
《岭南百年散文诗选》出版发行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宋代岭南词中羁旅山水词的特征
岭南传统技艺名扬海外,侨胞助力民俗节庆创新传承
吃荔枝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
《粤海风》与我的岭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