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方法和全新思维引导草原旅游文化产业大发展

2014-06-25顾宇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发展

顾宇

一、内蒙古旅游产业的现状

内蒙古自古就是草原文明与黄土文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草原为内蒙古、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自然和人文财富。在文化成为朝阳产业的21世纪,这笔财富就成了我们发展旅游产业最丰富独特的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旅游业的不断升温,内蒙古的旅游产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盲目跟风到自觉发展的历程。上世纪80到90年代初,全国旅游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内蒙古在许多内地人的印象中就是落后、荒凉、野蛮之地,无旅游价值可言。尽管有克什克腾、呼伦贝尔、阿尔山这样品质很高的景点,但在当时,旅游产业根本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虽然自治区相关部门也提出了要把旅游作为全区重要产业来抓的想法,但当时全区的旅游情况是缺乏整体规划、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产品档次不够、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从业人员管理水平低,严重不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由于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外部条件得到巨大改善,促进了我区旅游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开始意识到制定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旅游开发重点、规范旅游市场、注重旅游形象宣传对推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非常重要。至此,我区的旅游才算步入规范、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区借助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在民族文化大区、强区建设进程中,加强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组合经营宣传营销、强化了市场监管和区域联动,使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一是入境旅游增势强劲。二是国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已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服务业名副其实的龙头。三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全区已开发旅游景区(点)近300个,被评为国家A级以上的景区有205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点)20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1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4个,基本形成了以4条精品旅游线路为骨架的旅游业发展格局。

二、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区旅游文化产业资源存储量大、特色鲜明,但因受诸多因素影响,旅游文化产业缺乏深度和特性,与全国其他旅游景区相比,显得规模小、看点少、重复雷同、文化含量低、零散分散,对游客吸引力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资源丰富,但整合配置不合理。现有的景区景点缺乏系统性、有效管理和科学规划,大部分由景点所在地政府管理,缺乏有实力的开发商进行统一开发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各部门的条块管理各自为政、各有侧重,致使全区旅游文化建设布局零散、自由发展、重复开发、无序竞争,导致旅游资源严重浪费。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区年接待2万人次以下的景点占到全部景点的近50%,至今尚没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形象旅游景区。

二是景区景点特色不够,缺乏精准文化内涵。一方面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景区景点档次品位不高、内涵不深,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文化与旅游没能有机结合,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挖掘整理不够,缺乏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主导产品,对广大游客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有人戏称内蒙古旅游是“一片大草原,一座蒙古包;一条蓝哈达,一碗马奶酒;一首蒙族歌,一块山羊肉;一匹大瘦马,一堆大石头”。

三是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客源逐渐被分流。内蒙古草原虽然是全国最大、距离京津最近最大的草原,但不是唯一草原。河北、北京、吉林、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周边地区的草原也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加之近年来邻国蒙古国旅游异军突起,在客源竞争上对内蒙古旅游构成巨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特色、优势以及多彩文化有效挖掘出来并充分展示给广大游客,那么,内蒙古旅游产业将无法占据竞争优势。

四是资金投入不够,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而目前,在内蒙古,旅游产业过多依赖政府投入,外资和私企往往很难进入这一领域,导致发展旅游的资金缺乏,造成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文化建设不能与游客迅速增长的需求相适应。另外,资金短缺也导致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造成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设施和条件,民间艺术团体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走向市场步履维艰。文物、古建筑修缮保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历史文化未能充分挖掘、整理。发展旅游业面临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不力、利用率低等困境。

五是专业的品牌形象策划滞后,旅游产业宣传力度不够。由于我区用于旅游产业的财力不足,旅游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尚未建立,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无法得到深层次开发利用,特别是在旅游文化项目创意开发、产品包装、营销推介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加之旅游文化的宣传机制不健全,使得全区旅游文化知名度不高,辐射面狭窄。

六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从实际情况看,旅游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后续发展。一方面,缺乏自己培养的专业管理策划人才对已经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导游人员,尤其是缺乏土生土长的、真正了解本土文化的导游人员对文化旅游内涵作深入讲解。看似每年旅游统计数字都在增长,但回头客却很少,内蒙古的神秘感和壮美感在游客心中逐渐淡化。

三、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内蒙古旅游文化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机遇、正视现状、突破瓶颈、找准卖点、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 “到2015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达到700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达到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占全区GDP 的比重达到8%以上,使我区旅游经济总量增加、旅游接待规模扩大、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发展环境改善,旅游经济效益提升,建设成为以草原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奋斗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一)必须从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出发,从充分发挥自治区政府整体调控作用入手,对全区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统筹规划。打破以盟市为主导,条块分割、各自为战、产品雷同、档次不高的现状,真正使内蒙古有限的旅游文化资源得到科学开发、合理配置、体现特色、避免同质,实现全区旅游业的差异化发展,凸显地区文化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呼伦贝尔是蒙元文化的发源地、三少民族的聚居地、森林文化的大本营,就要围绕这三大资源做足文章;锡林郭勒盟的草原风情非常独特,就要深入研究、开掘草原蒙古族风情的底蕴内涵;鄂尔多斯的蒙古族婚礼十分有特色,应该把这方面的创意做足做透;赤峰市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在世界独一无二,就要围绕这三大品牌大做文章。其他盟市也是这样。搞旅游文化不能面面俱到,要善于舍弃,展示精华,这样才能体现内蒙古旅游文化的丰富和特色。

(二)必须依靠政府倡导创新,实现旅游产业管理模式创新。旅游产业创新的核心除了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外,管理创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目前,我区的旅游产业管理基本是单纯的行业管理,其弊端在于既局限了区域旅游的发展,又影响了整体竞争力的形成。旅游市场竞争已经由过去的产品竞争上升为区域整体形象的竞争。在潮水般的旅游信息面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于依据当地的整体形象信息,而非单一的旅游形象。这就使得如何组织、调动全区资源,通过统一管理来树立、传播、维护内蒙古的整体形象,形成综合竞争力,成为制胜的关键。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使旅游管理模式与旅游活动的特性相吻合,实现旅游管理从行业管理向目的地管理的跨越。目的地管理的目标是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目的地管理的模式是“全要素”管理,对板块内的整个旅游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因此,目的地管理是大管理、大形象,要求务必能够做到大合作。

(三)必须把握好文化旅游产业链双轮驱动。这些年来,内蒙古旅游之所以出现回头客少的现象,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旅游和当地文化不能很好结合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首先要实现文化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中各大产业要素的对接,开辟主题游线路。其次要实现文化产业链中各要素与旅游市场的对接,即开发出的文化产品要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文化旅游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各种流通渠道,将文化产品传达到游客的眼中和脑中,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服务活动过程。要想将文化产品和服务交由游客使用并使其满意,必须系统研究游客对于不同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及偏好,通过科学的市场分析来制定可行的营销策略,并精心设计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定位。其三要实现旅游产业链与当地特色文化的对接,这需要对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进行准确、深入的挖掘,再通过旅游产业链中的各大要素进行创意、设计、包装和宣传推介,这样才能使旅游和文化两个链条有机融合在一起。

(四)必须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以优势资源吸引有实力、讲信誉的民营企业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联合开发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不断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增强景区配套功能,优化景区旅游环境。例如,赤峰市东汇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是赤峰文化产业界较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近几年,该集团组织国内顶尖专家、学者对全市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研究、梳理和论证,并以雄厚的资金,大手笔打造了自治区乃至全国第一家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为主题的“红山文化旅游商贸城”,成为赤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标志性项目,对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运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2013年该集团被评为赤峰市非公有经济优秀企业。目前,该集团正朝着打造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领军企业,进而跻身全国重点文化产业集团行列的目标迈进。

(五)必须以复合式开发模式,实现游览、住宿、娱乐、餐饮、购物、疗养等旅游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完善提升。实现旅游要素联动开发,不断满足游客需求。要推进产业联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融合,使内蒙古草原旅游与当地特色经济产业有效互动,围绕发展畜牧业可开发牧民家庭体验游、现代化草原畜牧基地观光体验游、绿色土特产园区游等,围绕民族民俗产业可开发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民族风情体验园区、民族手工艺品园区等,强化延伸产业链条。以丰富旅游线路设计为串联,构建风景廊道。要尝试推进分级分区差别管理,在大景区内部根据资源禀赋和开发条件的不同划分不同档次旅游区,或根据旅游功能划分度假区、养生区、运动区、体验区等,并围绕功能分区架构旅游综合体,形成重点突出又顾及整体的有层次、各具特色的旅游地域网络系统。

赤峰市“红山文化旅游商贸城”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红山文化旅游商贸城作为赤峰市红山区旅游商贸的核心项目和赤峰市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秉持区域文化整合的发展理念,以目标构建为手段,三轮驱动,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功能,构建蒙东文化娱乐中心、旅游商贸中心和文化产业示范中心,全力打造现代产业模式的领航者、新文化形态的传播者和新城市理念的践行者。该商贸城的空间布局,根据市区两级政府的战略规划和业内专家对文化产业与旅游发展的深入研究,紧密结合内蒙古草原文化现状,特别是赤峰历史文化个性与资源储备,紧紧围绕“契丹辽文化”这一主线,按点线面主次搭配、公益与产业相得益彰、近中远期项目相衔接的布局原则,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科学构建“契丹城、契丹风情园和红山旅游文化产业中心”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使契丹辽文化及相关文化要素在这里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再现与发展。此外,商贸城打破传统旅游度假村的开发模式,紧扣自治区和市区两级文化产业战略,本着文旅商一体、政企民共荣的理念,科学构建文化投资、旅游发展、产业繁荣三大战略平台,实施产业工程、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打造文化、旅游、生态、商贸四大亮点,创建“源于草原、根植红山、旅游先导、产业繁荣”的现代文化消费新模式,开启内蒙古草原新文化遗产的示范历程。

笔者认为,我区应当成立由主要领导和具体部门负责人及部分专家学者和具备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联合组成的“专家领导小组”,对全区的旅游规划进行研究和审核。具体的业态设计应高度切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一定要强调“成本核算”,以及“可持续性”发展因素,以科学的方法和全新的思维引导草原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作者单位:赤峰市契丹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张燕翎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旅游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