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定位与评价

2014-06-25刘小燕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支撑体系现代农业内蒙古

刘小燕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强调,要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蒙古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推进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对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评价目前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分析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等,从而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是当前推进我区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业现代化内涵及发展阶段划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农业。农业现代化具有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经营方式产业化、生产服务社会化、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生态环境现代化、劳动者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等重要特征。

理论界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普遍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准备阶段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有一些现代的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系统;起步阶段是农业现代化的进入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现代化应具有的特征已经开始显现;初步实现阶段,又称快速发展阶段,是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个阶段已经初步具备农业现代化特征;基本实现阶段,又称初步农业现代化阶段,该阶段的农业现代化特征十分明显;发达阶段,又称全面农业现代化阶段,该阶段已经全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进入了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阶段。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定位、评价,需要重点考察农业现代化的几个基本要素,即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农业发展可持续化等。

二、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定位

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1996~2050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中制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阶段的主要指标和各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将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阶段的主要指标设定为5项: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口总数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值。依据这5项指标数据比较分析显示:2002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准备阶段;2003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处于准备阶段与起步阶段的过渡期;2004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处于起步阶段与快速发展阶段的过渡期;2010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从5项指标值对比分析看:人均GDP指标完成度较好,2011年已达到初步农业现代化阶段指标标准,这主要得益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内蒙古经济增长迅速,整体经济形势良好;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指标值呈现稳步提高的态势,基本符合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指标值的数值一直较高,处于起步阶段的平均水平,距离快速发展阶段标准值有较大差距,反映了内蒙古农业劳动生产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过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工作任重道远;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值远远低于初步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标准值,城乡收入差距大、农业发展自身积累有限是制约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包括政策支撑体系、金融与保险支撑体系、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市场支撑体系、物质装备支撑体系和资源环境支撑体系等七大分支系统在内的支撑体系。考察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要综合全面地考察农业生产的内部、外部因素。从投入水平、产出效益、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4个方面评价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可以得出:一是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素投入指标和产出效益指标整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资源环境型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人均)优势,内蒙古的人均耕地面积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2012年内蒙古土地产出率为每公顷20291元,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2%。这两项指标的对比反映了内蒙古农业发展中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弱、机械动力不足等因素是制约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2012年内蒙古农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为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反映了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滞后、县域的小城镇化建设滞后,城镇化建设滞后会直接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空间转移的障碍。

四、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思考

内蒙古农业现代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量化指标来看,与初步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差距越来越小;但从质的结构指标来看,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较大的结构性问题,未来的发展应当从调整结构、提升层次等方面入手,解决制约内蒙古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根本矛盾和主要障碍。第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走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型产业化道路,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及环保产业。如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改变目前主要依靠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不断增加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效性、多样性、持续性的生态农业。同时,要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及新型产业的集约型、持续式的生产方式转变。第二,加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化农业基础。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用于工业、城镇、农业、生态相协调的水利骨干工程,完善现有大、中、小型灌区的节水工程;完善农村公路网络,解决农产品外运的通道问题,对已建公路设施加强后期管理,加大管护投入。第三,建立农业现代化的科技支撑体系。改革农业科研立项制度。集中力量加大对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资源节约型等科技项目的研究,并组织跨部门、跨学科和跨行业的重大项目协同攻关,力争在重大科技成果上有新突破。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强化农业科技队伍的教育培养。加大农业机械研发与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应用水平。努力提高研究成果的创新程度,如针对内蒙古生态特点,重点研发各类节水机械;注重新型农业机械的后期配套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农业机械维修养护服务;政府继续制定和实施各类农业机械装备的金融扶持政策,为农户购置农机具提供贷款支持和补贴扶持。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形式宽领域的合作,如依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项目,用于农业生产。第四,构建现代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推动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和储备制度,加强产地加工配送、包装仓储、检验检测和电子结算等设施建设;维护农村市场秩序,规范农村商品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信用良好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试点,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第五,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现代化农民,为转移农业劳动力奠定基础,为发展现代农业寻求空间。推进县域的小城镇建设,在小城镇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第三产业,扩大小城镇的就业容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近转移的便捷渠道;同时政府应为转移劳动力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为转移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服务等。第六,完善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在组织体系上,要形成农村金融体系合力。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要根据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的金融需求,整合现有的农村金融资源,对各类金融机构重新进行网点布局和功能定位,努力构建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在贷款投向上,要把握信贷投放的着力点。要明确信贷投入重点,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在产品设计上,要探索多样化的信贷品种。在抵押担保上,要扩大有效抵押担保范围。在政策引导上,要强化财政补贴激励措施。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及民营性金融机构在扶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政策取向、职能定位、职责范围、基本原则、重点目标、信贷投向等,并确保这些扶持政策的稳定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科院牧区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康红波

猜你喜欢

支撑体系现代农业内蒙古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
闫锡聪
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研究
内蒙古大草原
浅议消费安全问题多发的症结所在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