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者到『学贼』
2014-06-24李晓鹏
李晓鹏
中纪委10月10日公布消息,五所大学的七名教授涉嫌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两千五百多万元,被依法批捕,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随即10月11日,中国工程院回应,将依据《中国工程院章程》等规定对李宁进行处理。
这是一位研究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家,在转基因领域处于领军位置,承担了农业部牵头组织实施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有关课题。这也是一位明星级别的科学家,1962年出生,八岁就参加生产队劳动,1985年入党,改革开放给了他上大学的机会,从此一路寒窗苦读,完成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最终成为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这也是一个本来应为国家民族作出更多重大贡献的学者,最终面对腐败的机会时,还是没有止住自己的腐败基因,让腐败基因把学者基因给“转基因”了,从学者变成了“学贼”。
基因发生转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刺激,二是个体基因的健康能力。外部刺激来自于虚假套取专项科研资金的行为,这是学术腐败中的普遍现象。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每年都会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划拨巨额的科研专项基金,并以每年20%以上的幅度增长。从2012年起,全国投入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经费总额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科研人员人均经费甚至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七。然而经费的投入并未转为科研成果,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严重偏低,在一些基础性、关键性领域,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究其原因,一是钱没有花在点子上。根据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用于项目本身的科研资金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因此有学者认为,万亿科研经费,六千亿花在了开会、出差上,只有四千亿花在了科研上;二是虚报科研成果。在一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审计中,抽查的八十四个课题的两千四百零一项(篇)成果中,有五百八十二项是用其他科研课题的成果充抵的,弄虚作假成了骗取经费的惯用手段。这些现象说明,科研专项资金已经成了学术界的唐僧肉,从立项到审核、使用、验收,均存在严重的制度漏洞。
如果科研人员顶不住腐败的诱惑,在利益面前丧失自我,必被腐败基因所转化,将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腐败,后果十分严重。
【原载2014年10月12日《钱江晚报·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