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材剖析(人教版)

2014-06-24伏开典

地理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正文景观区域

伏开典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主要达成以下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二、目标拟定

知识与技能:阅读地图,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并说明其重要性和优越性;阅读图表分析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阅读图文材料分析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归纳该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阅读图表资料说明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结合图文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特色对其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图文材料,在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突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过程中学习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节是在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地理差异的总体概况以及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认识南方地区跨省区域的第一个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突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工农业发达、服务业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其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全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而且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教材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南方地区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共分为三个部分:即“江海交汇之地”、“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这三方面的内容按照从自然到人文的顺序步步展开、环环相扣、一脉相承。

第一部分“江海交汇之地”。由三段正文、七幅图和三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同时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后面两部分的学习做好铺垫。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既古朴又繁华的水乡景观,结合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油菜田”(图7.11)与“京杭运河”(图7.12)两幅景观图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利于学生建立水乡美景的地理表象。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7.1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图7.14)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以及这里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特点,进而得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教材利用第三段正文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图7.15)重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条件,紧扣“江海交汇之地”标题。在此基础上,借助“活动1”认识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同时,以“都江堰灌区图”(图7.16)和“都江堰”景观图(图7.17)为依托结合“活动2”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最后,利用“活动3”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即河流对区域发展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且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利用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

第二部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由四段正文、四幅图、三个“活动”和一个阅读材料组成,以时间为线索重点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和目前联系日益密切的城市群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两方面的内容,是前一部分的延伸。因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必然促进区域城市的发展,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南京中华门”景观图(图7.18)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就是人口稠密、城镇兴盛之地,出现了南京、杭州等著名古都。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图7.19)不仅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密集,回扣“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标题,而且呈现了本区城市多沿河湖与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第三段正文结合阅读材料和“浦东新区陆家嘴”景观图(图7.20)来认识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利用第四段正文结合“上海与杭州的‘同城效应示意图”(图7.21)说明目前联系日益密切的城市群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由四段正文、四幅图和两个“活动”组成,重点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并依托便捷的交通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胜地。水乡文化特色的形成与发达的旅游业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地和谐的观念在这里得到充分彰显。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图7.22)呈现本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运输网,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条件。利用第二、三、四段正文结合“苏州园林”(图7.23)、“杭州西湖”(图7.24)和“古镇周庄”(图7.25)三幅景观图详细介绍各类主要旅游景点的景观,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拓宽视野,引领学生分析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三组活动共计8道题目,内容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题组3个小题均属知识拓展类。第1题是在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性的基础上以该区域为例,认识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可引导学生回顾八上所学“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第2题是在第1题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和拓展,依托“都江堰灌区图”(图7.16)、“都江堰”景观图(图7.17)和文本材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可引导学生结合图文材料从利与弊两方面进行辩证分析。第3题是认识长江对长江上游和下游地区发展影响的差异,可展示八上“长江流域水系图”(图2.3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本题组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教育价值,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展示的基础上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河流对区域发展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且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认识,实现文本的真正教育功能。

活动二:本组活动属知识巩固类,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案例归纳知识的能力,也是对旧知的复习和巩固过程,进而对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第1题要借助题干所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第2题利用“表7.1”中的资料并结合本框题第四段正文分析交通运输发展对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从而得出“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的结论。第3题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展示交流,进而让学生感悟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活动三:本题组2个小题依然属于知识拓展类。第1题教师要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资源类型及具体旅游景点,然后收集自己所向往的旅游景点材料并制作PPT在全班展示交流。第2题教师要提前布置学生收集家乡的文化特色并制作PPT,然后分析其对家乡旅游业的影响。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主要达成以下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二、目标拟定

知识与技能:阅读地图,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并说明其重要性和优越性;阅读图表分析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阅读图文材料分析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归纳该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阅读图表资料说明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结合图文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特色对其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图文材料,在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突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过程中学习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节是在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地理差异的总体概况以及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认识南方地区跨省区域的第一个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突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工农业发达、服务业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其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全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而且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教材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南方地区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共分为三个部分:即“江海交汇之地”、“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这三方面的内容按照从自然到人文的顺序步步展开、环环相扣、一脉相承。

第一部分“江海交汇之地”。由三段正文、七幅图和三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同时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后面两部分的学习做好铺垫。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既古朴又繁华的水乡景观,结合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油菜田”(图7.11)与“京杭运河”(图7.12)两幅景观图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利于学生建立水乡美景的地理表象。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7.1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图7.14)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以及这里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特点,进而得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教材利用第三段正文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图7.15)重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条件,紧扣“江海交汇之地”标题。在此基础上,借助“活动1”认识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同时,以“都江堰灌区图”(图7.16)和“都江堰”景观图(图7.17)为依托结合“活动2”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最后,利用“活动3”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即河流对区域发展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且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利用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

第二部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由四段正文、四幅图、三个“活动”和一个阅读材料组成,以时间为线索重点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和目前联系日益密切的城市群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两方面的内容,是前一部分的延伸。因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必然促进区域城市的发展,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南京中华门”景观图(图7.18)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就是人口稠密、城镇兴盛之地,出现了南京、杭州等著名古都。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图7.19)不仅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密集,回扣“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标题,而且呈现了本区城市多沿河湖与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第三段正文结合阅读材料和“浦东新区陆家嘴”景观图(图7.20)来认识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利用第四段正文结合“上海与杭州的‘同城效应示意图”(图7.21)说明目前联系日益密切的城市群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由四段正文、四幅图和两个“活动”组成,重点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并依托便捷的交通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胜地。水乡文化特色的形成与发达的旅游业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地和谐的观念在这里得到充分彰显。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图7.22)呈现本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运输网,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条件。利用第二、三、四段正文结合“苏州园林”(图7.23)、“杭州西湖”(图7.24)和“古镇周庄”(图7.25)三幅景观图详细介绍各类主要旅游景点的景观,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拓宽视野,引领学生分析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三组活动共计8道题目,内容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题组3个小题均属知识拓展类。第1题是在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性的基础上以该区域为例,认识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可引导学生回顾八上所学“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第2题是在第1题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和拓展,依托“都江堰灌区图”(图7.16)、“都江堰”景观图(图7.17)和文本材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可引导学生结合图文材料从利与弊两方面进行辩证分析。第3题是认识长江对长江上游和下游地区发展影响的差异,可展示八上“长江流域水系图”(图2.3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本题组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教育价值,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展示的基础上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河流对区域发展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且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认识,实现文本的真正教育功能。

活动二:本组活动属知识巩固类,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案例归纳知识的能力,也是对旧知的复习和巩固过程,进而对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第1题要借助题干所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第2题利用“表7.1”中的资料并结合本框题第四段正文分析交通运输发展对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从而得出“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的结论。第3题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展示交流,进而让学生感悟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活动三:本题组2个小题依然属于知识拓展类。第1题教师要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资源类型及具体旅游景点,然后收集自己所向往的旅游景点材料并制作PPT在全班展示交流。第2题教师要提前布置学生收集家乡的文化特色并制作PPT,然后分析其对家乡旅游业的影响。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主要达成以下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二、目标拟定

知识与技能:阅读地图,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并说明其重要性和优越性;阅读图表分析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阅读图文材料分析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归纳该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阅读图表资料说明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结合图文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特色对其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图文材料,在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突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过程中学习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节是在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地理差异的总体概况以及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认识南方地区跨省区域的第一个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突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工农业发达、服务业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其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全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而且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教材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南方地区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共分为三个部分:即“江海交汇之地”、“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这三方面的内容按照从自然到人文的顺序步步展开、环环相扣、一脉相承。

第一部分“江海交汇之地”。由三段正文、七幅图和三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同时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后面两部分的学习做好铺垫。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既古朴又繁华的水乡景观,结合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油菜田”(图7.11)与“京杭运河”(图7.12)两幅景观图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利于学生建立水乡美景的地理表象。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7.1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图7.14)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以及这里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特点,进而得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教材利用第三段正文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图7.15)重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条件,紧扣“江海交汇之地”标题。在此基础上,借助“活动1”认识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同时,以“都江堰灌区图”(图7.16)和“都江堰”景观图(图7.17)为依托结合“活动2”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最后,利用“活动3”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即河流对区域发展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且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利用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

第二部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由四段正文、四幅图、三个“活动”和一个阅读材料组成,以时间为线索重点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和目前联系日益密切的城市群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两方面的内容,是前一部分的延伸。因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必然促进区域城市的发展,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南京中华门”景观图(图7.18)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就是人口稠密、城镇兴盛之地,出现了南京、杭州等著名古都。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图7.19)不仅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密集,回扣“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标题,而且呈现了本区城市多沿河湖与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第三段正文结合阅读材料和“浦东新区陆家嘴”景观图(图7.20)来认识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利用第四段正文结合“上海与杭州的‘同城效应示意图”(图7.21)说明目前联系日益密切的城市群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由四段正文、四幅图和两个“活动”组成,重点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并依托便捷的交通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胜地。水乡文化特色的形成与发达的旅游业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地和谐的观念在这里得到充分彰显。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图7.22)呈现本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运输网,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条件。利用第二、三、四段正文结合“苏州园林”(图7.23)、“杭州西湖”(图7.24)和“古镇周庄”(图7.25)三幅景观图详细介绍各类主要旅游景点的景观,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拓宽视野,引领学生分析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三组活动共计8道题目,内容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题组3个小题均属知识拓展类。第1题是在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性的基础上以该区域为例,认识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可引导学生回顾八上所学“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第2题是在第1题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和拓展,依托“都江堰灌区图”(图7.16)、“都江堰”景观图(图7.17)和文本材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可引导学生结合图文材料从利与弊两方面进行辩证分析。第3题是认识长江对长江上游和下游地区发展影响的差异,可展示八上“长江流域水系图”(图2.3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本题组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教育价值,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展示的基础上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河流对区域发展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且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认识,实现文本的真正教育功能。

活动二:本组活动属知识巩固类,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案例归纳知识的能力,也是对旧知的复习和巩固过程,进而对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第1题要借助题干所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第2题利用“表7.1”中的资料并结合本框题第四段正文分析交通运输发展对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从而得出“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的结论。第3题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展示交流,进而让学生感悟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活动三:本题组2个小题依然属于知识拓展类。第1题教师要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资源类型及具体旅游景点,然后收集自己所向往的旅游景点材料并制作PPT在全班展示交流。第2题教师要提前布置学生收集家乡的文化特色并制作PPT,然后分析其对家乡旅游业的影响。

猜你喜欢

正文景观区域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分割区域
擦桌子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医学生毕业论文现况分析
区域发展篇
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与表述
户口本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