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非正式学习的机会
2014-06-24汤雪平
汤雪平
[摘 要] 在美国,非正式学习是一个受到广泛重视的研究领域。近年来的研究主要关注非正式环境中学习的多元化情境和身份认同,聚焦于博物馆中的科学学习研究,技术中介的非正式学习等内容。本文就其中有关非正式学习领域的专题进行评述并从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几个方面提出启示。希望国内读者能从本文及其参考文献中获知有关非正式学习领域的最新动态。
[关键词] 非正式学习;科学;身份认同;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023-03
0 引言
随着终身学习、广度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有关学习的全新观点的深入人心、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非正式科学学习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的一生学习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近年来有关非正式学习的实践和研究的数量有了极大地增长。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Mike Rose在他的书《Why School? 》里表明学校忽略了民主教育更广泛的目标,他认为在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急速发展的时期,教育研究不应该仅仅关注它的传统价值更要重视公共政策和面向公众利益的教育。[1]非正式学习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形式,更能体现公众的利益。
1 非正式环境中的科学学习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出版的研究报告里指出,对自然现象的学习涉及到人们早期的一般和日常经验。人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特殊情境(博物馆、科学中心、动物园等)、非学校组织的科学活动当中学习科学,而且这种学习不分年龄层,比学校教学更有效地学习科学[2]。然而,传统的学习研究者们无视人们在真实世界中的经验,把学习与真实世界分离开来。如校园环境就是一个存在着大量非正式学习机会的场地。例如,教师在学校操场旁的植物园设置关于植物和环境的关系为话题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健康活动课的机会,让学生们自主探索,与同伴互动交流,为隐藏其中的科学学习埋下了伏笔,使教师与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共同获取科学知识。此研究正是探究在真实的科学世界里,不同背景文化的人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并促使他们转变对科学的态度。然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却很少有关这个情境下的研究,尤其是国内学校由于资金不足、升学率压力以及师资不足导致除学校课堂以外的环境并不能很好发挥它的价值。
2 非正式环境中形成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仍然是学习科学的热点聚焦之一,国外研究者们尝试着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探究。身份认同作为教育研究的核心概念把情境中的学习与长期的生活实践连结起来,学习者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对于自我的身份认同。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Deborah A.Fields使用三个分析视角来理解青少年在跨越情境和时间情况下是如何形成身份认同的。他认为身份认同的研究应该包含其严格区分但又密切相关的三个概念:实践中的身份认同,自我表征和他人表征[3]。通过三个概念间的联系,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不同身份认同的概念轨迹在其行为的多个层面上相互交织,从边缘参与到全程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他的身份认同。
3 聚集于博物馆中的学习研究与开发
在校外环境中存在着各学科的学习,博物馆、科技馆、水族馆作为一种文化机构,承担着重大的教育功能,它们包含着科学、数学、历史和艺术知识等等。这些非正式学习场馆的研究必须关注参观者与展品、艺术品的互动交流,这样才能引导场馆的研究者以及专家对展品的摆放以及项目的设计。但在丰富的数字环境下是如何获得可靠数据,如何正确分析数据来源又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场馆研究需要利用一些表单来跟踪收集参观者与展品的交流,如跟踪法,使用问卷调查法或者采访记录与参观者的对话。
作为公益性事业的艺术博物馆是非常有趣的场地。近几年来,艺术博物馆的教育家们努力帮助参观者们轻松获得对展品的理解,如使用多切入点的方法和视觉思维策略,两者都强调在直接参观中所获得的理解以及鼓励参观者使用视觉现象证明他们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在艺术博物馆里的媒介如标语提示可以帮助家庭参观者获得更好的理解。由于博物馆内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专家个人理解的不同导致虽然之前采用了追踪法、参观后的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但仍然不能深刻了解参观者对展品的理解。研究发现在采访过程中,参观者对他们所看到的艺术品所思所想都以“出声思维”的形式说出来,研究者作为“沉默的听众”认真聆听来获得观众对艺术品的理解,这种方法使研究者更能体会参观者的想法[4]。
4 技术中介的非正式学习
信息技术在非正式学习中所起的支持和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它拓展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使学习者能够快捷地获得各种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拓展了科学学习内容的娱乐性和可参与性,这有助于发展学习者的科学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认同感,促进他们对科学的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为技术和教育的结合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科学媒体,例如:广播、电视、网络等,也是为人们提供科学新知、增进科学学习的重要媒介。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的Denice Blair Leach 指出古文化遗址提供了独特的现场学习经验,在线访问官方网站也是继续学习的渠道。通过对美国博物馆研究会认可的67家古迹及其官网进行结构化的研究,发现这些网站主要描述了指向人类在线教育的参与、设计,以及在线学习的大体特征,并在官网与学校及家庭之间建立联系。研究结果证明,他们的网站是教育在线参观者非常好的资源,并可以把在线学习的信息当做现场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研究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即大多数网站无法容纳全世界的人口进行在线学习[5],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 研究启示
5.1 科学学习:跨越学校边界
科学学习发生的地点可以从博物馆、科学中心到网络,也可以从学校到农场公园,它可以跨越网络和跨学科地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情境中。
通常研究者把非正式学习场景分为三类:日常家庭生活中的的非正式学习;博物馆、水族馆等精心设计的场景下的非正式学习;有计划的非正式学习。这三种非正式学习各有其显著特征,其中日常生活学习的发生是偶然的、间断的、未必有明确目标的;博物馆等精心设计的情景虽然包含了设计者为学习者设置的学习目标,但学习的主动权仍然在学习者身上;有计划的非正式学习是目标最为明确,组织也最严谨的非正式学习。这三种类型的学习相比正式学习,都带有偶然性,如何使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相整合、更好地促进正式学习,这是未来这一领域实践和研究的方向所在。
5.2 发展基于证据的非正式学习研究
教育研究者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非正式环境,不仅开始反思研究内容的更新,更在不断探索研究手段及其方法的提高。在研究过程中都强调基于证据的实证研究,研究方法应该取决于研究问题。
科学学习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长期过程,因为科学知识不断更新变化,同时人们对科学资讯的解读,有相当程度的受文化脉络、价值、世界观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评价方式更是复杂多变的。但要注意的是,评价的模型要基于学习模型,使研究的过程避免一元化,单一使用某种方法,应该把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有效结合起来。
5.3 非正式学习的元思考
对于非正式学习的元认知,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Jrene Rahm提出了如下疑问。
1)在校外环境中,我们知道要学习些什么吗?
2)非正式学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呢?
3)采用什么方法论能驱动这个领域的发展?
4)需要何种概念性或者理论性的工具以及他们是如何带领这个领域的发展?
5)非正式学习为面向公益性为目的的教育做出了什么贡献?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非正式科学研究的发展态势是好的,提醒教育者们发生在校外的学习是值得关注的,同时跨时空的研究能帮助人们理解此类学习是如何增进、转化成政策制度以及行为来服务于公益性教育的[6]。
5.4 信息技术在非正式学习中所起的支持和促进 作用
信息技术在帮助学习者重点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而非科学结果上同样大有作为,如在线学习也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存在着尚待解决或仍存在争议的问题:如何使人们能快速而正确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使用不同的媒体表现同样的学习内容其效果是否一致?信息技术对学习者非正式学习的长期发展存在怎样的影响?
5.5 非正式学习中的多样性和公正性
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学习都是发生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的,任何知识都隐含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观点。因此,非正式学习环境的设计者们需要注意的是:非正式学习也可能存在着潜在的歧视现象。大量研究也证实经过精心设计,非正式学习完全可以在改变弱势群体的科学学习观、发展他们的科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就等方面大有作为,未来的非正式科学学习的实践和研究必然朝这一方向发展。
6 启示与结语
通过以上评述,发现研究者们试图进一步扩展什么是有关跨学科领域、跨机构和终生的非正式学习。正如非正式环境中的学习有利于扩展社会与教育研究者们的合作研究,在各种情境下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环境中进行有效学习,让学习跨越社群、时间和空间,让公众都能得到学习的机会并强调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性。
人们一生都在试图理解所处的这个世界。因此,非正式学习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也是无处不在的,任何学习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学习者之前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也将会影响学习者的后继学习。同时,也告诉人们任何知识都可以说是非中立的、隐藏有一定的文化观点,因此改善学习者的学习就要从理解学习者的思维、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改善学习者的科学学习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每一个人都应为此付出努力,而不能仅依靠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
参考文献
[1]Guti€閞rez K D.Inciting the Social Imagination:Education Research for the Public Good[C]//Presentation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April 8-April 12,2011,New Orleans,Louisiana,2011.
[2]Bell,P B,Lewenstein A W,Shouse and Michael A F.Learning Science in Informal Environments:People,Place,and Pursuits[M].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9.
[3]Deborah A F.Identities in Practice,Self-Narratives,and Others' Narratives:A Three-Pronged Strategy to Understand Interacting Trajectories of Identification Across Social Settings[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April 8-April 12,2011,New Orleans,Louisiana,2011.
[4]Anne-Marie E.Informal Learning Across Sites and Disciplines: What Do We Know,Where Do We Need to Go,Developing a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the Study of the Adult Visitor's Learning in a Art Museum[C]//Symposium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April 8-April 12,2011,New Orleans,Louisiana,2011.
[5]Denice B L.Media,Museum,and Informal Learning,Historic Site Web Sites:Engaging and Educating Online Visitors[C]//Symposium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April 8-April 12,2011,New Orleans,Louisiana,2011.
[6] Jrene R,Molly P,Doris B A,Sara L H.Informal Learning Across Sites and Disciplines:What Do We Know,Where Do We Need to Go[C]//Symposium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April 8-April 12,2011,New Orleans,Louisiana,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