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的君子谏
2014-06-23水支
水支
贞观六年的金秋七月,大唐天子李世民在丹霄殿设宴,与近臣饮乐。席间,和自己的大舅子长孙无忌咬起了耳朵:“我说,这伙大臣里啊,有个叫魏征的小老头,如果我不听他的进谏,他就会拿架子不理我,你说这是为啥?”
当事人魏老头就像耳朵长了腿似的,立刻凑了过来:“我进谏就是有意见,您意见都不肯听了,我还搭理您,您就真要自行其政了,我这是沉默抗议。”
李世民忍不住了:“你不会先应付我一句,转过头再来进谏啊?”魏老头绷着脸道,“我若当面顺从、转身唧唧歪歪,可不符合圣人的教训。”
大唐天子觉得魏老头眼下这模样逗极了,便指着这个被他笑话长了“山羊鼻”的老头子说:“人道魏征粗鲁傲慢,我怎觉得他妩媚动人呢?”
不合时宜的倒霉蛋
在生命的前46个年头里,“妩媚动人”的魏征,只是个不合时宜的倒霉蛋。
他也算生在望族:河北巨鹿,北齐魏氏。可惜,他出生前三年,北周吞了北齐;他出生后一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又篡夺了北周,吃掉了江南陈朝。
这厢,分裂300多年的中华重归一统,大隋的盛况,一时空前。那一头,最盛的时代里,魏征过得最穷。他那个讲气节的老爹魏长贤,在北齐灭后坚决不肯出仕,家庭经济损失颇为惨重。老爹一死,孤苦贫穷的魏征,出家做了道士。隋末乱起,魏征四处投机、寻找明主,却屡屡“遇人不淑”,直到被年轻的李世民带回长安。
但长安有更好的选择——太子李建成。魏征积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核心是:要留心武功太盛又咄咄逼人的弟弟李世民。在他的协助下,李建成逐步巩固了权力,眼看就要取得最后胜利了。
可慢着!魏征半生的霉运还没完,他活像个灾星,跟谁谁倒霉——武德九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太子建成血溅当场。然后,李渊禅位,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改元贞观。一个最恢宏、最磅礴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魏征似乎又要掉进那个命运的怪圈了:最繁华时最凄凉。他被带到李世民的面前。李世民责问他:“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不和?”
通常胜利者的责问都是理直气壮的。可小老头魏征的回答,简直比李世民还要理直气壮,“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了。”大跌眼镜之余,李世民也起了敬重之意,在宽容太子旧党的基础上,开始重用魏征。
好在魏征没有哭天抢地要殉节,乱世无常,刚刚兴起的李唐很难说得上谁是“正统”。相反,如此一次又一次的“遇人不淑”,都消磨不了他半百之年的斗志。
有趣的君臣冤家
魏征悲壮的前46年过去了,在后16年的直言进谏中,他演出了一幕幕充满喜剧色彩的趣闻轶事——
太宗喜欢狩猎,魏征反对这种没有天子品味的危险活动。好不容易魏征回老家,太宗高兴极了,拉齐人马出猎。浩浩荡荡正待出发,得知魏征突然回来了,赶紧撤销行动。魏征问为什么,太宗回答说:“怕你生气……”
太宗很喜欢一只鹞鹰,办公时间不好好干活,在那儿玩鸟。远远看见魏征过来,赶紧把鸟藏怀里。魏征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可劲儿地汇报工作,等他终于闪人了,可怜的小鸟在太宗怀里闷死了……
当久了“受气包”,心里怨恨的太宗也一心想看魏征出洋相,打听到魏征喜欢醋芹,便在招待魏征吃饭时故意弄了不少醋芹。看到魏征毫无风度地狼吞虎咽,太宗得意地大笑。
说到底他们还是合作愉快,不止治国,还包括酿酒。魏征喜欢酿酒,太宗也喜欢酿酒。太宗灭高昌后引进葡萄酒酿造法,那是新奇的舶来品;魏征的手艺则传自大宛古法,这是传统工艺。酿了酒以后,两人都争相塞给各位大臣品尝。太宗还给魏家酒写了一首蹩脚的广告诗:“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据说太宗也有要怒杀魏征的时候。一日太宗下朝后,跑到老婆面前诉苦:“魏征那个乡巴佬欺负我,总有一天我要杀了他!”长孙皇后听了也不吱声,进到里间换一套朝服出来礼拜:“听说君主贤明,臣子才敢说话,真是要祝贺陛下啊。”太宗只好得意地傻笑:“有你们这些人在,我想做昏君也不容易呢!”
言与不言在我
其实,魏征也不是完人。
身为谏臣,他求名太过。有一次李世民要翻修一个旧阁搬去住,这本是一个花费很少的小工程,坊间传来传去,却成了要用十车铜造一个高大的望陵台。李世民一怒追查,发现竟是魏征带头造的谣。魏征辩解说,这种夸张是为了“诤谏”的需要。
魏征过世后,李世民又得知他为了传名,把许多禁宫中的君臣对话编成书,准备传播。正巧,魏征推荐的几个大臣都参与了太子李承乾造反一案。大怒之下,李世民踹倒自己亲笔为魏征撰写的御笔碑;原本答应把小女儿嫁给魏征的儿子,也中止了婚约。不过李世民的怒火也就到此为止,“谣言案”到底算了,踹了御笔碑后也没有株连其他,魏征子孙依然承袭官爵。
魏征能卓然于贞观一朝,也许有很多要素。
确实,魏征有才。他亲历乱世,于民生休养方面累积了丰富的见识和经验。主政门下省期间,动用封驳权力,坚决拒绝皇帝不利于民生的诏书。
是的,魏征有道。他见多成败,深知道义之于国家的作用,所以常常用封建道德的“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李世民的帝王言行。
而且,魏征知变。他几易其主,不做“忠臣”只做“良臣”。忠臣的君主败坏、国家衰落,只好死谏救国;良臣的君主賢明、国家兴盛,得以建功成名。
但仅有这些,都是不够的。他如此卓尔不群,终究在于他的畅所欲言。“言与不言在我,用与不用在时”,这样一份骄傲、任性和豁达,正是恢宏蓬勃的贞观时代所珍惜的品质。
挑剔严苛的人会说,魏征的这份“幸运”,是因为他遇到了熊猫一样珍贵的开明君主,他的人生和故事不足为训。如果不是李世民,他要么变成一个更油滑的人,要么变为他所说的“忠臣”,用一生来演绎一场更深刻的悲剧。
但是,这就是贞观时代。它并不完美,缺乏现代的民主,没有今日的制度,过多地关注君主的道德培养。可是你看看那两千年,前有法家的上智下愚、君权至上;后有帝王的乾纲独断、“本朝有明君便无名臣”。而这个贞观的时代,人们却敢要求君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太完美的方法,比如进谏,却取得了不少的成功。他们并非空前绝后的圣人,只是做了后人千年时间里的一种楷模。
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点滴积累、反思、演化、变革、后退、前进……如今我们回过头,透过千年的光阴看去,只见初唐岁月里,那一轮初升的朝阳,在一幕幕醉人的悲喜剧里,照出了一个“妩媚动人”的小老头的身影。
魏征,到底如愿以偿,做成了他的一世良臣。
摘编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