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思想品德公开课所引起的课后教学反思
2014-06-23仲菊芳
仲菊芳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呼唤教师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使个人的教学经验得到提炼和升华,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本文拟反思苏教版九年级第10课“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区级公开课的整个过程,谈谈这节课成功的几个关键点。
一、巧妙设计课堂导语
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别致、动人触情的导入,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教师应特别注重新课导语的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以教材知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状况,巧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能尽快集中注意力,进入美妙的情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怀着期待、迫切的心情探求新知。特别是借班上课,与学生第一次接触,巧妙设计导语,显得尤为重要。
当正式进入课题前,我做了简单的开场白: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来到我们某某学校,走进我们三(6)班,与同学们一起分享40分钟的快乐时光,希望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这样的开场白,一方面,让我与学生有了第一次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陌生、紧张的课堂气氛。
接着我用了一段有关苏州民生的视频——市委书记蒋宏坤的讲话“在民生问题上投入再多也不为过”,让学生了解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关注民生问题,努力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这样,既消除了原有的枯燥乏味,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强调,教材内容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识欲望。而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既枯燥又抽象,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教材知识成为“一潭死水”,学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思品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所以,教师必须要善于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第一部分“关注民生”时,我采用了2011年11月25日公布的“苏州2011年十大民心实事工程”的材料,另外我手里还拿了今年9月份开始实行的学生e卡通,让学生亲身体会党和政府在关注民生问题,从而再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民生的相关知识。又如,讲第二部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时,引用了发生在身边的两份材料,材料一是班级某学生的父亲参加了医疗保险后,减轻了高额医疗费带来的压力;另一份是苏州市实施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贫困家庭有了生活保障。然后再抛出问题: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何重要意义?这样的情景创设,给学生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三、努力促成自主学习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认识的容器,而不是认识的主人;把学生看作是千篇一律的,而不是个性化的。一般表现为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自主探究少;教师在台上滔滔地讲,学生在台下默默地听。这种灌输式教学和简单化的处理,导致的结果是思想品德课堂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喜欢也不愿上思想品德课,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于是,我在这节课尝试了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式,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如,讲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心系西部大开发”时,我就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核心、意义;2.西部大开发的意义;3.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4.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意义。让学生阅读课本后寻找答案,学生很快就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如,讲到“党和国家为什么要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或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时,我采用了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讨论形式,讨论后请每个小组成员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说明,最后我归纳总结。在整个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始至终和学生在一起,和他们一起讨论、分享成果。在此过程中,使一些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意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既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新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自主、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用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启发学生思考,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师生的互动,促进情感的升华,才会使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活的气息,迸发智慧的火花,流淌人文的情怀。
四、积极发扬团队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集体力量的有效开发将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本次公开课的前期准备就充分利用了教研组的智慧,积极发扬了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将每一位老师的智慧融入到了我的教学中去。
当我试课的时候,我们教研组全体成员都参加听课,听后各抒己见,提出了更好的教学策略,包括材料的选用、各个环节时间的安排、对学生的启发、知识之间的过渡等。如在讲第一部分“关注民生”时,除了引用“苏州2011年十大民心实事工程”外,最好还能引用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如学生e卡通,这样学生就能从自身感受到党和国家关注民生问题。又如,结束第二部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后,如何过渡到第三部分的“心系西部开发”呢?有位老师就提出可以这么过渡:人与人之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收入悬殊、先富后富的差别,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那么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情况怎样呢?由此引出:地区发展不平衡,为此,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正是因为教研组的集思广益,产生了思想与智慧的火花,才使我的这节课日渐完美并成功完成,可以说这节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尝试,我不仅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感受到了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收获良好效果的快乐,也看到了学生的那种渴望创新、探索、渴望表现的要求,还看到了学生们的巨大的潜能,更大的发展性、可塑性,为我在今后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基础。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无论怎样构思教学过程,总有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只有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实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第六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