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注聚之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014-06-23张以谨赵义山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注水聚合物

张以谨++赵义山

摘 要:本文针对胜一区注聚扩大区层间干扰较为突出这一问题,从扩大区改光管注水开发阶段,并结合先导区注聚经验,深入分析了扩大区分层注聚的必要性;同时根据各种动、静态资料,对分层注聚的可行性进行了细致研究。本文对我厂下步其它同类型油藏注聚开展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扩大区;聚合物;注水;均质性;层间差异

0.引言

胜一区注聚扩大区1-3单元纵向上渗透率差异达50-60倍以上,非均质性严重,导致光管注入时层间干扰严重。从先导区注聚经验来看,11层注聚量大,见效最好,12以下层效果较差。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证。

1.存在问题

胜坨油田一区沙二1~3开发单元位于胜坨油田的西部高点,北面以大断层为界,东面以东西两高点的鞍部为界与胜二区相连,西面和南面与广阔的边水相接。先导区97年投聚,2001年转后续水驱,扩大区2002年投产。

沙二1-3单元油层平面上变异系数0.8, 纵向上渗透率差异达50-60倍以上,平面、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导致光管注入时层间干扰严重,这就是扩大区注聚试验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

从注入状况、采出状况及层间能量三方面分析认为,扩大区注水层间差异主要体现为高渗、高能量的11层干扰低渗、低能量的12以下层的注水。

2.分层注聚必要性分析

2.1 扩大区改光管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胜一区1-3注聚扩大试验区自2001年6月开始水井改光管注水,造成注水水窜严重,油井含水上升明显,生产形势变差。

引起含水上升的最大原因是是由于实施了水井改光管注水,且时间较长,使得部分井区部分层出现了水窜现象。水井改光管之后,基本上失去了常规的注采调整手段,无法进行常规的层间调配,局部井区开始出现水窜现象,其综合含水较对应水井改光管之前上升了4.7个,液面上升了27米,影响产量45吨。

2.2 先导区注聚效果层间评价

2.2.1 注入状况

对全区吸水剖面和分层流量资料对比分析,聚合物驱对层间注入剖面改善作用并不明显,11层由注聚前的55%下降到到51%,其余主力层由35%上升到37%. 因此聚合物驱开采方式下,聚合物溶液仍然首先进入主力油层,层间吸聚差异仍存在。

2.2.2 采出状况

注聚见效还反映在层间潜力动用状况的差异。主力11层是优先见效油层。52口见效油井中单采11或以11层生产为主的油井41口,占见效总井的79%,累计增油24*104t,12以下小层见效比例较低,只有20%,累计增油4.1*104t。

先导试验的数模研究结果也表明,注聚之后,11层收效显著,采收率增加3.57%,其余各层效果不明显。

2.3 小结

不论是在先导区注聚试验,还是在扩大区光管注水开发阶段,都表明胜一区沙二1-3砂层组存在着较强烈的层间干扰,具体体现为高渗、高能量的11层对渗透率相对较低、低能量的12以下层的干扰,这种层间注入矛盾必将影响扩大区的注聚效果。要实现多层见效,必须要执行分层注聚。

3.扩大区分层注聚可行性分析

从平面上看, 12以下层吸水差井11口,顶部7口,断层区2口,中部2口。注水差异主要受沉积相带影响。 层间干扰较强烈的井区,11层多处于渗透率较高的浊流中心相。

统计这11口水井分层注水时测试资料,可以看出11与12以下层注水差距较大:11层每米吸水指数为19.7m3/d.Mpa. m, 12以下层为1.9m3/d.Mpa. m,平均每米吸水指数倍数为10.4,远远高于单元平均每米吸水指数倍数(3.3)。

统计11口井吸水剖面资料,11层相对吸水量高达73.7%,12以下各层相对吸水量仅为26.3%,这必将导致12以下各层难以见效,严重影响了注聚效果。

在这些水井周围部署9口新水井,实施细分井网、分层注聚,增加聚合物驱控制储量,优化注聚效果。

4.结论及认识

4.1 胜一区沙二1-3砂层组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层间干扰较为突出,普遍表现为11层干扰12以下层注水,但在局部区域,11层发育变差,12以下层注水强于11层。注水差异主要受沉积相带影响。

4.2 从先导区注聚经验来看,11层见效最早、受效最好,而12以下层仅有个别区域见效,注聚效果较差。扩大区光管注水阶段,11层注入增加,单元含水上升,开发效果变差。因此要实现多层见效,必须实施分层注聚。

4.3 在层间干扰较为突出的区域实施分注,可以有效的增加实际水驱控制储量,提高注聚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注水聚合物
陆生在台医保遭“注水”
环保型抗高温抗盐聚合物降粘剂的合成及评价
“注水”欧锦赛少了强强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