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

2014-06-23杜庆夫李艳华

海南医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格列格列美吡嗪

杜庆夫,李艳华

(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山东枣庄 277400)

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

杜庆夫,李艳华

(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山东枣庄 277400)

目的观察格列美脲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不同时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和诊断2型糖尿病多年应用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等药物血糖控制差但不愿意应用胰岛素患者50例。均给予格列美脲1~4mg/d,同时给予二甲双胍0.5 g,2次/d,治疗12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观察肝肾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不同发病时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明显降低血糖作用。

格列美脲;二甲双胍;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

近年来,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的迅速增加,多数患者常常应用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或者消渴丸治疗,随着病程发展,胰岛功能下降,出现继发性药物失效,血糖水平逐渐升高,多数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由于害怕“胰岛素依赖”,或其他条件不允许,许多患者拒绝应用胰岛素,要求应用药物。我们选择门诊应用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或消渴丸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给予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同时选择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相同治疗,都取得了明显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6月在我院门诊应用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或消渴丸治疗,但血糖控制差又不愿意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50例,定为A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病程(10.3±2.1)年,平均年龄(55.8±8.2)岁,空腹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9%。同时选择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50例,符合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定为B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5.2±5.8)岁,空腹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9%,两组患者没有心脑血管病史,肝肾功能在正常范围,无胃肠道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史。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指导饮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规定饮食标准和运动标准。两组患者均给予二甲双胍0.5 g,早晚餐后各一次,A组患者停用格列吡嗪或者消渴丸,给予格列美脲2mg/d开始,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最大量4mg/d,早餐前服用。B组给予格列美脲2mg/d开始,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最大量4mg/d,疗程12周。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变化、低血糖发生率以及其他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时,FBG、2hPG和HbA1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s)

组别时间FBG(mmol/L)2hPG(mmol/L)HbA1c(%) A组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B组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13.5±3.2 8.1±2.1 2.892<0.05 13.8±3.5 6.2±1.8 3.001<0.05 17.4±3.8 9.8±2.2 3.028<0.05 18.6±5.1 8.1±1.9 3.574<0.05 11.5 8.2 2.651<0.05 12.3 7.2 2.788<0.05

2.2 不良反应治疗12周,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体重变化不明显,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A组有2例,B组4例,坚持治疗后好转,完成观察。两组均无明显低血糖病例发生,各有4例出现轻微低血糖症状。

3 讨论

格列美脲是一种新型的磺酰脲类降糖药,不同于其他磺酰脲降糖药,该药特异性结合65 KD蛋白结合位点,于磺酰脲受体结合速度比格列本脲快2~3倍,解离快8~9倍[1],因此比其他磺酰脲类药物引起低血糖的可能性减少。格列美脲还可以通过促进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胰岛外途径降低血糖[2]。同时,格列美脲在改善血脂紊乱、减轻胰岛素抵抗的同时,对体质量影响小,比其他磺酰脲类药物的胰外作用更好[3]。研究显示,格列美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物[4]。

本组应用格列吡嗪或消渴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改用格列美脲后,无论空腹血糖,还是餐后2 h血糖,都有明显下降,糖化血红蛋白随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中,同样可见明显的临床疗效,并且无明显低血糖病例发生,共发生8例轻微低血糖症状,少量进食缓解。对于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幅度较明显,可能由于高血糖控制后,解除“糖毒性”,部分胰岛功能恢复有关。对于病程长的患者,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血糖控制能维持多长时间,或者能否进一步下降,达到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幅度,有待进一步观察。

有研究表明应用格列美脲可以增加体重[5],但本研究观察时间短,体重无明显变化。目前观察可知,对于血糖控制不理想又不愿意应用胰岛素患者,改用格列美脲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替代方法。

[1]Briscoe VJ,Griffith ML,Davis SN.The role of glimepiride in the treatmeat of type 2 diabetesmellitus[J].Expert Opin Drug M etab Toxicol,2010,6(2):225-235.

[2]赵永桔.格列美脲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4,12(1):53-55.

[3]廖庆斌.格列美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 2012,41(8):744-745.

[4]刘勇,樊继援,王伟.格列美脲片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临床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3,9(1):33-35.

[5]Luis BJ,Bugos C,DirnbergerG,etal.Efficacy and safety profile of Glimepiride in Mexican American patientsw ith type 2 diatesmellitus: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J].Clinical Therapeutics,2003,25(1):194-209.

R587.1

B

1003—6350(2014)04—0552—02

2013-06-15)

标准医学名词表(待续)
(本表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为据)

不宜用腔上囊食欲不振食指始基卵泡视细胞室性自搏心律适应症嗜碱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授乳梳状韧带曙红双尖牙宜用法氏囊食欲缺乏示指原始卵泡感光细胞心室自主心律适应证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哺乳小梁网伊红前磨牙不宜用水份水泻-低血钾-甲酸缺乏综合征睡眠病斯佩曲线、司皮曲线斯旺-甘兹导管死腔、死区四碘甲腺原氨酸松果腺宋氏冠状动脉导管苏木素髓腔胎盘梗塞台盼蓝宜用水分舒血管肠肽瘤非洲锥虫病施佩曲线血流导向气囊导管无效腔甲状腺素松果体松斯冠状动脉导管苏木精牙腔胎盘梗死锥虫蓝锥虫蓝

杜庆夫。E-mail:duqf2012@163.com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4.0212

读者·作者·编者

猜你喜欢

格列格列美吡嗪
天麦消渴片与格列美脲片致药源性肝损害1例
格列美脲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格列吡嗪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初诊Ⅱ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加用格列美脲对单用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的影响
浓香型“山庄老酒”中吡嗪类物质的分析研究
格列美脲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固相萃取的研究
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37例
4H,8H-双呋咱并[3,4-b:3',4'-e]吡嗪的合成及热性能
吡嗪-2,3,5,6-四甲酸及4,4′-联吡啶与ds-金属配合物合成、结构及发光性质
两个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含能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