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甘肃省产业结构演变

2014-06-23路小莎

对外经贸 2014年12期
关键词:就业人口就业结构第二产业

路小莎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产业经济】

刍议甘肃省产业结构演变

路小莎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在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战略指导下,甘肃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经历了复杂的变化。甘肃产业结构经历了调整期、合理化演进期和高级化时期,甘肃省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省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远远多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性相对严重。这种情况主要是由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历史因素造成的。提出改善投资结构,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提高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优化和调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等调整思路。

甘肃;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偏离度

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与国家实施的发展战略是密切相关的。在建国初期,甘肃省根据地方资源优势,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被确定为国家的重化工基地,因此形成了产业“轻轻重重”的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甘肃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明显优化。

一、甘肃省产业结构演变

本文主要从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偏离度三方面探讨甘肃省产业结构的演变,选取1978—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数据,由于数据缺失,仅选取1983—2012年就业结构数据。

(一)产业结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拥有了更多自主权,为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甘肃省制定了相应的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甘肃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从演变趋势来看,三次产业结构已由1978年的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格局,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调整期(1978—1986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新的农业政策不断出台,甘肃省的农业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这一时期,第一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20%~30%间,这主要源于改革开放是从农村拉开序幕,农业市场化进程最先启动,农业生产开始全面稳定发展;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缓慢下降趋势,由60%左右降为40%左右;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2.合理化演进期(1987—1999年)

随着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逐渐成熟,工业品价格不断上涨,工农产品的比价复归。随着城市改革的逐步展开,农业变革的制度效应相对减少,农产品的比较利益再次下降。1987年第三产业比重开始超过第一产业比重。这一时期,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整体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缓慢上升。

3.高级化时期(2000年至今)

为缩小东西部地区差异,国家对区域产业进行调整,将中西部地区的能源以及原材料列入战略重点。这一时期,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保持平稳增长。2000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

图1 1978—2012年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状况

从1987年开始,甘肃省产业结构一直呈现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最低的“二、三、一”结构状况。从图1可知,从1996年开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第三产业不升反降的逆向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离经”现象,这说明一方面重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工业经济还有上升区间;另一方面说明甘肃省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相对滞后,处于较低的层次。

(二)就业结构演变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同样也影响就业结构变化。总体来讲,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倒“U”型曲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现持续的上升趋势。甘肃省是以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省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远远多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

1.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83年80.21%下降到2011年61.26%,其中2004年下降到历史最低点58.58%。

2.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呈倒“U”型曲线,但是浮动较小。1983—1998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处于上升阶段,由1983年的10.88%到1998年的峰值20.17%,1998—2011年处于下降趋势。

3.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3年的8.92%上升到2011年的23.31%(见图2)。

图2 1983—2011年甘肃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情况

由图2可看出,甘肃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波动式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表明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这不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三)产业结构偏离度

结构偏离度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产业增加值比重之差。如果结构偏离度为正,即就业比重高于产业增加值比重,说明这个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反之则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通过计算1983—2012年甘肃省产业结构偏离度可知甘肃省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都为正,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都为负(见图3)。甘肃省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有劳动力转出的可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

甘肃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甘肃省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得到了适度改善;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说明其不协调性有加剧的趋势;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波基本保持稳定,表明其不协调性基本未得到改善。与全国产业结构偏离度相比,甘肃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性相对严重(见图3、图4)。

二、制约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

图3 甘肃省产业结构偏离度

图4 全国产业结构偏离度

一方面,甘肃第三产业投资增长低于第二产业,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持续下降,餐饮、金融、租赁等投入不足,这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甘肃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长期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高度发展的工业,现代生产性服务就很难得到发展。城市是第三产业的载体,城市化和服务性发展速度呈正向关系,这也说明高速发展的服务业是建立在发达的城市化水平基础上。另外,收入水平低也是影响甘肃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为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为生活服务性市场提供广泛而持久的需求拉动。

(二)政策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工业体系是在国家宏观和区域政策之下而形成的。在农业落后和轻工业尚未发展起来的情况下,甘肃重化工型的产业结构显得超前。正是由于甘肃省产业结构形成的特殊原因,使得甘肃重工业形成了脱离其他产业而独立的自我扩张,第一、二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比较低。这种情况不依赖于本地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其自身发展不会对本地其他产业产生扩散效应,成为脱离本地经济的“孤岛”。

(三)历史因素

在甘肃省三次产业内部,落后的农业与大城市发达的工业并存,在工业产业内部,轻工业较轻、重工业较重。这种二元结构也决定了甘肃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目前第三产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其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三、进一步优化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建议

(一)改善投资结构

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力度,提高投资效率,极大地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在加大对第三产业投资力度的同时,加大对第二产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增强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项目的投资,限制高耗能和高污染项目的投资。

(二)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提高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流动政策、福利保障制度等制度因素在某些方面阻碍了人口流动,限制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所以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以社会化为方向,大力推行制度改革,增加人口在中、小城市聚集程度,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需求主体,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提高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三)优化和调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目前,甘肃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很大的比重,而且还有一大部分劳动力闲置在农村。所以应该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载体,积极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一方面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建筑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等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同时,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另一方面培训新型农民,着力提高劳务输出的层次和水平。

[1]李孟刚.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8.

[2]聂华林.产业政策与甘肃区域产业结构演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3]王秋红,耿小娟.甘肃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征分析[J].商业时代,2010(12).

[4]刘伯霞.甘肃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调整、优化对策[J].甘肃经济,2007(3).

[5]曾国平,王燕飞.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比较分析[J].开发研究,2005(2).

(责任编辑:张彤彤)

F062.9

A

2095-3283(2014)12-0081-03

路小莎(1989-),女,汉族,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就业人口就业结构第二产业
黑龙江省县域就业人口受教育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21.1万,美国2015年11月非农就业人口增长稳健
云南省就业人口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