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

2014-06-22王家欣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影人影戏皮影戏

王家欣

皮影戏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使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操纵戏曲人物,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也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人物艺术,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皮影戏种类繁多,区别主要在声腔和剧目方面,影人制作和表演技术则大同小异。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以白纸作幕,以便单人操作。其次为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

皮影戏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皮影戏诞生于西汉,发源于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亦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

发展

有文字记载的影戏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的影戏已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艺术上日益成熟,北宋时都城汴梁已有影戏的演出。

那时的影戏有手影戏、皮影戏(包括纸影戏)、大影戏,其演出的盛况在宋人的笔记中多有记载。宋神宗元丰年间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明确地指出了宋仁宗时已有影戏。另有宋人张耒的《明道杂志》中也可以找到宋仁宗时已有影戏的证据。从文献记载可知,当时的影戏内容多以演史为主。

宋代不但有了关于影戏的记载,更重要的有关于皮影艺人名字的记载和专门雕刻影人的行业组织的记载。《东京梦华录》中有“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的记录。南宋书中关于艺人的记录更多。《武林旧事》卷六《诸色技艺人》记载影戏人二十二人,其中王润卿是已知的最早的影戏女演员。宋代已有了专门雕刻影人的行业组织“绘革社”,《武林旧事》也记有“绘革社”必以影人彩饰雕镂之工自炫。宋代影戏已经发展为成熟的戏剧形式,并对早期戏曲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元代,随着蒙古军队的西征,中国的影戏传入了中亚、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地区,随后又传入了东欧的一些国家。

鼎盛与衰落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的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臵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皮影人物

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皮影制作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制作材料根据当地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

皮影的制作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

选皮。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一般选用六岁左右的秦川黄牛皮。

制皮。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是“净皮”,另一种是“灰皮”。

画稿。制作皮影时所用的画稿称为“样谱”,是历代艺人们相传的设计图稿。

过稿。用钢针笔达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

镂刻。雕刻刀具艺人员们十分讲究,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

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

敷彩。老艺人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荔子等矿和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

发汗熨平。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

熨平办法有很多,如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另一种办法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等。

合成。为了动作灵活无碍,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用楔子相连,演出时插入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叫做“花轮”或“空花”,老艺人则称“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选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委靡不振。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

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铁丝连接之,使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于双手舞动。而武场人物胸部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于武打动作。

皮影戏的流派分类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陇东皮影

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14世纪~19世纪)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

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

陇东皮影戏剧目繁多,人物、道具镌刻细致工巧,表演时的动作、情节定引人入胜。图案的装饰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

陕西皮影

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造形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陕西华县皮影

在华县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都由这位一人演唱,有时一唱就是八个小时,唱的同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相当于一个乐队的指挥。然后是“签手”,负责操纵皮影表演。“坐槽”,也叫打后台,坐在后台的最后面,负责敲锣、打碗碗、击铙、打梆子等5件乐器。“上档”,主要负责拉二弦琴和吹唢呐。“下档”,主要负责拉板胡、长号和配合签手。其实就是五个人,可是听起来像是一个乐队。

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所以华县皮影在国内外皮影史的地位,近似于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外考古史的地位。

山西皮影

山西省的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方,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

山西南部的皮影戏里,各种传统吉祥的图案,如福禄寿、五子夺魁、魁星点斗、八仙庆寿、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常常出现在影人及道具中。人物服饰上也常见各类建筑、器具上的传统纹样,如富贵连年、如意长寿等。

皮影戏的主要功能

心理调适功能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这里,马克思用十分形象的语言揭示了宗教具有“苦难中的人民的精神安慰”的重要社会功能。皮影戏虽然不是宗教,但却经常出现在各种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所以皮影戏也就具有了宗教的一些功能。皮影戏对人的精神安慰、心理调适功能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实现。

首先,皮影戏的一些形式,如请神、演神戏、主师爷供奉都带有神秘的宗教气氛,而这些“仪式”、“气氛”能给观众巨大的心理抚慰。其次,皮影戏的演出可以调节人民的精神生活,有益于人们宣泄心中积郁。再次,还具有祝福功能。其酬神演出就是还愿功能,是一个具体的表现形式。由上可见,这对激起人的理想、追求、希望无疑会有一定的作用。

教育、教化功能

20世纪30年代,汤际亨就提出“影戏是社会教育利器”,他认为“社会教育之工具,虽非止一端,而影戏实可占其利器之一”。影戏在教育、教化方面功能的形成,除了上面所说的是由于受儒家文艺传统思想观的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这也是历代统治者对其长期“规束”的结果。在思想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影戏的教化观形成了。其中,皮影戏的教育、教化功能主要是通过以下一些方式来实现的。首先,通过上演大量的历史剧,给广大民众传授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知识;其次,在剧目选编中,渗透着较为强烈的教化意识;再次,在影人的造型上寄予了艺人的褒贬,从而引导人们的善恶观念。

皮影戏的文化内涵

皮影戏是一种戏剧艺术,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同时它和民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又体现出种种民俗文化功能。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千余年来,她为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

然而目前,由于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加之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皮影戏的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只要我们了解皮影戏的发展,找到皮影艺术的精髓,发现其重要的民俗文化功能,她仍然会回到我们的身边。

(编辑 刘小苏)

猜你喜欢

影人影戏皮影戏
清末民初影戏于茶业之振兴与漠视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宋金影戏图像释读与研究——兼论早期影偶的形制及其与木偶戏的关系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皮影戏的秘密
影人姚晨
诡异的屋内“怪影人”
皮影戏
简说江玉祥著《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