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我们需要的教育”导练
2014-06-20唐惠忠
唐惠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尤其是现在我国孩子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为此,青岛一位教师投书当地媒体,认为当今的学生不缺少沟通,不缺少激励,少的恰恰是管教。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激励”“赏识”和“批评”“管教”等。如果忽视这些关键词的限制,大谈特谈“我们需要创新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就偏离了题意。
本题立意参考:一、谈实际上我们并不缺少管教,需要的恰恰是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二、认同青岛一位教师的观点,阐述当今学生缺少的确实是批评与管教;三、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话题,指出激励、赏识和管教“一个都不能少”。
本题立意创新:当代中学生需要管教,但我们呼唤的是高明的批评和管教。
【学生习作一】
教育方式之我见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吴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深为前人赞赏的名言,放入当今极其复杂的社会中,恐怕是有失偏颇的。这句话对教育的功能、教师的职责所作的概括是狭隘和片面的。它将教育仅仅理解成一种机械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却忽视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人文事业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正如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说的:“有些国家将教育作为提高本国实力和竞争力的手段,这从本质上就是错误的;我们更应当注重教育的可持续性。”这里的“可持续性”,指的就是教育潜在而又巨大的人文功能。
正是由于某些理论上的误区,使某些教育机制也走上了歧途。其中极为典型的,即所谓的“管束机制”。诚然,由于学生在心智、行为上的不成熟,我们不能忽视“管束机制”的巨大作用——通过师长对孩子的必要的约束和管理,能够纠正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从而纳入“正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有不少不恰当的“管束”,比如禁止男女生交往、禁止正当的娱乐,反而会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削弱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压抑孩子的思维潜能,束缚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造成其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甚至会滋长其反叛社会的性格。这种教育方式如果推而广之,结果必然会影响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而这恰是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因此,一方面不能没有管束,另一方面要使管束有度、得当,就像管理林木,要将那些蛀虫一一捉除,但不能一看见有旁枝兀干,就不由分说地将它们一并削除。
其次,即所谓的“激励机制”,要求给孩子们创造轻松和自由的氛围,对孩子的行为用一种有异于
批评管束的方式(即赞叹和鼓励)进行引导。其实,将“激励机制”引入教育的本身,就是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向前迈进的标志。激发和鼓舞,这种更为人称道的引导方式与孩子脆弱幼稚而又充满幻想、富于创造的心理特征相吻合,适当加以运用,确实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从而达到将他们培养成材的目的。但是,重视激励是否等于一味的激励?答案显然又是否定的。如果激励超越了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走向极端——纵容、放任,这恰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激励相矛盾的。所以,对孩子在思维碰撞中的细小火花应加以激励——也许这就是今后的燎原之火;但对那些违背道德、违背社会利益的念头和做法,则要及时而有力地扑灭。
总之,在我看来,教育的初衷是使人成长为健全的人,有用于社会的人。管束和激励作为教育的两种方式,不可偏废,更不可滥用。
点 评
本文对试题的思考很有深度。作者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能以辩证的眼光,具体分析“管束和激励”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利与弊,阐明两者“不可偏废,更不可滥用”,这是颇为难得的。行文简洁流畅,表意准确严密,体现出较高的驾驭语言的功底。
文章的唯一缺点是第一段中部分语句有游离于文章主旨之嫌,没有注意很直接地切入题意。
怀念批评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朱小琴
我在鼓励、安慰、平等、尊重的包围中,苦苦寻找着批评的身影,但一无所获。批评,你在哪里?我需要你,快回来吧!
我上小学时,就认识了你,你是个严肃的人,不苟言笑,我很怕你。可不知为什么,你总是“阴魂不散”,随时随地会出现在我面前。
还记得小时候每次考试之后的情景,你总是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把家里人都拢向你那边,让我独自在一旁委屈地流泪。我那时真是恨死你了,心里期盼你快点消失。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接触你的机会少了。虽然仍有较多的错误与失败,但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家里人不再请你来做客了,学校里也见不到你的身影了,你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一般。是别人嫌你老了,过时了吗?为什么他们要用尊重、平等之类来完全地代替你的位置?
你知道吗?我真的很想你,想被你骂得掉眼泪。可是,包围我的只有你的几个接班人——激励、赏识等。在我受挫时,家人把他们请过来,开导我,对我说:“不要紧,一次小小的失败不必放在心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相信你,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可我并没有因此而进步,相反,在没有了你的光临之后,我一次次地原谅自己,每次失败,每次过错,总会找出理由。我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松,在那些“和平主义者”的柔声细语中,懒惰心理越来越重,思想意识也出现了“自圆其说”的大空洞。我该怎么办?我快失去真我了,剩下的只是一个平庸懒散的自己。
批评,你回来好吗?原谅我以前对你的恨。我,不,是我们都需要你,我们的学业需要你来支持,我们的人生需要你来引导。你忍心看着我们思想上的弦一天天松下去却无人拉紧吗?你忍心把我们丢弃在迷惘中而撒手不顾吗?你是一声警铃,你是一盏明灯,是我们真正的良师益友。回来吧,批评,我不会再讨厌你,不会再执拗地跟你作对,相反,我会快乐地接受你,让你伴我成长。endprint
点 评
把作文立意确定为“我们需要的是批评与管教”,本无新意;这篇文章,新就新在写法别致新奇、不同凡俗。
作者以通篇拟人的笔法,把“批评”视为良师益友,行文活泼生动,并借助鲜明的对比手法,强调了当今教育缺少批评的主旨。文章发诸内心,其言由衷,其情恳切,读来催人反省。
我们需要一个支点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姜若虚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没有人有办法提供阿基米德所要的那个支点,但是,家长、教师如果能给孩子一个支点,孩子也许就能做出比撬起地球更伟大的事来。这个支点,就是鼓励。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应邀到一所中学作报告,报告结束后,校长请他指出全校最聪明的三个学生。教育学家皱眉,略一思忖,指了前排的三个学生。三年后,当这位教育学家再次来到这所中学时,校长高兴地说那三个学生果然是最聪明的,他们已经毕业了,成绩是全校最好的。教育学家笑着说:其实那天我是随便指的。教育学家接着开始作报告,报告的主题就是“鼓励”。
这就是鼓励的巨大力量——三个原本很普通的学生最终却能“撬起地球”,因为他们有了鼓励这个支点。
早在这位教育家之前,就有许多人意识到鼓励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比如泰戈尔。泰戈尔的《学校》一文展示了一整套他心目中的理想学校的构想,他称之为“帕拉姆什学校”。他写道,教师应该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去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的神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的奥秘,无论学生的想法看上去多么幼稚可笑或者荒诞不经,都不要嘲笑,相反,要鼓励他,要重视他的想法,激励他自由地思索,而不是用教条束缚他。在这里,泰戈尔提供的正是一个鼓励的支点。他想通过这个支点,使帕拉姆什学校的学生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受教条的束缚,成为一个自然人。
当然,鼓励孩子并不意味着绝对地不批评孩子。有一位著名的编剧说他小时候就开始写“剧本”,每次写完都会激动地冲到厨房给母亲看。母亲总会认真地阅读,然后总是说:“写得太好了!太感人了!我为你骄傲!”然后他就会激动地把“剧本”放在桌子上,等着父亲——一位编剧——回家。然而,父亲从头到尾读一遍后,总是一条条地指出缺点和不足。后来,这位编剧说:“如果没有父亲,我的写作就不会长进;然而没有母亲,我就不会有勇气一直不断地写下去。我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父亲,也离不开母亲。”可见,孩子不仅仅需要鼓励,也需要批评,需要很多东西。然而,在孩子所需要的很多东西中,鼓励是不可或缺的。批评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使用杠杆的方法”,但如果没有支点——鼓励,他便什么也撬不起来。
“赏识教育”的倡立者周弘说:“不一定每个老师、家长都要读我的书,但都应该有赏识孩子、鼓励孩子的意识。”
是的,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鼓励。
点 评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本文在援引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条分缕析,作出了非常明确的回答:首先要鼓励,但也不能缺少批评;“批评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使用杠杆的方法,但如果没有支点——鼓励,他什么也撬不起来”。文章这一结论似乎流于平庸,实则是建立在比较全面、客观的分析基础之上的,体现出作者高人一筹的认识水平与丰富的材料积淀。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白宫有位著名人士,成名后回忆道:“我们弟兄几个的成功,应当归功于我们的母亲。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妈妈买回一些苹果,我和弟弟们争着要那个最红最大的。这时候,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拿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谁都想得到它。很好!现在,我把门前的草坪按你们年龄的大小,分成几块,你们来一个剪草坪比赛,谁想得到最好的,谁就得争夺第一。你们努力吧!经过努力,我终于得到了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由于从小受妈妈的教育和熏陶,今天,我们兄弟们个个事业有成。至今,我仍忘不了妈妈给我们分发苹果时的那番话。”
要求:①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②立意力求深刻。
写作提示
写本题,立足点一般应放在“妈妈”身上。从整体上看,上述材料突出的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好多天了,慧能小和尚独坐寺内,郁闷不语。
师父看出其中玄机,自也不语,微笑着引领弟子走出寺门。
门外,是一片大好的春光。师父依旧不语,怀抱春光,打坐于万顷温暖的柔波之旁。
放眼望去,天地之间弥漫着清新,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慧能深深地吸了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安详地打坐于半山坡上,心中空无一物。他有些纳闷,不知师父的葫芦里到底闷着什么药。
到了下午,师父才起来,还是不说一句话,不打一个手势,领着慧能回到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了两扇木门,把慧能关在了寺门外。
慧能不明白师父的意旨,径自坐在门前,半天纳闷不语。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岗、树林,鸟语、水声也渐渐变得不明朗起来。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他的名字。进去后,师父问:“外面怎么样了呢?”慧能答:“全黑了。”“还有什么吗?”“什么也没了。”慧能又回答说。
“不,”师傅说,“外面还是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还在。”
慧能突然顿悟,明白了师父的苦心,所有这些天笼罩在心头的阴霾也一扫而空。
请根据你对上述故事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
人生往往如此,有的人活得很暗淡,并不是因为他的生活中没有春光,而是暗淡的心境,早已把所有朝向春光的窗户悄然关上。作文角度:心境、顿悟、苦心、好心情、有与无……
参考拟题:1.追逐阳光2.阳光满路3.阳光的魅力4.感受阳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