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性恋态度变迁的研究综述

2014-06-20唐日新黄丹丹

科教导刊 2014年13期
关键词:概念

唐日新+黄丹丹

摘 要 同性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本文先回顾了同性恋概念的变迁,分析早期研究者对同性恋的看法及其转变,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借鉴“酷儿理论”对同性恋的看法进行分析后,提出在异性恋霸权的主宰下,异性恋者应纠正态度,并对同性恋者保持足够的尊重。

关键词 同性恋态度 概念 酷儿理论(Queer Theory)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Summary of Changes in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TANG Rixin[1], HUANG Dandan[2]

([1] Graduate Schoo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2]School of Psychology,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 Gay has been the object of attention.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concept of homosexuality change, the researchers analyzed the early views on homosexuality and its transformation, a summary of research findings, drawing on "queer theory" views on homosexuality after the analysis presented in the heterosexual hegemony dominate , heterosexuals should correct attitude, and respect for homosexuals to maintain sufficient.

Key words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concept; Queer Theory

1 同性恋概念变迁

1.1 国外同性恋概念变迁

“同性恋”一词最早由德国Banert于1869年创造的,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概念。弗洛伊德早期认为同性恋是“反常行为”、“失调”、“性变态”,到了晚期他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每个人都具有的繁杂的弥散性的体验。”蔼理士明确的提出同性恋不是精神疾病。美国心理学会1975年做出决定,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之后世界卫生组织于80年代颁布《国际疾病分类——疾病、损伤和死亡原因:国际统计分类手册》第10版中,也已把同性恋删除。之后,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97年9月通过决议,提出同性恋不是精神疾病,反对任何把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看成精神病态及其性倾向需要治疗的说法。

1.2 国内同性恋概念变迁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对同性恋的定义研究主要停留在病理层面,甚至认为同性恋等于犯罪、鸡奸甚至是与艾滋病无异。以致在艾滋病刚出现的时候,有人推测“男同性恋癌”就是艾滋病。时隔27年后,我国中华精神科学会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明确表示,同性恋作为一种性爱活动不一定是异常的。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对同性恋的界定有了明显的非病理化趋向。罗牧原认为(2012)同性恋的定义变化始终是在与异性恋霸权的博弈中发生的,并没有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具体的同性恋概念。

2 “病理化”的同性恋倾向

2.1 “病理化”的同性恋研究倾向

对同性恋是病态的看法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不少人认为同性恋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畸形化的结果。在这种异性恋霸权的主宰和社会观念及社会压力迫使下,受访者可能并不承认属于这个群体,以致对自己涉足同性取向的行为感到恐惧、慌乱、迷惑,因此而承受着巨大的外界压力。

研究表明,同性恋取向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男同性恋较多的存在抑郁、精神病态、妄想、自卑、精神分裂和精神衰弱的症状。同性恋者心理相对封闭,内心常感惭愧,常有自卑心态并常伴情感压抑。张春雨(2012)研究提出男同性恋比男异性恋更容易出现负面的身体意向、身体不满意和进食障碍。对大学生同性恋者性爱观念研究发现,同性恋之间的恋爱难以长久保持下去。庚泳(2006)对长沙市男同性恋者研究发现,男同性恋者恋爱成功率相当低,性伴侣数目多,“一夜情”现象严重。在异性恋霸权主宰下,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对同性恋研究的结果也使得研究者们对于同性取向者需不需要治疗产生了争议,不同意治疗的学者不赞成做这方面的探索,即使认为需要治疗的研究者又可以分为两派,一类是把改变同性恋不合常规的性取向作为矫正目标,另一类是旨在帮助同性取向者适应其性取向。

3 非病理化的“同性恋”倾向

性倾向的成因,不仅不单一,而且因人而异。多数人的性倾向形成于早年。大量研究发现,性倾向最有可能是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性取向本是一种客观的正常的社会现象,它与异性恋无实质区别,它只是人类爱的一种行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主流文化的认可,多数异性恋并不会反省自己性倾向的成因;相反,由于社会歧视的压力,同性恋者更容易去追溯自身性倾向的成因,或者被他人问及此问题。

李银河(1992)认为,同性恋在一般人眼中是一种异常的性取向,异常只是有异于常人,并不是说它是病。认为它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应该由社会来加以规范的事物,并不属于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并通过实践调查发现,不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在感情本质、内容、形式还是真挚程度上看都非常类似,只是感情指向是同性。李玉玲(2002)对同性恋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真正的同性恋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同性恋也是异性恋性质,只不过这些个体的性器官不适用于他们性欲的罢了,有许多中国大陆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探讨同性取向的原因,这在港台亦或是国外的人文社科领域中是极其少见的。然而却从未见到异性恋对自身成因的反省,这反应了一些研究者的异性取向的思维,而且相关研究往往从“纠正式”观点出发,即认为成为同性恋必定有着必然的心理历程,这一历程会对人的所有的的非性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endprint

同时,有研究揭示,同性恋与异性恋在许多方面是没有差异的。如:1957年,Hooke采用投射测验,比较了男同性恋和男异性恋在认知能力、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上的差异,并没有发现两者的差异。我国学者鲁龙光(1992)对1000例同性恋临床分析表明,同性恋者的社会适应好,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多数无病态人格倾向。而WongCY的研究也表明,在强迫症状、躯体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社会适应障碍、忧郁、惊恐、敌对、偏执等方面的得分上,女同性恋与女异性恋相比无显著差异,同性恋与普通人群生活质量的感受上基本相同。秦韬(2009)对重庆市男同性恋者生活状况调查发现,两者间主观幸福感大致相当。从这些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性恋者在许多方面与异性恋者并没有差别。

4 酷儿理论对同性恋的看法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酷儿理论(Queer Theory)对传统的异性恋霸权模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和挑战。巴特勒的表演理论中提出,人的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的行为都不是出自某种固定身份,正如演员一样,是一种不断变更的表演。酷儿理论抨击将性取向仅仅区分为同性恋和异性恋,揭示和批判了这种两分法。在传统的性别理念中,异性取向机制最强有力的支撑在于社会性别、生理性别和性欲这三者的联系,然而事实上,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往往不能决定他的社会性别特征和异性恋取向。尽管有许多违反这三者关系的实践,这三者的关系一直没有受到质疑。目前,有些酷儿已经含蓄的自称为弯曲的直线(straight with a twist),这种说法充分的表明了各种分类模式间正在变得含糊起来的新趋势。

5 研究展望

研究者的个人倾向会对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同性恋性取向持反对态度的研究者会把同性恋者的系列心理问题归结了同性恋性取向,并致力于矫正和治疗同性恋的性取向。而对同性恋者持只是性取向的不同,是个体生活方式的不同的研究者,则认为是在异性恋霸权的主宰下,同性恋面临的巨大社会和家庭压力所导致的系列心理问题,因此,我认为,社会应该给予同性恋者足够的尊重,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歧视他们。问题不在于同性恋的性取向,而在于社会结构本身。

综上所述,研究者应该对自己的个人特征和思维倾向有足够的意识,把更多的焦点放在关注同性恋群体的现实处境。正如李银河女士所说:用自己的眼睛去关注这个群体并不断改变自我态度,并对他们的生活持有绝对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李玉玲.同性恋合理性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2] 许毅.男性同性恋相关问题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8.

[3] 罗牧原,林胜.“同性恋”概念再考察[J].中国性科学,2012.21.

[4] 鲁龙光,潘爱胜等.同性恋10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

[5] 秦韬.重庆市男同性恋者生活状况及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 庚泳.同性恋人群生存状况研究——以长沙市男同性恋人群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06.

[7] 张春雨,韦嘉.男同性恋的身体意向:特点与理论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

[8] 牛淼,孟维杰.近十年中国对同性恋态度研究概况与趋势[J].阴山学刊,2012.25.

[9] 李银河.酷儿理论面面观[J].国外社会科学,2002:23-27.endprint

猜你喜欢

概念
都市更新之概念
都市更新之概念
选择合适教学方式,提高概念教学质量
厘清概念,化繁为简
深刻理解概念妙解竞赛试题
在变化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数学概念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