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及启示

2014-06-20潘超超葛琳琳陈晨陈焘

科教导刊 2014年14期
关键词:网络成瘾大学生

潘超超+葛琳琳+陈晨+陈焘

摘 要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成瘾 预测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The Predict Role of Students' Emotion Regulation Self-efficacy

to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nspiration

PAN Chaochao, GE Linlin, CHEN Chen, CHEN Da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QiuZhen Schoo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 Zhejiang 31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used questionnaires to explore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 regulation predict self-efficacy of Internet addiction, found that self-efficacy for emotional regulation has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n Internet addic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predict role

大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9~23岁之间,其生理发展已经完成,心理发展也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处事经验与自我调控能力。同时,大学阶段是学生处于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也是为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基础的时期,因而大学阶段学生的发展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有关网络成瘾的机制仍然困扰着学术界。迄今有关大学生网络成瘾,涉及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外部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涉及内部心理原因相对较少。有研究表明,①情绪的调节能力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起着重要作用,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及启示,以期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支持。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年级、专业的人数比例随机选取湖州师范学院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53份,占回收问卷的95%。其中,男生186人(33.5%),女生367人(66.5%);大一171人(30.9%),大二166人(30.0%),大三177人(32.0%),大四39人(7.1%);文科171人(30.9%),理科297人(53.5%),艺术86人(15.6%)。进行问卷调查时,要求被试如实、认真回答试题,为保证问卷质量,当场收回。

1.2 研究工具

(1)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问卷。采用潘超超等①编制的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问卷,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0.82。问卷由12个项目组成,分成3个因子,分别为表达积极情绪、管理消极情绪、管理愤怒-激惹。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1=很不好,2=比较不好,3=有点好有点不好,4=比较好,5=很好)。分数越高,管理情绪自我效能感越强。

(2)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采用雷雳、杨洋编制②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该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其包括38个项目,分为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六个维度。突显性指互联网使用占据了用户的思维与行为活动的中心;心境改变指使用互联网来改变消极的心境;社交抚慰指认为在网上交流要更舒适、安全,依赖互联网作为其社交的途径;耐受性指互联网用户为了获得满足感而不断地增加上网时间与投入程度;戒断症状指希望减少上网时间,但无法做到,并且对互联网有近似于强迫性的迷恋,停止互联网使用会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与负性情绪;消极后果指互联网使用对正常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关注由于上网所造成人际、健康和学业问题。每个项目请被试分别就一年内网络使用的实际情况在5点量表上作答,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记1~5分。得分越高,成瘾倾向越强。将网络成瘾的项目平均得分小于3者界定为网络成瘾正常群体,大于等于3分小于3.15分的界定为网络成瘾边缘群体,大于等于3.15分的界定为网络成瘾群体。

2 结果

2.1 大学生网络成瘾总体情况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总体水平的评分为2.21±.62,其中突显性为2.39±.80,耐受性为2.16±.76,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为2.07±.73,心境改变为2.69±.86,社交抚慰为2.23±.79,消极后果为2.06±.70。网络成瘾总体水平(平均值为2.21)处于轻度和中度之间,更靠近轻度;其中网络成瘾总体均分>2.5分者占26.9%,>3.5分者占2.7%,表明有29.6%的大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网络成瘾现象。

大学生对网络成瘾各维度评分的大小排序为:心境改变(2.69±.86),突显性(2.39±.80),社交抚慰(2.23±.79),耐受性(2.16±.76),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2.07±.73),消极后果(2.06±.70),两两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心境改变、突显性、社交抚慰、耐受性及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之间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情况分析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的评分为3.67±.58,其中表达积极情绪为4.17±.68,管理失望和伤心为3.49±.77,管理愤怒激惹为3.32±.78。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平均值为3.67)处于高水平,其中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均分>2.5分者占35.9%,>3.5分者占61.2%,表明有61.2%的大学生有较高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endprint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各维度评分的大小排序为:表达积极情绪(4.17±.68),管理失望和伤心(3.51±.83),管理愤怒和激惹(3.32±.78),两两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各维度之间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析

不同网络成瘾状态的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得分见表1,管理失望和伤心、效能感的总分存在显著的网络成瘾状态差异,且网络成瘾正常群体的得分显著高于网络成瘾群体(含边缘群体)。

2.4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对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是管理失望和伤心和表达积极情绪,且都为反向预测,说明管理失望和伤心能力越强,表达积极情绪越多,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越弱;对于耐受性、心境改变、社交抚慰及消极后果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均为管理失望和伤心,且都为反向预测,说明管理失望伤心能力越强,耐受性越低,心境改变越慢,社交抚慰越低,消极后果越轻。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总体水平为轻度,其中有29.6%的大学生存在中等以上程度的网络成瘾情况,2.7%的大学生存在重度以上成瘾现象,此外大学生网络成瘾在心境改变上得分最高,在消极后果上得分最低。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表达积极情绪上得分最高,在管理愤怒和激惹上得分最低,有61.2%的大学生有较高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管理失望和伤心、效能感的总分存在显著的网络成瘾状态差异,且网络成瘾正常群体的得分显著高于网络成瘾群体(含边缘群体)。网络成瘾正常群体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后,能及时地、有效地采取合理的方式应对出现的焦虑、失望的情绪。例如,向朋友、家长、同学等倾诉,通过具有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唱歌逛街等。反之,网络成瘾及成瘾边缘群体在遇到类似的情绪,更倾向使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如,自我责备、反思自我、灾难化、责备他人。③这类群体并非要真正面对问题可能是在选择逃避,此时网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逃避空间。此外,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群体及边缘群体呈现出高焦虑水平。张兰君的研究表明,④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成瘾倾向者呈现出高焦虑水平,网络成瘾者自陈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等,并且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对现实生活更加失望、伤心,对自身又缺乏应对负性情绪的自信,因而陷入负性情绪—网络成瘾—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中。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对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是管理失望和伤心和表达积极情绪,对于耐受性、心境改变、社交抚慰及消极后果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均为管理失望和伤心。这与肖玲玲⑤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其研究表明,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对高网络成瘾倾向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还能通过网络控制自我效能感间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管理失望和伤心是重要的预测因子。进入大学后,依然要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同学竞争之间的压力。此外,还有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以及恋爱和未来的婚姻压力(可能是高年级的大学生更容易感受到的),这些压力都与大学生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大学生在面对这些现实的压力及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时,很可能出现一些负性的情绪,如失望、沮丧等,但出现愤怒激惹等的激动情绪会相对较少,由于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育都比较成熟了,也有了一定的处事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 启示

虽然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总体处于轻度水平,但仍有29.6%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成瘾现象,这也需要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交流、问题研讨、心理沙龙等方式,让学生主动交流,以期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同时,学校应定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验,以便及时排查出存在心理问题和高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重视建立和及时更新大学生的心理档案。此外,现在的大学一般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对成瘾学生给予帮助。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心理咨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引导建立合适的方法。然而,对于许多虽有求助愿望但不愿意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求助意愿的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学校可以建立网络求助群、求助热线等充分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来有效帮助网络成瘾者。家庭与社会也应给予成瘾者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更好地帮助他们。

从成瘾者自身而言,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更倾向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面对无法应对的困难更倾向选择逃避,而网络恰巧为其提供了逃避空间。⑥虽然暂时地躲避了问题,暂时地忘记了当前的困难,一旦离开网络,成瘾者便要承受现实带来的失望,以及自己无力解决的伤心与无奈。且在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中情绪不稳定和情绪稳定性居中的成瘾者居多,其中成瘾者往往呈现出较高的抑郁和焦虑水平,⑦可表现为孤独、自闭、紧张性兴奋、懒散,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等。⑧对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而言,寻求帮助的意志与希望摆脱成瘾状态的决心是很重要的。因此,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一旦发现自己存在网络成瘾症状,应果断控制和减少自身上网时间和上网行为,并且要主动接受来自学校、社会等的帮助于支持,正确认识网络成瘾带来的弊端,建立成熟的应对方式和合理宣泄负性情绪的方法,⑨多表达自身的积极情绪,提高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2013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3R425006)

注释

① 潘超超,王玲凤,陈焘,陈晨,葛琳琳.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其网络成瘾.现代预防医学,2013.

② 雷雳,杨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心理学报,2007.

③ N. Garnefski, V. Kraaij, P. Spinhoven. Negative life events,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problem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

④ 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健康心理杂志,2003.

⑤ 肖玲玲.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杭州师范大学,2012.

⑥ 孙经,李晏,潘登,张建瑞,胡巧云,李昊.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及情绪障碍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09.

⑦ 周涛.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3.

⑧ 杨利杰,范丹,张艳民.大学生网络成瘾后情感障碍与心理治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

⑨ 周珲,赵璇,董光恒,彭润雨.情绪状态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endprint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各维度评分的大小排序为:表达积极情绪(4.17±.68),管理失望和伤心(3.51±.83),管理愤怒和激惹(3.32±.78),两两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各维度之间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析

不同网络成瘾状态的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得分见表1,管理失望和伤心、效能感的总分存在显著的网络成瘾状态差异,且网络成瘾正常群体的得分显著高于网络成瘾群体(含边缘群体)。

2.4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对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是管理失望和伤心和表达积极情绪,且都为反向预测,说明管理失望和伤心能力越强,表达积极情绪越多,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越弱;对于耐受性、心境改变、社交抚慰及消极后果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均为管理失望和伤心,且都为反向预测,说明管理失望伤心能力越强,耐受性越低,心境改变越慢,社交抚慰越低,消极后果越轻。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总体水平为轻度,其中有29.6%的大学生存在中等以上程度的网络成瘾情况,2.7%的大学生存在重度以上成瘾现象,此外大学生网络成瘾在心境改变上得分最高,在消极后果上得分最低。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表达积极情绪上得分最高,在管理愤怒和激惹上得分最低,有61.2%的大学生有较高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管理失望和伤心、效能感的总分存在显著的网络成瘾状态差异,且网络成瘾正常群体的得分显著高于网络成瘾群体(含边缘群体)。网络成瘾正常群体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后,能及时地、有效地采取合理的方式应对出现的焦虑、失望的情绪。例如,向朋友、家长、同学等倾诉,通过具有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唱歌逛街等。反之,网络成瘾及成瘾边缘群体在遇到类似的情绪,更倾向使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如,自我责备、反思自我、灾难化、责备他人。③这类群体并非要真正面对问题可能是在选择逃避,此时网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逃避空间。此外,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群体及边缘群体呈现出高焦虑水平。张兰君的研究表明,④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成瘾倾向者呈现出高焦虑水平,网络成瘾者自陈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等,并且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对现实生活更加失望、伤心,对自身又缺乏应对负性情绪的自信,因而陷入负性情绪—网络成瘾—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中。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对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是管理失望和伤心和表达积极情绪,对于耐受性、心境改变、社交抚慰及消极后果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均为管理失望和伤心。这与肖玲玲⑤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其研究表明,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对高网络成瘾倾向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还能通过网络控制自我效能感间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管理失望和伤心是重要的预测因子。进入大学后,依然要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同学竞争之间的压力。此外,还有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以及恋爱和未来的婚姻压力(可能是高年级的大学生更容易感受到的),这些压力都与大学生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大学生在面对这些现实的压力及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时,很可能出现一些负性的情绪,如失望、沮丧等,但出现愤怒激惹等的激动情绪会相对较少,由于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育都比较成熟了,也有了一定的处事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 启示

虽然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总体处于轻度水平,但仍有29.6%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成瘾现象,这也需要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交流、问题研讨、心理沙龙等方式,让学生主动交流,以期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同时,学校应定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验,以便及时排查出存在心理问题和高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重视建立和及时更新大学生的心理档案。此外,现在的大学一般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对成瘾学生给予帮助。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心理咨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引导建立合适的方法。然而,对于许多虽有求助愿望但不愿意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求助意愿的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学校可以建立网络求助群、求助热线等充分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来有效帮助网络成瘾者。家庭与社会也应给予成瘾者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更好地帮助他们。

从成瘾者自身而言,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更倾向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面对无法应对的困难更倾向选择逃避,而网络恰巧为其提供了逃避空间。⑥虽然暂时地躲避了问题,暂时地忘记了当前的困难,一旦离开网络,成瘾者便要承受现实带来的失望,以及自己无力解决的伤心与无奈。且在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中情绪不稳定和情绪稳定性居中的成瘾者居多,其中成瘾者往往呈现出较高的抑郁和焦虑水平,⑦可表现为孤独、自闭、紧张性兴奋、懒散,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等。⑧对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而言,寻求帮助的意志与希望摆脱成瘾状态的决心是很重要的。因此,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一旦发现自己存在网络成瘾症状,应果断控制和减少自身上网时间和上网行为,并且要主动接受来自学校、社会等的帮助于支持,正确认识网络成瘾带来的弊端,建立成熟的应对方式和合理宣泄负性情绪的方法,⑨多表达自身的积极情绪,提高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2013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3R425006)

注释

① 潘超超,王玲凤,陈焘,陈晨,葛琳琳.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其网络成瘾.现代预防医学,2013.

② 雷雳,杨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心理学报,2007.

③ N. Garnefski, V. Kraaij, P. Spinhoven. Negative life events,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problem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

④ 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健康心理杂志,2003.

⑤ 肖玲玲.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杭州师范大学,2012.

⑥ 孙经,李晏,潘登,张建瑞,胡巧云,李昊.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及情绪障碍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09.

⑦ 周涛.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3.

⑧ 杨利杰,范丹,张艳民.大学生网络成瘾后情感障碍与心理治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

⑨ 周珲,赵璇,董光恒,彭润雨.情绪状态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endprint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各维度评分的大小排序为:表达积极情绪(4.17±.68),管理失望和伤心(3.51±.83),管理愤怒和激惹(3.32±.78),两两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各维度之间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析

不同网络成瘾状态的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得分见表1,管理失望和伤心、效能感的总分存在显著的网络成瘾状态差异,且网络成瘾正常群体的得分显著高于网络成瘾群体(含边缘群体)。

2.4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对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是管理失望和伤心和表达积极情绪,且都为反向预测,说明管理失望和伤心能力越强,表达积极情绪越多,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越弱;对于耐受性、心境改变、社交抚慰及消极后果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均为管理失望和伤心,且都为反向预测,说明管理失望伤心能力越强,耐受性越低,心境改变越慢,社交抚慰越低,消极后果越轻。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总体水平为轻度,其中有29.6%的大学生存在中等以上程度的网络成瘾情况,2.7%的大学生存在重度以上成瘾现象,此外大学生网络成瘾在心境改变上得分最高,在消极后果上得分最低。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表达积极情绪上得分最高,在管理愤怒和激惹上得分最低,有61.2%的大学生有较高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管理失望和伤心、效能感的总分存在显著的网络成瘾状态差异,且网络成瘾正常群体的得分显著高于网络成瘾群体(含边缘群体)。网络成瘾正常群体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后,能及时地、有效地采取合理的方式应对出现的焦虑、失望的情绪。例如,向朋友、家长、同学等倾诉,通过具有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唱歌逛街等。反之,网络成瘾及成瘾边缘群体在遇到类似的情绪,更倾向使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如,自我责备、反思自我、灾难化、责备他人。③这类群体并非要真正面对问题可能是在选择逃避,此时网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逃避空间。此外,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群体及边缘群体呈现出高焦虑水平。张兰君的研究表明,④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成瘾倾向者呈现出高焦虑水平,网络成瘾者自陈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等,并且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对现实生活更加失望、伤心,对自身又缺乏应对负性情绪的自信,因而陷入负性情绪—网络成瘾—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中。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对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是管理失望和伤心和表达积极情绪,对于耐受性、心境改变、社交抚慰及消极后果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均为管理失望和伤心。这与肖玲玲⑤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其研究表明,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对高网络成瘾倾向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还能通过网络控制自我效能感间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管理失望和伤心是重要的预测因子。进入大学后,依然要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同学竞争之间的压力。此外,还有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以及恋爱和未来的婚姻压力(可能是高年级的大学生更容易感受到的),这些压力都与大学生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大学生在面对这些现实的压力及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时,很可能出现一些负性的情绪,如失望、沮丧等,但出现愤怒激惹等的激动情绪会相对较少,由于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育都比较成熟了,也有了一定的处事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 启示

虽然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总体处于轻度水平,但仍有29.6%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成瘾现象,这也需要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交流、问题研讨、心理沙龙等方式,让学生主动交流,以期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同时,学校应定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验,以便及时排查出存在心理问题和高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重视建立和及时更新大学生的心理档案。此外,现在的大学一般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对成瘾学生给予帮助。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心理咨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引导建立合适的方法。然而,对于许多虽有求助愿望但不愿意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求助意愿的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学校可以建立网络求助群、求助热线等充分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来有效帮助网络成瘾者。家庭与社会也应给予成瘾者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更好地帮助他们。

从成瘾者自身而言,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更倾向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面对无法应对的困难更倾向选择逃避,而网络恰巧为其提供了逃避空间。⑥虽然暂时地躲避了问题,暂时地忘记了当前的困难,一旦离开网络,成瘾者便要承受现实带来的失望,以及自己无力解决的伤心与无奈。且在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中情绪不稳定和情绪稳定性居中的成瘾者居多,其中成瘾者往往呈现出较高的抑郁和焦虑水平,⑦可表现为孤独、自闭、紧张性兴奋、懒散,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等。⑧对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而言,寻求帮助的意志与希望摆脱成瘾状态的决心是很重要的。因此,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一旦发现自己存在网络成瘾症状,应果断控制和减少自身上网时间和上网行为,并且要主动接受来自学校、社会等的帮助于支持,正确认识网络成瘾带来的弊端,建立成熟的应对方式和合理宣泄负性情绪的方法,⑨多表达自身的积极情绪,提高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2013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3R425006)

注释

① 潘超超,王玲凤,陈焘,陈晨,葛琳琳.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其网络成瘾.现代预防医学,2013.

② 雷雳,杨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心理学报,2007.

③ N. Garnefski, V. Kraaij, P. Spinhoven. Negative life events,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problem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

④ 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健康心理杂志,2003.

⑤ 肖玲玲.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杭州师范大学,2012.

⑥ 孙经,李晏,潘登,张建瑞,胡巧云,李昊.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及情绪障碍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09.

⑦ 周涛.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3.

⑧ 杨利杰,范丹,张艳民.大学生网络成瘾后情感障碍与心理治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

⑨ 周珲,赵璇,董光恒,彭润雨.情绪状态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成瘾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盘点与梳理: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异质性的关系研究
浅谈中职学生痴迷电子产品的现象与对策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