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虚构文学一席谈

2014-06-20凌寒

昆嵛 2014年3期
关键词:虚构散文现实

对“非虚构文学”早已闻之,近几年颇为流行。

“非虚构”是一个外来的写作概念。它的英文原词non-fiction,直译就是“非小说”。西方词典的释义包括:非小说类散文文学;纪实性的散文文学(有别于小说、故事等非真人真事者);基于事实而非虚构;根据事实、真实事件和真实的人创作的散文,诸如传记或历史;按照事情真实发生的样子进行叙述或提供关于某事的事实信息……因此,可以说,“非虚构”是一个相当宽泛的关于创作方式、创作手法的概念,是一个文类而不是一个文体的概念。它把小说及韵文(诗歌)之外的文学作品以及历史、社科著作等基本囊括进来;这些作品的基本属性是非虚构和真实性,是基于事实基础之上的纪实创作。

“非虚构文学”较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以“非虚构小说”和“新新闻报道”为代表的非虚构创作盛行一时,诺曼·梅勒、汤姆·沃尔夫、杜鲁门·卡波特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一概念在中国大陆一直没有得到较为广泛的响应,从2010年第2期起,《人民文学》杂志开办“非虚构”专栏,正式亮出“非虚构”的旗帜,大致每期发表1至2篇非虚构作品,主要作品有梁鸿《中国在梁庄》、郑小琼《女工记》、乔叶的《造楼记》《拆楼记》、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等。“非虚构文学”开始进入主流文学媒体的视野。

到底什么是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的首倡者和推动者、评论家李敬泽认为,“非虚构写作”在现有的文类秩序里就是一个异类。“我更多是把非虚构理解为一种写作观念和伦理,一种写作方式,一件可以尝试的事情。至于把它放在文学多宝格的哪一格,做起来再说。”

目前很多评论家持有这种观点:非虚构不是一个文体,它应该是一种方法,或者是一种精神,或者是一种姿态,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文体,它是一个与世界重新建立联系的方法。也许,我们没有必要过多纠缠于什么是非虚构,或者它跟虚构的关系。存在先于本质,首先它要存在,它的本质应该是在它不断发展过程之中我们逐渐赋予它的。比如有梁鸿、乔叶和李娟这些人的作品之后,我们就对非虚构有一个大体的印象,它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在它的发展过程之中可能还会有不断的一些丰富和发展。

从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或创作手法上划分,文学可以分为虚构和非虚构文学两大类。20世纪80年代,以先锋文学为代表,文学追求虚构的、审美的、超政治的、超现实的文学原则,一句话,虚构叙事才是真正的文学。虚构叙事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一篇好的小说,尤其是好的虚构小说,给你一种非常飞扬的无限的人生,以及那样一个非常美的世界。这是一个空间文学同时也是叙事本身、故事本身带来的一种独有的快感,读余华的小说也真的能感觉到文学的这种美。

但有时,我们读过很多小说不满意,不是小说本身不优秀,不满意是因为作为一个中国的当代生活者,觉得虚构文学没有能够体现我们所处的复杂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和现实状态。从虚构文学里面很难找到现实的影子或者很难提供一个现实的共鸣。越来越复杂的现实之中,我们想在作家那里看到他的看法、立场以及基于其上的新的美学,看不到这些就难免失望,这可能是所谓的非虚构文学产生的一个土壤。

散文是一种注重抒写真实感受的文学体裁,作者通过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有感而发,表达出自己的日常感受和生活境遇。现代作家吴伯箫说过: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散文具有非虚构性,较其它文体,它能更真实更直接地体现作者的精神体验和品格情操。

散文能否虚构,历来众说纷纭。其实,很难百分之百地把虚构与非虚构区别开来,因为散文创作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复制、粘贴,它是一种精神创造,作家在将生活事实行于纸上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必要的生发、剪裁和取舍的。对散文进行必要的虚构给作家留出了创造的空间,也让读者更真切地体会到作家所要塑造的真实。散文中的虚构与真实并不是在一个层面的概念,虚构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写作方法,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真实是一种状态,对于艺术中的真实而言,它是文学作品最终呈现给读者的一种状态。如冰心的《小橘灯》,作者就曾经承认其中有自己虚构的人物和情节。烟台一位女作者有篇关于母爱的散文曾获过全国奖项,她曾亲口告诉我其中部分内容是虚构的,但那篇散文读来十分真实感人。利用虚构的手法,作者所表达的内容符合生活真实,有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阅读起来感受到的也是真实无矫作的,虚构的情节并不影响作品真实性的效果,便不失为一篇佳作。

如上所说,我们也许没必要过多纠缠“非虚构”跟“虚构”的关系,重要的是我们要拥有“非虚构”的写作理念。非虚构并非是一种文体概念,而是指涉了一种方法、精神或者姿态,强调作家跟周遭世界的关系,或者希望通过这个视角重新调整一下作者跟现实世界的关系。“非虚构”更加地强调真实性、独立性、亲历感和现场感,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属于什么类的并不重要,非虚构的视野可能会使得他把眼光往下落一点,会真的去思考中国的生活,无论是虚构文本还是非虚构文本,实际上都要从你心里头生长出来,而不是一个悬空的心。

人民文学主编施占军说:“目前有些中国作家,在创作方面缺乏现实感……非虚构栏目的意向之一也是为了提示写作者‘现实感的不可或缺。希望作家多关注现实,多写一些与现实相关的作品。展现作家深入到现实中观察、体验、记述的行动能力,从中发现世道人心。”

2011年11月1日,人民文学发布的“人民大地行动者”写作计划启事中特别注重作者的“行动”和“在场”,鼓励对特定现象、事件的深入考察和体验。其实也就是呼吁作家摆脱书斋冥想,走向民间生活和社会现场,力图通过客观叙述展现真实世界中的人与事。

《昆嵛》所倡导的“源自生活、关注现实、言之有物、写真性情、体现社会正能量”的文学主张,也正与此吻合。“非虚构散文”研讨也可以说是对写作者“行动”的呼吁,让写作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接地气。近日,看到2014年《山东文学》第2期的热点话题也是关于“非虚构写作”,不由赞叹《昆嵛》对于当前文学热点的敏感与行动的快捷。我虽多年前就开始了散文写作,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却因各种阻碍无奈中断了六年。去年,终于排除种种困难,回归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青春远去,红尘滚滚,如何选材,如何表述?重新提笔,有些茫然。感谢《昆嵛》的倡导和督促,有机会较系统地了解非虚构散文,相信会有所启发与收获。

凌寒,女,生于1972年,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副教授,文学学士,社会学硕士。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散文协会会员、2014《昆嵛》签约作家。从大学至今发表散文、诗歌、小小说近百篇。2012年获得第四届万松浦文学新人散文奖项。2014年散文《烟台的雪》获“秦龙生态原浆杯”女作者散文征文大赛二等奖。endprint

猜你喜欢

虚构散文现实
虚构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虚构的钥匙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虚构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