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生活在低处的人
2014-06-20于洪妮
于洪妮,女,1979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政法系。牟平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牟平区大窑中学政治教师。
清晨上班,一路行来,总会有形形色色上班的人群以及形形色色载着人群上班的交通工具打眼前经过。衣着光鲜驾着私家车呼啸而过的人,穿着厚厚羽绒服骑着电动车灵巧穿梭的人,戴着安全帽面色黝黑坐着拖拉机突突而过的人……那些时尚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美女、华服和名车,花枝招展总会吸引很多关注的目光,“亮瞎”你的双眼。看到那些土得掉渣甚至夹杂着泥土蔬菜灰尘等气息的老人、农民、民工、环卫……你是不是会下意识地闪躲,移开你的眼睛,因为他们不在你“审美”的范围之内?偶尔,我也会闪躲,不,不是因为厌恶,是因为他们刺痛了我的眼睛,直至心灵。更多的时候,我观察他们,思考他们——那些生活在低处的人。对,就是你认为比他们过得好中的“他们”那一类人,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下”那一类人。他们活得如此艰辛,如此土气,和小资和精致和土豪生活一点都沾不上边。
看到沁水河畔的“金帝御景”了吧?那些戴着安全帽站在轰隆隆的机器旁,那些呼吸着飞扬的灰尘的民工,他们日复一日活跃在建筑工地上,吃着简单的饭菜,享受着简单的娱乐生活。
看到早市上那些卖菜的农民了吧?他们在非农忙时松土、施肥,在农忙时热火朝天地收获,还要见缝插针、心急火燎地或去赶集、叫卖,或去和商贩交易,他们的脸庞因风吹日晒而黝黑干燥,他们的双手粗糙皲裂,甚至有些老人也在这行列中,他们穿着粗布衣裳,小心地存放着你交给他的菜钱,给他们一百元,他们都找不开。这些人的朴实和商贩的精明截然不同,以至于你能一眼认出他们是“小园”菜的主人。
看到小区里那些收废品的外乡人了吗?他们背井离乡,租着当地人的平房,踏着三轮车,沿街吆喝——“收破烂”,一声一声仿佛异乡人别样的诉说……
看到“恒邦”“帕特仑电子”班车上的男工和女工了吗?他们领着普通的薪水,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没有太多旅游休闲的时间和金钱。
这些普通的人们,朴实而谦卑地活着,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为养活一家老小在认真努力地生活,不敢生病,不敢休假,不敢去想象更高层次的生活……
不,不止他们,很多自以为日子还过得去的人们,包括白领啦,公务员啦,也许都是别人(比如土豪、权贵之类的)眼中的“生活在低处的人们”,所谓“高处”与“低处”是流动的、相对的。
对于那些生活在低处的人,如果你不能帮助他们,那么至少也别蔑视他们、伤害他们,请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善意。因为他们辛勤地付出,遵纪守法地生活。社会这部大机器能正常运转,相当大程度地依赖着他们。比起贪官污吏比起穷凶恶极的罪犯,比起吸毒、赌博,他们身上几乎都是正能量。他们,不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吗?比起同情,他们更需要的是尊重和认可。他们,其实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的父辈也许现在正是或者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或种田,或打工,节衣缩食供我们上学,帮我们买房,拉扯孩子,他们无怨无悔,奔波忙碌,一看到他们,仿佛看到父母辛劳的时光,我怎能不心酸?无视他们,就是无视生活的根。没有了根的苦,哪有果的甘甜?
当年,面对滚滚的人流和车流,司马迁说了这样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今时今日,面对那些生活在低处的人,面对他们不为人知的心酸和疲惫,我想他们中的大部分对利益的追逐是建立在责任而不是贪婪的基础上:在温饱的基础上求小康,以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佛说:众生皆苦,有求皆苦。细细思量,大千世界,三界六道,万事万物莫不如此。低处也罢,高处也罢;利益也罢,责任也罢,每个人终归要沿着各自的生活轨道走下去。身在高处,向下望,不必得意,心怀善意只会彰显你人格的魅力,闪耀人性的光辉。身在低处,向上看,不必失意,心怀坦荡怀揣梦想也一样拥有兰心傲骨、淡定从容的人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