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暖自然花开

2014-06-20周其伦

昆嵛 2014年3期
关键词:专号刘涛文学

当我接到由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昆嵛》时,重庆已然是春阳高照、微风习习的日子。那是一个下午,我因为上夜班一般都傍晚才去办公室,那天兴许是有一种暗示,我下午就匆忙地往报社赶去。那天的天气特好,春光明媚,气象万千,被厚厚的冬衣包裹了一个漫长冬天的山城男女都卸下了往日的伪装,坦然地暴露出自己或俏丽或强壮的身姿,我坐在公交车上浮想联翩,当然更是收获了一路的春色。

到了办公室,赫然发现桌上有两本新到的文学刊物,面孔很陌生,打开一看,是《昆嵛》。我还真不认识这个“嵛”字,以为是“昆仑”的繁体字,问问几位做校对的小青年,他们也不确定,都说估计是《昆仑》的繁体字吧,粗粗一翻竟然感觉到非常欣慰,由一个区作协主办的文学刊物竟然让我很感动,感动到我特想第一时间提起笔来为他们写一篇很能够代表我心情的点评,尤其是对其中的一本“小说专号”。说句实在的,我最近几年陆续收到和阅读到的文学刊物还真不少,天南地北各种层次的都有,但像《昆嵛》这样,让我觉得亲切、觉得有很多话可说的刊物还真不算多。该刊物2014年第2期组织了一期“全国小说名家与地方小说作者联合专号”,这可以说是我特别感佩的地方,而且我看到了尤凤伟、刘涛、邓刚、王秀梅等许多名家的小说作品和许晨、焦红军等人评介文章,让我百感交集。因为这几位名家的小说作品我近年来可以说是在其它文学刊物上经常看到,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会同时地集纳在《昆嵛》这本区一级的文学刊物上整体呈现,就我的阅读视野和文学去向来看,不要说是这样一家尚处于成长期的小刊,即便是一些很成熟的核心文学刊物都很难做到,单是这一点就特别牵扯我的眼球,我觉得我没有理由不静下心来去细细地品阅。

春天真是个好时令,春暖自然花开,百花争艳的效果就会为神奇的自然界增添无比的亮色,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常识。而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静心徜徉在《昆嵛》“小说专号”里的时候,我就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这种自然和人文和谐创造浑然天成的意境是那样的弥足珍贵。我静心思忖: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小说,我们每天所醉心于此不能自拔的情感流变,是不是也会伴随着这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而悄然滋生,悄然发展,悄然波澜壮阔起来呢?我晚上安坐在案头来草拟这篇点评的时候,就很愉悦地想到了“春暖自然花开”这样一个特别不像评论文章的标题。

本期专号分为七个栏目,汇聚了17位作者的小说作品,加上许晨先生的刊首语和焦红军先生的编后记真可以说是洋洋大观,作品质量之高,编排之精到都很值得我们许许多多地方文学刊物去效仿。考虑到本文的篇幅和我对作者以及作品的领会程度,我不想面面俱到地把每篇作品都点评到,只能是走马观花般的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来说说我的看法,不妥和不尽然之处,还得敬请《昆嵛》的作者和读者多多谅解。

尤凤伟这位名家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既特别熟悉也特别陌生的作者。说熟悉是我几乎阅读过他近年来发表的全部作品,从《相忘江湖》、《小灯》、《空白》,到《中山装》再到今年初在《北京文学》上读到的很养心的《鸭舌帽》,都让我很敬佩。我曾经在微博上大张旗鼓地推介他的作品,但他似乎没有上微博,不知道他会不会看见。我不敢说他的小说篇篇都是精品,但就我的阅读气场而言,我觉得至少篇篇都很耐读,很有艺术韵味,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对国内几家选刊的编辑说,尤凤伟的作品,几乎每篇都可备选,读者恐怕不会有怨言,当然这是谈笑。但作者特别擅长的叙事能力和极富张力的语言文字真的是值得我们很多作者去学习,所以当我在《昆嵛》上读到他的短篇小说《汉河》时,一度显得特别吃惊,我感慨于刊物编者的超大组织才能和活动能力,更感佩于这位名作家能够俯身而为的创作实践。

《汉河》描写的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以来我们国家的一些情状,刻画的丁老师的身世也很让人浮想联翩,尤其让我唏嘘感叹的是当年意外逃脱镇压的丁老师,多年后回到那个偏僻乡村的举动,特别温暖有情有义。我有时候就在想,真个是造化弄人啊,当年企图和他一起逃亡的原国民党司务长仅仅因为身体太胖而没有躲过被镇压的厄运。这篇作品似乎并没有在乎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故事,也没有刻意去谴责谁或者歌颂谁,但当你读完作品以后,就会感觉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沉重,而且你会为这种沉重思索良久。

居住在青岛的作家刘涛也是我近年来比较关注的作家之一,我曾经还跟踪点评过他的以“老高”这一人物形象发表的系列小说,《老高的洞》和《老高的菜》都是我在核心文学期刊《北京文学》上读完作品后有感而发的,我多次和他有过网络上的互动,而且我还有幸为他的这两篇作品写过点评文章,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都没有机会在报刊上发表出来,我和他都觉得很遗憾。去年我编辑出版的小说评点专辑《安于悦读》,还特地把为他写的那篇点评文字收录其中,以表达我对这位作者的由衷敬意。说句实话,我还特期待他的“老高”系列能够继续绵延下去,所以当我此次在“小说专号”上读到刘涛的短篇新作《性事》时,还一时半会不能确定这是不是就是我所认识的刘涛。不用看简介,我只是阅读几段文字,从他的叙述语言风格,我就能够确定这就是塑造了“老高”的刘涛。

刘涛的作品读起来比较实在,几乎都是从社会生活的最细微场域去生发出来的,有时候我在读他的作品时常常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性事》也是如此,按理说像这类作品不太好写,文章功力不足就很容易落入俗套,因为话题比较隐秘,很多作者在描写这类题材时经常掉进一种无法超脱的怪圈,而刘涛的笔下却很从容地把古小天的情感涟漪铺垫得特别到位。古小天生性本分,也算是一个爱家顾家的新好男人,他为了挣钱购房,只身远离家乡到了新加坡,钱虽然挣了,但由于地域、水土、生活等很多因素,导致了他在夫妻生活中的屡屡尴尬。小说作品没有粉饰太平,很真实细腻地刻画了底层人群心中的那份忐忑和纠结,我读起来很心酸。我个人特别佩服刘涛对情感把控精准的着力点,即便是描写床上的夫妻生活时,我们读起来都不会觉得很庸俗很怪异,而是真心地为他作品里面的生活感到很悲哀。

说起邓刚,那时间就更久了。此前在我的记忆中,他一直都是东北海滨名城大连的著名作家,我记得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曾经在《小说月报》上读过他的《迷人的海》,他后来的经历我就不太了解了。巧的是去年我在《海燕》文学月刊上看到了对他所做的浓墨重彩的报道,按《海燕》的说法,如果把一座城市的文学地标用一个人的名字来作为代表的话,那么邓刚就很骄傲成为了大连的代名词。这个地位就有点高了,高到了我等几乎要仰视的角度。这次我在《昆嵛》上读到他的新作《青春期躁动症》时,第一时间是不相信的,我特别不敢相信这样一家区作协的刊物能够邀请得动这样一位文学名人撰写稿件。按照邓刚目前的身份与地位,要找一家文学刊物发表其作品还真不算是好难的事,所以当我确信了此邓刚就是彼邓刚后,心中对焦红军等一帮人的艰辛努力就更加敬佩了。endprint

《青春期躁动症》说到底也是写几位父母失和家庭的少男少女的故事,但作者似乎用意不完全在单纯表述父母情感流变后,体现在年轻人内心深处的伤痕方面,而是特别张扬地写出了这群人的个性另类孤僻,单纯盲从冲动的那一面,而且从作者笔下的人物“我”、张丹青、李冬雪等几个因为父母分分合合导致的情感落差,几乎都到了乖张跋扈的地步,他们有纯真的爱恨情仇,但他们眼下也的确很难去厘清父母之间的是是非非,这些纠结的东西就使得该作品读起来很有生活的味道。作者没有假大空的说教,也不去评判谁的对错,而是循循善诱地把他自己想表达的块垒成型的东西完整地宣泄出来,让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到那种厚重,我觉得一个作者要做到这一点真是特别不容易,也很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相对而言,我对许立强这位作者就要陌生许多,他此次发表的《爱与情的抉择》也许是我所能够读到的他的第一篇小说,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对于他的这部作品的看好。在《爱与情的抉择》中,作者选择的架构角度和叙述方式是比较新颖的,分别以a,男主人公,b,女主人公,c,记者,从三个各自不同的审美与欣赏角度娓娓道来,最后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故事不复杂,结尾也在情理之中,但给人的感觉是读起来很顺畅,谁在抉择,抉择了什么,抉择后又会有着怎样的后果,作者都把它蕴含在艺术的枝枝蔓蔓中,这让我的阅读很松快,也很接地气。

实力栏目里打头的是最近在国内非常活跃,也曾经屡屡进入过我点评视线的女作家王秀梅女士,她的这部中篇《浮世筑》,恰好我2013年底先在云南省的大型文学双月刊《大家》上就拜读过了,我估计这应该是刊物在处理此篇作品的时间上的交错造成的。这两年我觉得王秀梅的作品在架构生活的桥段,刻画人物内心的心路历程上都做得比较好,而且她的创作成果很丰硕,是我一直都比较看好的作者,我们也曾经在博客和微博上有过互动,尽管只是三言两语,但都能够直陈心迹,绝少虚应。说点题外话,我这几年觉得自己做的最成功的就是,把阅读作品后最真实的感受和作者、读者进行真诚的交流,我能够读懂多少就谈多少,读不懂就不讲,我们可以讨论,也可以不赞成对方观点,但我们争论的立足点是在文学作品本身,我很喜欢这样一种氛围。我常常告诫自己,可以说错话,但绝不能说假话,不能去做误导读者的事情,我和王秀梅也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认识的。

王秀梅的中篇新作《浮世筑》,是我读完以后就感慨特别多的作品,我甚至在微博上坦言,这部如此成熟的作品没有能够被国内选刊瞄中,那真的是太可惜了。她在这部作品中,除了感慨我们的父母辈的情感生活居然有着这么多的变数外,还有一种磁场穿越往来的感觉。我还对王秀梅女士在作品中的创作才情更充分的展露和非常唯美的呈现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我真是觉得,阅读这样的作品,实实在在能够吸引住我们眼球。这两年面世的文学作品,写父母情感世界的很多,我也读过不少,但能够写得如此刻骨铭心却比较少,整体的感觉是,作者的写作领域在不断拓宽,其技法也愈显成熟。我喜欢作者的这种来自于艺术的空灵,但她形式的改变和创新都没有妨碍作品内涵的充分展露。

我阅读了李宏川的短篇《看族》后也很感动。这篇作品我很看好作者的叙述文字和故事架构才能。一个退休的书记和四位麻将桌上老同事、老朋友,一下子就把社区环境下的退休人群生活描写得风生水起逸趣横生,而且读来感慨多多。我感觉作者的生活经验很丰富,而且文字功底也比较扎实,这些都为这部作品的充分展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看了作者简历,得知作者整整比我小了一轮,但似乎他对退休老人生活的观察与了解特别到位,我觉得这是一个业余作者很可贵的东西,他笔下的人物很鲜活很灵动,感觉他们就围绕在我们身边。

乔洪涛的短篇小说《搞洞》设计上也很有意思,我比较看好的是作者很能够从比较琐碎、比较浮皮潦草的具象环境中,找寻到文学创作的契机,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有心的作者,他把“我”、罗刚、刘广生,以及桌球老板娘小美等几个社会常见的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情态表现得很到位,尤其是作者在篇幅不长的情况下,漫漶到社会变革的当下,几个好哥们因弄人的造化,各自的状况参差不齐,以及他们现在眼中的小美惨不忍睹的形象,都进行了很逼真的刻画,这样一种大写意下的岁月流转和人间情感流变,读起来让人不由得唏嘘感叹。

程吉童的《在烟台的人和事》是“小说专号”里特别像散文的一篇作品,但它给我留下的记忆却非常深刻,我觉得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很有力道的文字叙述和对故事自信的铺排。在这篇作品中,我们是真能够感受到打工者人群的种种艰辛与磨难。那些蜗居在城市边缘地带的人们每每都让我特尊重,他们远离故土,举家迁徙,在城市狭窄的缝隙中无比艰难地生存着,但是他们却默默无闻地为他们的后代创造着美好的明天。我记得作品中最让我感动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山峦中一位老爷爷对“我”的殷殷期待,而当“我”假期再次寻访到这里时,这里已经变得人走屋空;另一个是,当“我”要到外地上学,父亲送我到火车站,两个表面坚强的男人却都不敢对视,直到泪水浸满眼眶。因为有了这两处的描写,让我对这部作品增多了一份好感,我们从这里读到了农村的现实困境与人世间一些最挚爱最珍贵的东西,作者在描写的时候用力很巧,语调特别平实,仿佛在叙述一段远年的故事,读起来特温暖。

这篇点评文字写到此处,我都有些感动了,而且这份感动是真实的。诚如本文的标题所宣示的那样,春暖自然花开,我们的文学环境有了《昆嵛》这样的执着和坚韧,文学创作的百花园地一定会迎来姹紫嫣红的春色满园,我特别愿意借用焦红军先生在编后的那句话来结束我的这篇点评文章:打造《昆嵛》文学海拔,我们永远在路上。

我愿意与你们一路同行。

周其伦,供职于《重庆商报》,被文学界定义为独立评论家,多次在《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华文学选刊》、《文学报》、《北京文学》、《黄河文学》、《满族文学》、《文学界》等报刊发表过文学评论文章和小说、散文等作品,著有文学点评随笔《安于悦读》。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号刘涛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闺蜜值满格”的秦海璐和刘涛
“我的报刊·我的童年”有奖征文
特殊的摄影集感恩父母
孤独星座上的光芒
文学小说
卷首语
马铃薯主粮化
特殊的遗产
轻松阅读,备战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