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居民文化消费调查

2014-06-20周冲

前线 2014年4期
关键词:被访者城乡居民居民

周冲

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实现阶段,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因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必须认真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而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前提就是准确把握当前文化消费的现状与需求。为此,笔者结合城乡住户调查资料,展开了北京市居民文化消费现状及需求意向调查。

文化消费历经三个阶段

30多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经济活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随之而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活动也出现了明显变化。以休闲娱乐、教育、旅游为代表的娱乐型、智力型、发展型文化消费日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看,1978年以来北京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期,时间是1978~1992年。在这个阶段,居民文化消费规模小,受基数低的影响,增长快但波动明显。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4.9%和22.2%,高于同期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速1.3个和8.1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是快速发展期,时间是1993~2003年。在这一阶段,教育支出快速增长并带动整个文化消费迅猛增长。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年均分别增长23%和19.7%,高于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速6.8个和6.4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是结构调整期,时间是2004年至今。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文化消费支出增速明显放缓。在这一时期,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年均增速为7.3%和6.4%,分别比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速低1.7个和4.9个百分点。从内部结构看,文化服务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占比大幅上升。2004~2013年,城乡居民文化服务消费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6.9%和23.9%;2013年,城乡居民文化服务消费支出占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49.3%和32.6%,分别比2004年提高24个和23.9个百分点。

文化消费的主要特点

从特点看,北京居民的文化消费主要表现为:

第一,文化产品和设施日趋丰富、完善。得益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北京居民可获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源日趋丰富。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到现今的互联网、影视戏剧作品、各种旅游休闲娱乐项目及众多运动健身场馆,极大地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2012年,北京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脑112台和67台,分别比2005年增长25.8%和86.1%;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572万户,比2005年增长1.5倍;全市拥有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3711所,比2005年增长14.4%;电影放映120万场次,接待观众3954.6万人次,分别比2005年增长4.3倍和3.5倍;旅行社1021家,比2005年增长5.9倍。

第二,文化消费内容日益多元化。近年来,旅游、健身等文化消费快速兴起,从而大大丰富了原本多元化的文化消费。2008~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团体旅游和健身活动年均增长21.5%和18.5%;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年均增长21.8%,均明显高于消费性支出增速。调查结果显示,除传统的看电视、读书看报和游览公园外,网络文娱活动和外出旅游已经成为北京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而看电影、去KTV、参观展览和运动健身等也逐步走进居民文化生活。

第三,文化消费方式趋向网络化、科技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足不出户的网络参观游览、网络阅读、在线观看最新影视作品等网络文化消费方式正对传统文化消费方式提出巨大挑战。调查结果显示,近1/3的居民每天在家上网进行文化娱乐的时间达到2小时以上,近两成的居民上网时间达1~2小时,上网进行文娱活动的时间远高于读书看报的时间。此外,文化资源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融合使得居民文化消费的感官体验大幅提升,利用游戏机在室内模拟各种球类运动等也让文化消费从传统的单一形式进入到全新的互动式、体验式阶段。

第四,文化消费的第一目的是满足个人兴趣。调查结果显示,69.6%的被访者认为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第二位目的是娱乐消遣,被访者比重达到62.5%;48.9%的被访者将文化消费当作“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这表明,北京居民的文化消费在相当程度上凸显了快节奏、压力大的大都市特征。

第五,文化消费不可或缺。调查结果显示,超8成的被访者表示生活中需要文化消费,其中超6成的被访者认为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城镇居民和高学历者来说尤甚,69.6%的城镇居民认为文化消费不可或缺;75.6%的大专及上学历被访者认为文化消费不可或缺。

文化消费面临的问题

诚然,文化消费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的文化消费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文化消费信息获取以传统方式为主。调查结果显示,电视是居民获取文化消费信息的最主要手段,通过其获取信息的被访者比重达到90.2%;其次为报纸、家人朋友推荐、广播等传统信息传递渠道。在新兴信息技术中,除互联网具有较大优势外,移动电视、移动终端、户外广告等传播渠道在推广信息上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

其二,文化消费频次低。北京居民文化消费虽然内容不断丰富,但消费的频次处于较低水平。例如,对于居民喜爱的外出旅游活动,仍有32.5%的被访者没有旅游活动;对于欣赏演出、参观展览、教育培训等文化消费活动,有一半以上的被访者从未参加,即便参加过,消费频次也以每年1次居多。

其三,文化消费支出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北京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比重分别在15%和9%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并无差距。但从文化消费支出内部结构看,教育支出占比仍然较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支出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2013年,北京城乡居民文化产品和服务支出占文化消费比重分别为73.1%和61.3%,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比重在80%左右,相差近10个百分点。

其四,文化消费期待较为单一,消费增长后劲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在时间、收入充裕的情况下,最希望外出旅游的被访者占82.3%,远高于其他类型文化消费活动,消费期待单一不利于文化消费长期可持续增长。

其五,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二元化特征明显。从文化消费量看,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规模比例由2000年的2.6倍扩大至2013年的3倍。从文化消费内容看,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内容更广泛,涉及上网、旅游、观影、健身等众多领域;农村居民依然集中在看电视和读书看报,虽然也有上网和旅游等文化消费活动,但参与程度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反映出农村文化消费处于较低层次。从对文化消费的期待看,超半数的农村居民对教育培训、观影、参观游览、欣赏演出等文化消费没有需求,说明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仍处不同阶段。

影响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

对于文化消费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二是文化消费的主体。

从供给角度看,主要有三个影响因素:首先,市场化供给的文化设施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目前,供给较为充分的文化活动设施基本是以政府为主导配置的,如公园、博物馆或展览馆,服务质量满意度也相对较高;但以市场为主导配置的文化设施,除电影院外,演出场所、健身中心等设施的供给和服务质量有较大提升空间。

其次,文化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居民消费预期。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价格,居民的期望水平与市场价格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对于演出的门票价格,被访者的期望价格水平约为65元/张。但根据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13年以人民大会堂为代表的大型演出场馆平均票价523元/张,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多功能综合剧场的演出平均票价为260元/张,远高于百姓期望水平。对远郊游景点门票价格,被访者的期望水平约为40元/张,对两天一夜远郊游价格的期望水平为277元/人次。但从市场供应看,目前京郊一些著名旅游景点如延庆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百里山水画廊风景区、平谷京东大溶洞等门票价格均在100元左右/张,京郊组团游两天一夜的价格在500 元以上/人次,明显高于百姓预期。高票价在一定程度上让居民对文化消费望而却步。

最后,文化创意旅游资源有待开发、推广。调查列举了22项具有一定旅游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期了解它们在北京居民中的知晓率和游览情况。结果显示,仅有半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被访者中知晓率过半,仅有2项(奥林匹克公园、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在被访者中游览过的人数过半。这说明目前北京对文化创意旅游资源的开发、宣传和推广力度仍要加大,有效供给能力仍有待提升。

从需求角度看,闲暇时间和兴趣爱好是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的首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在经常从事文化消费活动的被访者中,“闲暇时间”和“兴趣爱好”是影响消费者进行文化活动的主要因素。对于外出旅游,“旅游产品定价”和“居民收入水平”影响较为明显。不过,社会风气和流行趋向对居民文化消费也有一定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这两者尤其对城镇居民、高学历者影响更明显。

提升文化消费的建议

针对居民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笔者建议政府从以下五方面引导和激发文化消费潜力。

一是深入推进相关领域体制改革,让市场提供更多质优价廉、全民共享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比如,完善文化、教育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参与竞争,激发市场活力,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竞争相结合的手段,降低文化产品和服务价格,让文化成果惠及全民;加快推进文化、教育、旅游资源与科技资源相融合,依托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介,推出更多满足百姓消费习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是建立系统的文化消费保障体系,为居民文化消费提供保障。主要是强化带薪休假制度的管理和执行,尝试性鼓励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制定文化消费假,保障居民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文化消费;建立良性的工资增长机制,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文化消费的能力;完善教育、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改变居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转移更多收入进行文化消费。

三是加强文化消费的反馈与引导,培育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氛围。如前所述,社会风气和流行趋向对居民文化消费有明显影响,尤其是对城镇居民和高学历人群。因此,可以加大公益性、免费性体验式文化活动举办力度,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文化消费中来,培育、提升公众的文化素质;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户外广告等现代化手段加大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力度,拓宽文化消费信息获取渠道,变被动消费为主动消费,引导文化消费结构升级;建立文化消费信息反馈渠道,及时获取公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向。

四是以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扩大文化市场规模。2013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倍。而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会新增20万左右的城镇居民。因此,建议政府以此轮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加快解决北京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收入、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救助等方面差距大的问题,以城镇化带动文化消费规模扩大、文化产业升级。

五是以旅游消费为抓手,培育多点支撑的文化消费新格局。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居民对旅游消费的热情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文化消费,特别是对远郊旅游情有独钟,出游意向地为“北京远郊区县旅游景点”的被访者比重达到43.2%,其次为“北京以外的国内城市”和“北京城区的自然景点”。因此,建议以旅游消费为抓手,努力打造文化消费新引擎,开发独具特色的京郊旅游产品,释放居民旅游消费潜力,大力发展京郊旅游,结合区域民俗特点和游玩者个性需求,开发特色化、个性化旅游产品,提升京郊旅游文化的内涵,增强京郊旅游的吸引力;完善与京郊游密切相关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休闲、金融支付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旅游消费。同时,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现状,加大对文化创意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旅游推荐、免费体验、举办大型节庆活动等方式扩大其影响力,带动旅游消费的新增长。此外,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教育培训、运动健身、参观展览等文化消费市场,在产品和服务供应上采取个性化、差别化策略,满足不同层级百姓需求,打造多点支撑的文化消费新格局。

(作者单位:北京市统计局专项调查处)

责任编辑:叶再春

猜你喜欢

被访者城乡居民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国家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北京近八成公众支持补贴换购政策
农村消费及消费环境状况调查
八城市调查显示百姓对改革成果评价较高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