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申請租賃橫琴十平方公里,成效有待觀察

2014-06-20

澳门月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計劃橫琴貿易

上月下旬行政長官崔世安在立法會答問上透露,政府已正式向中央申請,以有償租賃方式在橫琴爭取更大土地,助中小企落戶,參與區域合作。同時申請澳門習慣水域的使用權。此擴容大計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商界引頸以待。據悉,是次擴容租用十平方公里橫琴土地,比澳門半島還要大。土地主要作產業多元發展用途,如若申請獲准,就意味著本澳經濟自主權擴大,不必每個項目都掛“粵澳合作”牌頭。個人認為,此番擴容大計是澳政府審時度勢,深思熟慮的結果。

目前旅遊博彩業作為龍頭產業,欣欣向榮,但帶動其它產業發展的作用不夠顯著,經濟適度多元化步履艱難。為維護特區的經濟安全,推動可持續發展,急需突破口,尤其要在區域合作中尋找可行路徑。“珠澳跨境工業區”是十年前本澳紡織服裝製造人士提出來的。初衷是振興澳門紡織服裝業,優化澳門企業結構,防範博彩業獨大帶來發展隱患,因而進駐企業皆以紡織成衣、製藥、博彩工具製造、化工、混凝土生產等工業項目為主。然而,時過境遷,今日的工業區轉型為零售、批發、網售為主的商貿格局,與發展澳門工業初衷相背,甚至以2011年3月簽署的《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新精神脫結。“框架協議”新精神要求的轉型是重點發展高端物流,展覽展銷,中轉貿易,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而非將商貿和零售作為重點。可是,管理者以及珠海方面管理局僅需一句話就使本澳發展第二產業的良好願望落空,中小企製造業同時也失去重整旗鼓的機會。

如今,“珠澳跨境工業區”名存實亡,大樓廠房大部分人去樓空。原因除主客觀因素外,粵澳雙方機制不暢亦為主因。《粵澳合作框架協議》裡的“平等協商”原則未得到很好體現。本來粵澳合作的主體應是“粵”、“澳”雙方,跨境園區的規劃建設,引進項目的篩選、安排,理應經雙方充分溝通和協商,以發揮澳門方面的作用。然而,別說“作用”,工業區轉型改造都不讓澳門參與,珠海管委會請“香港公司重新規劃珠海園區”。這就不禁叫人要問,難道香港人比澳門人更瞭解珠澳合作?且只有港人才能勝任珠澳跨境園區改造規劃?

類似問題,曾經也出現在2012年9月廣州召開的粵港合作聯席會議上。會後,粵港雙方簽署了《推動率先基本實現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行動計劃》。此計劃顯然涉及澳門,但令人費解的是,“行動計劃”竟然可以在澳門缺席的情況下,由粵港兩方“率先”簽署了。嗣後廣東方面對“行動計劃”高度重視,澳門反應似乎遲鈍,態度也不積極。因為2013年6月中旬的中山市粵澳聯席會上,廣東省政府和澳門政府並沒有參照前例也簽署“行動計劃”,不知是之前被港府代表了,從而沒必要簽署,還是會後忽視了這一環節?

而這種粵澳合作“服務貿易自由化”,“被代表”或被“忽視”就算了,反正廣東政府能給香港服務貿易自由流動的優惠政策同時,也會給澳門貿易自由一樣的便利條件。只是別人如何忽視你,你也不能輕視自己。《聖經》上說,上帝只會幫助那些自己幫助自己的人。面對本澳地小人多,發展多元經濟瓶頸;面對橫琴合作門檻過高,區域合作機制掣肘;面對世界經濟浪潮,發展日新月異,時不我待,我們只能順勢而為,迎難而上,在發展多元經濟途中,下決心殺開一條血路,甩開膀子自己幹!不然,不是受制於人就是受惠於人,脊樑骨什麼時候能挺起來,成效有待觀察。

猜你喜欢

計劃橫琴貿易
「一帶一路」系列報導「一帶一路」國家進口增速首超出口
贸易战重压市场 等待企稳再低吸
A Two-Ocean Mediterran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