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物流地理理论研究初探
2014-06-19符必春李丽杰
符必春+李丽杰
引言
我国历史物流地理研究情况,从葛全胜等(2004)、王洪瑞(2006)、侯甬坚(2009)、王社教等(2011)关于历史地理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内容可知,其理论研究尚无人涉猎。我国虽缺乏历史物流地理的理论成果,但出现了一批研究具体物产物流空间格局的成果,其成果有:唐宋时期武陵山区药材贸易,两宋淮南地区物资转输的地理格局初探,物流视角下的明北京营建木材采办研究—以川木采办为例,明清时期山东药材分布与流通的历史地理研究,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研究,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运销,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清代陕西植棉业发展及棉花产销格局,稻米流通与近代安徽地方社会(1877-1937),抗战前十年江苏米粮集散市场运销研究(1927-1937),长江三角洲的米粮贸易:变动社会中的传统商业(1927-1937),近代中国国内的粮食流通与粮食进口,近代华北花生的运销体系(1908- 1937),20世纪上半叶河南芝麻生产及其运销格局初探,近代四川药材市场研究,天津开埠后的皮毛运销系统,近代西北皮毛产地及流通市场研究,传统市场网络的近代变形——近代冀南与西北“土布换皮”贸易初探,19世纪天津、烟台的对外贸易与传统市场网络——以洋纱洋布的输入与运销为例。从这些具体物产物流地理格局研究情况看,目前需要加大对历史物流地理研究力度,实现具体历史物产物流和历史物流理论研究的共同推进,促进历史物流地理学科发展。
历史物流地理的学科属性和定义
要认定历史物流地理的学科属性,可先考察物流地理的属性。物流地理的学科属性, 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物流地理学是属于经济地理学的范畴,是后者的分支学科。如刘念认为物流地理学是一门地理学和物流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 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韩增林等人认为物流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分支,是人文地理学的子分支学科,其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属于经济地理学领域。根据历史地理学者侯甬坚的观点:“即地理学之下有自然地理,按照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其下必有历史自然地理,这是符合事物内在结构的逻辑推理”,由此推理,就应该将历史物流地理,归属历史经济地理。
按照韩增林、王成金等的观点,认为物流地理学是“研究物流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此定义突出了物流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但说法太宽泛笼统。历史物流地理学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物流空间格局问题,可定义为“研究在人类经济活动支配下的历史时期,物资的空间流动状态及影响流动的自然和社会原因的学问”。
历史物流地理研究内容
物流空间范围研究。物流是一种动态的活动,展现物资的空间流动状态,呈现出点、线、轴、面的空间网络结构并有变化性,它需要通过物流空间范围来体现,不能局限在静态地点的空间布局研究。
物流活动和环境之间关系研究。物流活动的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交通环境密不可分。地理环境,如山川地貌、气候,影响到物产资源禀赋、交通线路等,社会环境,如政府的政策措施、宏观调控等影响到物流走势,通过物流环境研究,明晰环境与物流的相关度,勾勒出两者的关系。
物流流向及其规律性研究。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差异,其物流活动具有不同的流向状况,存在地域分布和区域差异现象,但其中又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性,并非杂乱无章,通过研究,既要看到物流流向的大致走势、规律和区域差异性,又要能分析出流向走势、规律和区域差异性背后的原因。
物流空间格局变迁研究。历史物流地理与现代物流地理研究不同,现代物流地理研究多就某一个时间点来分析物流空间格局,一般不讨论物流空间格局变迁,而历史物流地理研究,当跨越一定历史阶段,如跨朝代,或某一朝代内社会变迁大,物流空间格局变化大,需要研究其物流空间格局变迁。这种变迁,有时很明显,有时很细微;变迁可能来自某一因素或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通过研究,不仅能认识到当时物流流向特征,也能更好地体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
物流空间总格局与区域差异研究。物流活动在一定地域上,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展现出一种物流空间总格局。同时,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物产产出、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的不同以及战争、物价、政府政策等因素的作用决定了物流空间格局的区域差异。通过物流空间总格局与区域差异研究,总结出物流地理特征和原因,为今天物流活动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物流空间格局的社会影响研究。物流的发达程度,与环境、物流技术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准。历史物流空间格局社会影响研究,可以使人清楚当时的物流活动对平抑物价、平衡供求关系、解决百姓需求、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应对国内国际特殊情况需要的影响和作用。
研究方法
在现代物流地理研究中,大多学者倡导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物流活动,如学者们利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和“轴-辐”网络分析法等研究物流地理问题,但在方法上的薄弱点是,大部分研究基于反映物流空间特征的统计分析法,少数研究引入了基于物流产业地理的模型指数和地理信息技术分析等新方法,其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尚需充分论证(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杨德刚,2012)。历史物流地理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现代物流地理的一些研究方法,如统计分析、网络分析等,但历史物流地理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物流空间格局内容,故要强调历史文献法、综合分析法、图表法、田野考察法的运用,因涉及区域差异研究,还要注意运用比较分析法等。
(一)综合分析法
由于历史物流地理本身是研究在人类经济活动支配下的历史时期,物资的空间流动状态及影响流动的自然和社会原因的学问,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对历史物流地理的研究,需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等)、政治、人口、交通、军事、历史等因素入手,分析其对物流经济活动的影响,这需要运用综合分析方法。运用综合分析法作具体研究能较为全面把握历史物流的研究内容。endprint
(二)历史文献法
历史物流地理的研究,离不开大量历史文献的支撑。历史文献在研究中显示其相当的价值,但文献由于时代与当时作者认知水平等缘故,可能出现文献资料的矛盾或不准确之处,需要比较鉴别,确保所用资料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因此,可以用历史学的研究法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与考证。
(三)图表法
物流地图是研究物流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可以明了反映物品的地域空间范围、流向及区域差异;表格可将物流空间格局、变迁、区域差异等内容,经过统计、分类,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各自的特征。
(四)比较分析法
将各物产在各单元空间的物流空间格局与变迁、流向进行比较,得出区域差异,进行相应的成因分析,从而达到对物产区域物流地理特征和形成要素的把握。
(五)田野考察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可以为研究提供史料支撑,同时,通过史料指引能深入田野考察,考察中映证史料观点,并把当时历史局限性造成的错误记载进行纠正,得到新的收获和启迪。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历史物流地理与现代物流地理的差异性
现代物流地理的理论研究有较大发展,其部分理论观点和研究手段可以借鉴,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有差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传统物流主要体现在运销环节上,其货栈、包装、加工、装卸等环节难以与现代物流中的这些环节相比,历史物流地理理论的构建及研究内容不能模仿或照搬照抄现代物流地理的研究成果,当然,可以适当借鉴。
(二)以“物”为中心突出物流的空间流动状态及原因分析等内容
物流与交通关系密切,但物流地理与交通地理不同,在研究中避免陷入交通地理的写法。交通地理学强调以“交通”为中心,主要研究各运输方式空间布局、综合运输网络及交通枢纽空间规划、交通运输与产销规划关系、交通运输区域差异规律等;历史物流地理,应坚持以“物”为中心,突出物流与环境、物流空间范围、物流流向、物流变迁、区域差异及形成要素等主要内容。
在未来的历史物流地理研究工作中,应该结合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物流学等更多领域,注重历史物流地理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加强和深化历史物流地理内容研究。通过不断研究和发展,使我国历史物流地理学逐渐走向成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