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服务业就业空间布局与影响因素分析

2014-06-19李京京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6期
关键词:圈层区位生产性

李京京

引言

在“十一五”期间,北京市首次提出“世界城市”发展定位,力图将北京打造成为辐射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北京市2010年服务业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经济总量的75%,标志着服务业成为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关键性支柱,如何全力促进北京市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是目前亟需探讨的问题。同时,在城市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的过程中,作为产业发展支撑的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又呈现怎样的特征呢?从这一政策背景与发展趋势出发,有必要对北京市现阶段的就业空间结构,尤其是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支撑的服务业就业空间结构进行完整的呈现与分析。

现有研究中,对服务业或特定产业就业空间结构研究的文献主要有:赵群毅(2007)对北京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变动特征与模式做了分析,从宏观(圈层与区县层面)、微观(街道层面)两个层面观察了生产者服务业就业的空间分布状况,并按照就业总量和就业CD值(相对增长速度)两个指标对就业空间变动的地域类型做了划分,并绘制了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变动模式图。郑国(2006)将北京市工业迁移的历史进程与工业企业数量、工业从业人数在空间上的变动相结合,对北京市制造业空间结构以及演化动力机制做了研究。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所用数据

本文所使用的是北京市2004年与2008年的经济普查数据。其中包括北京市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内的全部服务业行业的就业总人数数据。

(二)区县与圈层划分依据

由于本文研究采用的是2004年与2008年的数据,因此在区县划分上依旧沿用18个区县的划分标准。本文采用《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中对北京市城市功能区的定义,将北京市18个区县分为四个不同的功能区。其中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区被定位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区被定位为“城市功能拓展区”;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5区和亦庄开发区被定位为“城市发展新区”;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区县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由此形成北京市圈层式结构。

(三)研究方法

区位熵的计算公式如下,Mi代表某地区 I 产业在某一方面的表现业绩,如就业人数、市场销售额、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等;Ni代表全国I 产业的表现业绩。从根本上看,区位熵反映的是一地区某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或水平,如果一个地区内部某一产业或行业结构模式与所在大区域的结构模式相同,则其地方专业化指数为1;反过来,如果一个地区某一行业的地方专业化指数大于1,则说明这一地区这一行业的集聚程度高于所在大区域的平均水平。本文采用的是就业区位熵:

北京市服务业就业空间结构分析

(一)服务业行业划分标准

本文采用十二五规划中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标准,将服务业进行划分,如表1所示。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就业总量空间分布

从图1中可以看出: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行业构成与服务对象上虽然有着明确的区别,但无法从就业规模上分辨出两大类别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差异。这说明,要想比较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在就业空间分布上的差异,还需要借助别的方法。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规模较大的区县,一般生活性服务业的就业规模也较大,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主要区县也是生活性服务业就业的集中区。且在这些区县,生活性服务业的就业规模略小于生产性服务业。在生活性服务业就业规模比生产性服务业就业规模大的区县中,一般地区总体就业的绝对规模都较小。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区位熵分布比较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区位熵数值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

1.生活性服务业在各区县的总体及平均专业化程度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全市18个区县中有11个区县的生活性服务业区位熵>1,说明有超过60%的区县在生活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方面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而这一数值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仅为30%。且生活性服务业区位熵的最高值也高于生产性服务业,这说明生活性服务业在全市范围内的就业专业化与集中程度都高于生产性服务业。

2.生产性服务业比生活性服务业就业集聚程度高且不均衡。仅有30%的区县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专业化程度上超出了全市平均水平,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目前还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区县中,该产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相比,需要具备更多的条件与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只是以集聚程度较高的形式集中在有限的区域。

另外,从两大类别服务业区位熵数值的分布范围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熵数值分布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区位熵最高的6个区县与区位熵最低的6个区县的数值最大差距达到了1.14。集聚程度高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即为不均衡、分化。大部分区县在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上具有相当的专业化水平,而仅有少数区县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上具备超过平均水平的专业化程度,因而只有少数区县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上具备优势,其他大部分区县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从生活性服务业区位熵在全市各区县的数值来看,各区县的该行业就业区位熵水平非常接近,彼此之间的差距很小。这一特征与生活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与内容有密切关系,服务于居民日常生活的最终目标决定了生活性服务业在各区县都有着一定程度的集中水平。由此形成了生活性服务业在各区县就业区位熵水平均较高、发展较为均衡的局面。

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就业空间结构分析

(一)分行业就业区位熵分布情况

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如图2所示,区位熵超过1的区县仅有4个,包括顺义区、丰台区、东城区、大兴区。其中,顺义区、丰台区的该行业发展具有显著专业化水平与比较优势。顺义区作为空港物流区,其距离机场较近的优势区位吸引了大量航空与物流相关企业的聚集。而丰台区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及铁路运输行业上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与传统,因而在该行业也有着较大的就业集中度与发展优势。从空间分布上看,该产业集中分布在北京市南部与东北部的城市功能拓展区与城市发展新区。这一行业的最主要特点是需要依托交通基础设施,所以从丰台区作为北京市重要铁路运输枢纽、顺义区作为首都机场所在地及空港服务区的功能来看,它们在这一行业中具有显著的就业集中优势是有据可循的。同时,正因为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交通枢纽的建设数量有限,其布局不仅出于经济的考虑,更与北京市与外界连通的便捷程度、北京市对外联系战略方向有关。endprint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如图3所示,就业区位熵超过1的区县在2008年仅有海淀区。海淀区为北京市主要高等教育科研院校的集中地,也是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所在地,在这一行业的高专业化程度来源于此。从空间分布上来看,该行业的就业及发展集中在西北部地区。

3.金融业。如图4所示,区位熵超过1的区县包括西城区、东城区、宣武区三个区,且西城区以绝对的高专业化水平成为金融业就业最为集中的地区。金融街为西城区在金融行业就业方面的高度集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城市功能拓展区在该行业的就业中也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金融业就业都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圈层以内,新区之外的圈层几乎没有金融业的就业。在区位熵未超过1的区县中,朝阳区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从空间上看,金融业就业主要集中于北京市中心地带。

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如图5所示,就业区位熵超过1的区县包括海淀区、东城区与丰台区。其中,海淀区的该行业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从空间分布上看,该行业的就业主要集中于北京市西北部以及中部、南部。

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如图6所示,区位熵大于1的区县包括朝阳区、宣武区、丰台区、崇文区、东城区和西城区。从空间分布上看,该行业的就业主要集中于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内。区位熵未超过1的区县与超过1的区县,该行业区位熵的数值差距相比其他行业不大。

6.房地产业。如图7所示,区位熵超过1的区县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与朝阳区。从空间分布上看,房地产业就业集中于北京市中心城区以及东部地区。

(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分类

通过对6大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区位熵分布情况与4年间发展趋势进行分别分析,本文将它们分为两类——集中型与遍在型。

1.集中型。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4大行业。其区位熵分布的共同点在于仅有少数区县的区位熵超过1或数值远高于其他区县,大部分区县的就业区位熵在这些行业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从空间分布上来看,这些行业的就业处于高度集聚在少数地区的状态,形成了高度的就业集中化和专业化。

2.遍在型。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它们的就业区位熵数值超过1或者处于高值的区县较多,且区位熵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差距较小。形成这种分布特征的原因主要为,从行业特性与服务对象来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内部包含的子行业涉及方面广,而房地产业服务的对象也极为广泛,从行业就业的角度来看不存在地域分布上的显著差异。

(三)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空间结构

通过上文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空间分布情况的分析,本文绘制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空间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文认为,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呈现的是一种复合性中心—专业性外围的空间结构。

图8中,从内向外四个圈层分别代表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六种不同的图案代表6大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按照各行业的圈层分布来看,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内主要分布的是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其中金融业仅分布在核心区。在城市功能拓展区这一圈层内分布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仅分布于圈层内的西北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布局在城市发展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在生态涵养发展区有分布的生产性服务业仅包括房地产业。

综合来看各圈层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最高,且复合性程度最高的地区。分别有6大行业中的5个主要布局在这两个圈层。越向外延伸,圈层生产性服务业的复合性程度越低,专业性凸显。城市发展新区主要分布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房地产业,而生产涵养发展区仅主要分布了房地产业。

(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空间分布的三种发展趋势:继续集中、向外圈层扩散与全方位扩展。依据2004年与2008年间各行业就业区位熵在空间上的变动程度与方向,本文将6大行业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动的趋势分为三大类:继续集中、向外圈层扩展与转移以及全方位扩展。

在空间上继续保持集中状态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为金融业。经过4年的发展,金融业的就业仍然集中于西城区,略有向东部地区,如朝阳区扩散的趋势。

向外圈层扩展与转移趋势明显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这一行业在城市发展新区之内圈层各区县区位熵在2004年至2008年之间处于下降的趋势,而位于外围圈层区县的区位熵处于上升的趋势,这表明这一行业的就业正在从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转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及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大部分区县就业区位熵也有所下降,但在城市发展新区及外围区域的各区县该行业的区位熵虽然基数较小,但都有上升的趋势。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空间分布变动情况与信息传输业类似。

处于空间上全方位扩展趋势的行业包括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这两大行业的就业区位熵4年间在全市各圈层的大部分区县都处于上升状态,说明这两个行业在全市范围内就业都处于增长的状态。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在北京市的空间发展动力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地租成本与集聚/扩散因子。在传统的地租理论中,不同区位上的城市土地将由能够支付最高地租者使用,这一基本规律是城市中微观企业布局以及由此引致的就业布局的基础。对交通通达性需求弹性较低的行业企业往往布局在城市中心,如金融业、发展初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但是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与分享对距离的依赖性有所降低,再加上城市中心地带的地租水平越来越高,一些对交通通达性需求弹性较大或者无法承担过高地租的行业企业就会向城市外围地区进行迁移。有些金融行业的做法为,将企业的“前台”保留在CBD,即仅在城市中心租赁较小面积的空间负责与客户沟通谈判等方面的事宜,而将公司的“后台”,即管理运作部门向城市中心外围迁移,由此降低租赁成本。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与城市建设的加速,城市中心变得越来越拥挤,人流、物流的高度集聚导致城市中心的办公环境变差,集聚的负外部性凸显,同时,城市外围地区环境与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土地储备充足,地价也低于城市中心地带,因而对企业的吸引力提升,这也是生产性服务业向城市外围圈层进行迁移的原因之一。endprint

其二,行业特性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分布及迁移。本文认为,在人口自发选择与城市规划这两大变量之外,行业本身的特性,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行业特定”的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分布及迁移有着主导性作用。

其三,资源稀缺性是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先决条件。作为生产者的上游服务提供者,生产性服务业对于资源的依赖性与要求远高于服务业中的其他行业。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能够同时满足一个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所需资源需求的区位有限,所以最初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都集中在少数几个资源配置较为齐全的区位,也就是城市中心区。当可生产的资源数量增加,同时行业内部的服务对象与内容越来越多元化时,新一轮对资源稀缺性与区位特质的评估就将展开。如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在发展初期,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是该行业发展的重点,相应的基础设施——公路、火车站主要布局在城市中心或重要交通枢纽。但随着轨道交通、航空运输在该行业的重要性提升,围绕这两大行业分支的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配置情况成为该行业重新布局的先决条件,从现实的区位熵变动情况来看,该行业向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丰台区、城市发展新区的顺义区持续拓展的趋势非常明显。

其四,政策引导是生产性服务业分布与集聚的加速器。在2005年颁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中,北京市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北京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第一步要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规划中对城八区的功能定位强调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布与集聚,如西城区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朝阳区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海淀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国际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聚集区,国内知名的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区;丰台区是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代表处聚集地。政府的规划首先为微观企业创造了产业发展走向预期,在规划指导之下,政府会出台一系列税收、价格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从而促进规划的实现。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丰台区总部基地、顺义空港物流服务区、亦庄高新技术开发区都属于在规划引导下,在优惠政策激励下快速发展起来的,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起到了加速作用。

综上,北京市服务业在全市范围内的分布结构为,与居民生活密切的生活性服务业分布在各圈层的各个区县内,呈均质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反,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布则表现为复合性中心—专业化外围的结构,在北京市中心城区分布着80%以上种类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形成了高度的地方化甚至城市化规模经济。同时,多中心结构尚未形成,外围圈层各区县虽已形成自身主导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但对于北京市范围内其他功能区的影响仍较小,不符合对城市“次中心”的要求。而这种复合性中心—专业化外围的结构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尽管城市中心的一些生产性服务功能正在向外围地区转移,增强了外围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力,但对于专业化外围地区来说,如何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拥有辐射北京市其他区县甚至周边城市圈的能力才是进一步成为城市“次中心”的关键。endprint

其二,行业特性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分布及迁移。本文认为,在人口自发选择与城市规划这两大变量之外,行业本身的特性,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行业特定”的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分布及迁移有着主导性作用。

其三,资源稀缺性是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先决条件。作为生产者的上游服务提供者,生产性服务业对于资源的依赖性与要求远高于服务业中的其他行业。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能够同时满足一个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所需资源需求的区位有限,所以最初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都集中在少数几个资源配置较为齐全的区位,也就是城市中心区。当可生产的资源数量增加,同时行业内部的服务对象与内容越来越多元化时,新一轮对资源稀缺性与区位特质的评估就将展开。如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在发展初期,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是该行业发展的重点,相应的基础设施——公路、火车站主要布局在城市中心或重要交通枢纽。但随着轨道交通、航空运输在该行业的重要性提升,围绕这两大行业分支的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配置情况成为该行业重新布局的先决条件,从现实的区位熵变动情况来看,该行业向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丰台区、城市发展新区的顺义区持续拓展的趋势非常明显。

其四,政策引导是生产性服务业分布与集聚的加速器。在2005年颁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中,北京市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北京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第一步要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规划中对城八区的功能定位强调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布与集聚,如西城区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朝阳区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海淀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国际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聚集区,国内知名的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区;丰台区是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代表处聚集地。政府的规划首先为微观企业创造了产业发展走向预期,在规划指导之下,政府会出台一系列税收、价格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从而促进规划的实现。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丰台区总部基地、顺义空港物流服务区、亦庄高新技术开发区都属于在规划引导下,在优惠政策激励下快速发展起来的,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起到了加速作用。

综上,北京市服务业在全市范围内的分布结构为,与居民生活密切的生活性服务业分布在各圈层的各个区县内,呈均质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反,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布则表现为复合性中心—专业化外围的结构,在北京市中心城区分布着80%以上种类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形成了高度的地方化甚至城市化规模经济。同时,多中心结构尚未形成,外围圈层各区县虽已形成自身主导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但对于北京市范围内其他功能区的影响仍较小,不符合对城市“次中心”的要求。而这种复合性中心—专业化外围的结构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尽管城市中心的一些生产性服务功能正在向外围地区转移,增强了外围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力,但对于专业化外围地区来说,如何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拥有辐射北京市其他区县甚至周边城市圈的能力才是进一步成为城市“次中心”的关键。endprint

其二,行业特性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分布及迁移。本文认为,在人口自发选择与城市规划这两大变量之外,行业本身的特性,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行业特定”的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分布及迁移有着主导性作用。

其三,资源稀缺性是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先决条件。作为生产者的上游服务提供者,生产性服务业对于资源的依赖性与要求远高于服务业中的其他行业。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能够同时满足一个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所需资源需求的区位有限,所以最初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都集中在少数几个资源配置较为齐全的区位,也就是城市中心区。当可生产的资源数量增加,同时行业内部的服务对象与内容越来越多元化时,新一轮对资源稀缺性与区位特质的评估就将展开。如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在发展初期,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是该行业发展的重点,相应的基础设施——公路、火车站主要布局在城市中心或重要交通枢纽。但随着轨道交通、航空运输在该行业的重要性提升,围绕这两大行业分支的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配置情况成为该行业重新布局的先决条件,从现实的区位熵变动情况来看,该行业向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丰台区、城市发展新区的顺义区持续拓展的趋势非常明显。

其四,政策引导是生产性服务业分布与集聚的加速器。在2005年颁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中,北京市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北京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第一步要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规划中对城八区的功能定位强调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布与集聚,如西城区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朝阳区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海淀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国际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聚集区,国内知名的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区;丰台区是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代表处聚集地。政府的规划首先为微观企业创造了产业发展走向预期,在规划指导之下,政府会出台一系列税收、价格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从而促进规划的实现。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丰台区总部基地、顺义空港物流服务区、亦庄高新技术开发区都属于在规划引导下,在优惠政策激励下快速发展起来的,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起到了加速作用。

综上,北京市服务业在全市范围内的分布结构为,与居民生活密切的生活性服务业分布在各圈层的各个区县内,呈均质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反,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布则表现为复合性中心—专业化外围的结构,在北京市中心城区分布着80%以上种类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形成了高度的地方化甚至城市化规模经济。同时,多中心结构尚未形成,外围圈层各区县虽已形成自身主导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但对于北京市范围内其他功能区的影响仍较小,不符合对城市“次中心”的要求。而这种复合性中心—专业化外围的结构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尽管城市中心的一些生产性服务功能正在向外围地区转移,增强了外围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力,但对于专业化外围地区来说,如何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拥有辐射北京市其他区县甚至周边城市圈的能力才是进一步成为城市“次中心”的关键。endprint

猜你喜欢

圈层区位生产性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蒙元京畿区位论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地理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