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性制度变迁与集群租金产生的耦合机制

2014-06-19张保林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6期
关键词:交易成本分工租金

张保林

引言

产业集群是解决“分工收益和交易成本增加两难冲突”的一种高效产业组织,同时也是实现分工协调和知识协调的一种高效协调机制(苗长虹,2006)。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分工(陈赤平、丁建军,2009)和企业、中介等集群主体间的合作正外部性(李凯等,2010)获取集群租金,集群租金是集群生存和优化升级重要基础,集群租金耗散将导致产业集群的衰败。集群在一定的制度氛围内运作,需要有效率的制度和政策及实施主体来保证其运作(Varman.R et al.,2011),租金规模和增长速度与制度安排密切相关,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租金发生的概率必将降低。然而集群社会如何不断修正和创造新制度以保障集群租金的不断增长,鲜有相关研究成果。本文从制度变迁的适应性效率视角,分析适应性制度变迁的内部机理及其对产业集群租金的影响,从而探索一条具有适应性效率的集群发展之路。

集群适应性制度变迁过程

集群的发展需要一套能够迅速适应冲击、扰动和普遍不确定性的制度体系,这种灵活的制度体系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存在,协调交易和生产行为,通过竞争和分散决策,鼓励个体学习、创新、承担风险等活动。从集群视角看,适应性制度变迁包括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制度层面和集群租金形成和增长层面,三个层面之间存在的一种有效的相互作用机制(见图1),是一个从个体认知到集体行动,从而推动制度变迁的过程,其演化动力来自占据不同利益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周雪光、艾云,2010)。

(一)个体认知到集体认知

首先是个体的学习机制。随着集群内危机、不确定性和非对称信息导致环境不稳定性增强,具有创新能力的先行企业家个体通过自身学习和试错过程,通过与环境的多次交互反馈,探索适合环境变化的个体心智模式,并在个体层面以某种方式“稳固化”。其次是学习和信息传递机制。相似或相近经营者在地理上的集中促进了异质性信息的交流,个体间在信息交流和共享过程中,逐步形成相互认同,异质性心智模式逐步形成共享心智模式,并固化为行动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再次是共享心智模式的扩散机制。先行者与跟随者之间通过基于血缘、地缘或业缘形成的社会网络进行正式或非正式交流,推动共享心智模式的不断扩散,并最终形成集体认知。可见,个体到集体认知过程是个体通过不断学习选择与环境相匹配的适应性策略过程。

(二)环境变动到适应性制度变迁

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变化导致组织经营的危机,这种危机触发集群组织的自适应机制。先行者个体的自适应机制及其带来的收益被集群内其他个体观察到,就产生了个体之间学习和模仿的行为激励,使得个体行为逐步向集体行为转变,制度变迁进入“模仿”和“试错”阶段,促使过渡型制度安排的产生。当集体认知形成时,制度结构调整达到一定的稳定状态,并形成基础型制度。

1.先行者与追随者的互动机制。互动是一个淘汰和优化过程,是一个经济主体的博弈过程,当集群受到外部冲击时,集群内部主体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动,如果主体行为规则不发生变动,将导致一部分主体退出集群,先行者的“学习”和“试错”逐步探索到适应环境变动的行为规则,通过追随者与先行者间的互动,适应环境的行为规则不断被追随者接受,逐步形成过渡型制度安排。

2.制度的传导和扩散机制。先行者的制度创新和跟随者的模仿推动了制度的扩散和传导,制度适应性效率首先在点上效果显著,然后在整个集群内传导和扩散,在此过程中,随着认知加深和创新性模仿,使得制度结构和内容调整不断加深,逐步形成稳定的制度结构和内涵。制度的传导和扩散包括两个过程,其一是过渡型制度安排的传导扩散过程,一些经个别主体间交互而形成的有效非正式规则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传播而被更多集群主体所接受;其二是基础型制度的传导和扩散过程,基础型制度是集群内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不认可基础型制度的主体只能选择退出集群。

3.制度的稳定机制。从时间维度上看,制度结构总是从不稳定向稳定过渡,通过集群内部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过渡型制度存在于主体潜意识中,在无形中规范主体行为,调整灵活性较强、频率较快且所需时间短,但主要依靠自我约束;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促进普适性的、符合集群整体租金增长要求的过渡型制度形成稳定的基础型制度。基础型制度的稳定机制在于过渡型制度向基础型制度转变过程中,通过不断试错和试验,使得一些不适应的制度被淘汰,形成具有稳定性和普适性的规则;这一过程伴随着个体认知向集体认知的演化,而集体认知是集群主体间重复博弈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三)适应性制度变迁到租金增长

制度变迁的适应性效率是指某些社会面对存量进行弹性调整的能力和演化制度以有效处理改变了的现实的能力(斯蒂格利茨,1998)。从本质上看,效率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是克服危机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弹性调整集群内部资源,协调生产和交易的能力。因此,集群制度变迁的适应性效率定义为:当面临危机和风险时,集群内部主体通过分工和合作,形成一致的集体行动,促使新制度和规则的形成,调整知识资源和有形资本的配置,提高集群的经营效率。

如表1所示,先行者企业家通过调整自身行为获得经济优势,这种优势被集群内其他企业家观察到,相机采用模仿或学习策略,使该种行为在集群内扩大,促使优势范围扩展,这种优势同时也会被集群外经济主体所观察到,通过金融资本或人力资本的形式进入集群,优势的增加带动集群租金的增长,集群增量的增加带动了存量的增加,从而形成更大的范围经济和互补性经营,推动集群租金的持续增长。制度框架的改变使激励结构发生变化,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少环境不确定性,在分散的私人信息条件下,非合作的交互活动再重复博弈中能够产生合作性行为,并产生社会合意的结果,带来集群租金的稳定增长。

基于制度适应性变迁的产业集群租金提升机制

(一)创新集群内部组织制度,促进企业纵向和横向联合endprint

集群虽然有利于主体创新,但是单个企业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并不大,需要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是指企业之间形成行业协会,为产业集群内部从事该行业的经营者提供服务。在行业协会的非正式约束下,企业群体形成一致的心智模式,通过集体行动促使制度进行适应性变迁。企业间纵向联合是指上下游企业通过契约或相互间专有性投资达到降低交易成本、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目的,并使企业行为趋向一致,进而产生推动制度适应性变迁的动力。

(二)经济主体通过实践,构建鼓励集群创新及其收益分配的适应性制度

适应性制度创新的路径是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主体采取试验、试错和模仿行为,通过观察不同的结果和信息反馈过程,构建鼓励创新及其收益分配的适应性制度环境。首先,建立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勇于创新,通过竞合关系提高其创新的激励。其次,建立创新的激励制度,如创新补贴、信贷和财政支持制度,激励创新主体参与到创新中,或者采取合作行为进行集体创新。第三,建立创新收益的分配产权制度,产权反映了一个组织与其面临的环境之间稳定的交往关联(周雪光,2005)。产业集群租金的合理分配决定企业是否参与产业集群,并与集群内组织建立长期稳定关系。

(三)推动产业集群内深化分工,降低各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

集群内分工一方面有助于创造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本,增加差异化产品的生产和交易,但这些“迂回”生产环节的增加可能提高产业集群内部交易成本。因此,在促进分工的基础上,需要合适的适度安排来降低交易成本。首先是完善分工收益保护和配置的产权制度,以科学配置分工带来的创新收益,激励更多或更深层次的创新。其次,完善鼓励不同环节试错、试验等创新的制度保障,并协调不同环节创新的嵌入程度和匹配程度,提高整合创新发生的概率。第三,完善协调不同分工环节交易的制度,降低不同分工环节间交易成本,如通过产品行业协会、由中小企业构成合作组织等第三方来加强不同生产环节的合作和协调。

(四)加强政企合作,提高制度变迁的适应性效率

在转轨条件下,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独特作用,政府偏好甚至成为决定企业集群发展的“默示性知识”和“核心竞争力”。从过渡型制度变迁到基础型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政府意识和偏好在个体的心智模式固化中起到引导作用,并通过行政权力促使过渡型制度向基础型制度的变迁。一方面,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另一方面,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立一致规则,减少制度冲突给集群带来的交易成本。endprint

集群虽然有利于主体创新,但是单个企业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并不大,需要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是指企业之间形成行业协会,为产业集群内部从事该行业的经营者提供服务。在行业协会的非正式约束下,企业群体形成一致的心智模式,通过集体行动促使制度进行适应性变迁。企业间纵向联合是指上下游企业通过契约或相互间专有性投资达到降低交易成本、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目的,并使企业行为趋向一致,进而产生推动制度适应性变迁的动力。

(二)经济主体通过实践,构建鼓励集群创新及其收益分配的适应性制度

适应性制度创新的路径是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主体采取试验、试错和模仿行为,通过观察不同的结果和信息反馈过程,构建鼓励创新及其收益分配的适应性制度环境。首先,建立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勇于创新,通过竞合关系提高其创新的激励。其次,建立创新的激励制度,如创新补贴、信贷和财政支持制度,激励创新主体参与到创新中,或者采取合作行为进行集体创新。第三,建立创新收益的分配产权制度,产权反映了一个组织与其面临的环境之间稳定的交往关联(周雪光,2005)。产业集群租金的合理分配决定企业是否参与产业集群,并与集群内组织建立长期稳定关系。

(三)推动产业集群内深化分工,降低各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

集群内分工一方面有助于创造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本,增加差异化产品的生产和交易,但这些“迂回”生产环节的增加可能提高产业集群内部交易成本。因此,在促进分工的基础上,需要合适的适度安排来降低交易成本。首先是完善分工收益保护和配置的产权制度,以科学配置分工带来的创新收益,激励更多或更深层次的创新。其次,完善鼓励不同环节试错、试验等创新的制度保障,并协调不同环节创新的嵌入程度和匹配程度,提高整合创新发生的概率。第三,完善协调不同分工环节交易的制度,降低不同分工环节间交易成本,如通过产品行业协会、由中小企业构成合作组织等第三方来加强不同生产环节的合作和协调。

(四)加强政企合作,提高制度变迁的适应性效率

在转轨条件下,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独特作用,政府偏好甚至成为决定企业集群发展的“默示性知识”和“核心竞争力”。从过渡型制度变迁到基础型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政府意识和偏好在个体的心智模式固化中起到引导作用,并通过行政权力促使过渡型制度向基础型制度的变迁。一方面,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另一方面,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立一致规则,减少制度冲突给集群带来的交易成本。endprint

集群虽然有利于主体创新,但是单个企业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并不大,需要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是指企业之间形成行业协会,为产业集群内部从事该行业的经营者提供服务。在行业协会的非正式约束下,企业群体形成一致的心智模式,通过集体行动促使制度进行适应性变迁。企业间纵向联合是指上下游企业通过契约或相互间专有性投资达到降低交易成本、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目的,并使企业行为趋向一致,进而产生推动制度适应性变迁的动力。

(二)经济主体通过实践,构建鼓励集群创新及其收益分配的适应性制度

适应性制度创新的路径是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主体采取试验、试错和模仿行为,通过观察不同的结果和信息反馈过程,构建鼓励创新及其收益分配的适应性制度环境。首先,建立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勇于创新,通过竞合关系提高其创新的激励。其次,建立创新的激励制度,如创新补贴、信贷和财政支持制度,激励创新主体参与到创新中,或者采取合作行为进行集体创新。第三,建立创新收益的分配产权制度,产权反映了一个组织与其面临的环境之间稳定的交往关联(周雪光,2005)。产业集群租金的合理分配决定企业是否参与产业集群,并与集群内组织建立长期稳定关系。

(三)推动产业集群内深化分工,降低各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

集群内分工一方面有助于创造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本,增加差异化产品的生产和交易,但这些“迂回”生产环节的增加可能提高产业集群内部交易成本。因此,在促进分工的基础上,需要合适的适度安排来降低交易成本。首先是完善分工收益保护和配置的产权制度,以科学配置分工带来的创新收益,激励更多或更深层次的创新。其次,完善鼓励不同环节试错、试验等创新的制度保障,并协调不同环节创新的嵌入程度和匹配程度,提高整合创新发生的概率。第三,完善协调不同分工环节交易的制度,降低不同分工环节间交易成本,如通过产品行业协会、由中小企业构成合作组织等第三方来加强不同生产环节的合作和协调。

(四)加强政企合作,提高制度变迁的适应性效率

在转轨条件下,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独特作用,政府偏好甚至成为决定企业集群发展的“默示性知识”和“核心竞争力”。从过渡型制度变迁到基础型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政府意识和偏好在个体的心智模式固化中起到引导作用,并通过行政权力促使过渡型制度向基础型制度的变迁。一方面,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另一方面,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立一致规则,减少制度冲突给集群带来的交易成本。endprint

猜你喜欢

交易成本分工租金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保障性住房租金会计核算案例
大树爷爷收租金
交易成本对西藏青稞种植农户纵向协作选择行为的影响
●对租赁双方签订的租赁合同约定有免收租金期限的,免收租金期间如何缴纳房产税?
试论工程采购合同谈判中的交易成本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阿里巴巴并购新浪微博的动因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