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4-06-19张欣
张欣
大连是我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联系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枢纽,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确立了大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和核心地位,并提出了将大连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而建设离岸金融市场,是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提升大连市金融业国际化程度,促进大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 大连市金融业发展的特征与现状
大连市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我国加入WTO后首批实现金融开放的4个城市之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大连市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基础性保障,也对大连市金融业国际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连市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国际金融业务量居区域内主导地位
大连市地处我国环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交汇的中心,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和货物转运枢纽,也是东北内陆地区与国际市场连接的主要窗口和航运服务中心。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外汇交易中心,大连市金融机构办理的国际业务量,无论在东北地区还是环渤海地区,均处于主导地位,结售汇额和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额接近辽宁省总量的2/3。2010年4月,大连成为继上海、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之后第二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据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大连市已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628.93亿元,占辽宁省结算金额的65%左右。其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378.68亿元,跨境人民币资本交易金额250.25亿元。与此同时外币存贷款总量增长迅速,2013年末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余额77.4亿美元,同比增长9.2%,占辽宁省外币存款总额的61.9%;外币贷款余额17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占辽宁省外币贷款总额的60.2%。大连市涉外金融业务的飞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东北地区与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流汇聚,为建设离岸金融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外资金融机构众多
从1984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东京银行(现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在大连设立代表处起,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连市已经成为我国境外金融机构设立常驻机构比较集中的5个城市之一,也是东北地区拥有外资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由于发达国家离岸金融业务开展较早,在业务流程、内部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外资金融机构在境外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可以在离岸金融市场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外资金融机构在本地的分支机构与在境外的母公司之间的资金调度、同业之间的资金拆借以及国际信贷方面的资本流动都需要通过离岸金融业务进行运作,部分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分行在境外发生的业务也需要通过离岸金融业务同境内业务联系起来。国内外金融机构的聚集,也是加快离岸金融市场的必要条件。
(三) 利用外资规模居全国前列
大连市一直把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并逐步发展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外商投资对大连市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外商投资对大连市GDP的贡献度一直在20%以上,涉外税收占到全市综合税收收入的30%左右。2013年大连市新批准外资企业283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36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占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47%,连续五年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外资企业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大连市金融机构外币业务和跨国业务的增长,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为了降低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成本,方便跨国业务活动,需要离岸金融业务的大力支持。
(四) 保税港区享受政策优惠
大连大窑湾保税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6年进一步升级成为保税港区,是东北地区目前唯一的保税港区,也是我国大陆地区对外开放度最高的综合性经济区域之一。大窑湾保税港区在税收、外汇、海关等方面享受国家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具有“境内关外”的优势。例如,港区内企业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实现非贸易项下购汇,允许货物流与现金流相分离,货物入区后即可办理退税手续等。作为海关监管下的全封闭区域,保税港区内试办离岸金融业务,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对现有金融体系造成冲击,而且保税港区内的1600多家外资企业与母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及存贷款多以外币资金为主,为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可以为贸易双方在外币开户、外汇调拨、贸易融资、担保和抵押等方面提供便利,也有助于拓宽企业海外融资渠道,为保税港区内企业提供高效和便捷的融资条件,实现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进大连市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 大连市建设离岸金融中心面临的问题
(一) 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货币业务和证券业务是离岸金融的主要业务,离岸再保险业务同样也是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各金融部门的均衡协调发展。但是随着东北地区其他中心城市如沈阳、长春、哈尔滨相继提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大连市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与其他城市相比,大连市金融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尚有待提升(如表1所示)。
以银行业为例,尽管大连市在银行机构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但是与城市GDP相对应的存贷款数量明显不足,甚至与金融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长春市相比也没有明显优势。这主要是由于外资银行在大连市银行机构中占有较高比例,而外资银行的业务经营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因此银行业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整体作用有限。从证券业发展角度看,大连市除了在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上占有优势外,其他指标均乏善可陈,尤其是证券交易开户数竟然列四大城市末位。保险业方面,除了保险密度(即人均保费额)排名第一外,其他两项指标也并不突出。
(二) 金融机构总部数量不足,对外辐射力有限
大连市尽管在金融机构的总数尤其是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是达到区域性总部级别的金融机构数量很少。大连与上海、深圳、天津同为首批金融开放城市,但是大连市总部金融的发展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上述三市,而且即使与东北地区的沈阳市相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三大政策性银行为例,除了中国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由于国际业务较多而将省级分行设在大连,其余无一例外将省级分行设在沈阳。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东北三省金融工作的分支机构——沈阳大区行,也设在沈阳。endprint
随着金融商贸开发区建设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和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市已然成为东北地区最具吸引力的金融商贸总部聚集地。相比而言,大连市在集聚和吸引总部金融机构尤其是高级别的金融机构总部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尚未形成阶梯发展和互动发展的格局,在连金融机构总部的影响范围和辐射带动能力也有待提高。同时,由于受到人才、软环境等因素制约,大连本土总部企业纷纷流向一线城市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大连市发展总部金融的环境亟待优化,金融聚集能力亟待加强。
(三) 游资冲击带来潜在金融风险
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国际资本流动的同时,也容易成为外部游资狙击和国内资本外逃的“中转站”,对人民币汇率安排和货币政策运作产生重大压力,进而威胁地区甚至全国的金融安全。大连市利用外资总量虽然在东北地区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但是从外资结构角度分析,境外投机资本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外商直接投资国别(地区)分布情况看,香港、日本、韩国、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分列实际投资来源地的前5位,占到了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0%以上,其中来自香港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外资增长速度最快。众所周知,这两个地区均为世界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也是国际游资的主要聚集地。
另外,从行业分布情况看,虽然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到了外资总量的70%以上,但是其中近一半流向了房地产行业,流向交通运输业、计算机服务业等实体经济和科教文卫行业的外资比例很小。上述证据充分说明,流向大连的外国资本中掺杂着大量的国际游资,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四) 与东北亚国家的金融合作有待加强
大连虽然与东北亚国家尤其是日韩之间的经贸往来较为密切,但是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则相对滞后。作为区域性金融开放城市,大连市早在2004年就派遣代表团访问了伦敦金融城,奠定了与伦敦开展金融合作的基础。自此之后,大连先后与台湾、香港、上海、深圳等城市或地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但大连与韩国之间深层次金融合作却起步较晚,直至2011年底大连市金融发展促进会、韩中交流协会、大通证券与东洋综合金融证券四方共同签署《金融合作备忘录》后,大连与韩国方面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才开始全面展开。相较而言,大连与日本之间的金融合作更为滞后,虽然日资企业在大连市外资金融机构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双方的金融合作仍停留在民间层面,主要以金融业内的人员互访、经验交流等合作形式为主,而在业务拓展、互设金融机构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仍有待加强。
(五)保税港区金融、行政管理体制亟需创新
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支持,而我国目前的资本项目管制政策和保税港区内部的管理体制与离岸金融业务并不相容。目前全国多地保税(港)区均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和改革,以承接离岸金融业务。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2011年滨海新区提出了全面推进“十大改革”的发展规划,改革涉及行政管理、涉外经济体制、金融创新等重要领域。通过改革,滨海新区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试点,离岸人民币业务试点工作也正在稳步推进。相比之下,大窑湾保税港区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步伐则略显滞后。首先,作为保税港区的行政管理部门——保税港区管理委员会属于大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等缺乏自主权;其次,保税港区内的金融监管涉及海关、外汇、工商等多部门,容易造成多头监管,而且上述部门一般实行垂直领导,管委会在进行组织协调时存在诸多不便;最后,保税港区目前享受的优惠政策侧重于税收层面,而在人员出入境、外汇兑换、资本流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涉及较少。
三、 对策建议
(一) 加强金融合作,促进区域发展
虽然东北地区多个城市均提出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但是在目前时间紧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在金融业发展上实现面面俱到也不现实。金融中心的建设作为我国的长远规划,应立足于“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区域性金融中心不应是惟一的,更不应是非此即彼的。东北地区各城市虽然都有建设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但是不应将彼此定位为竞争关系,而应该立足于全局,通过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以合作促发展,以互补求共存。大连市应发挥自身国际金融业务的优势,将目光更多地瞄准包括韩国、日本等在内的东北亚区域。沈阳应该立足于“依托辽宁中部城市群、立足辽宁、辐射东北地区腹地”的发展战略,发挥自身在内陆地区的金融辐射作用。长春和哈尔滨则应发挥各自在对朝、对俄贸易中的优势,做好承接大连、沈阳金融辐射的工作,努力成为东北地区的金融后台。最终形成“以大连为前台,以沈阳为枢纽,以长春、哈尔滨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促进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资源在各城市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区域合作带动整个东北地区的快速发展。
(二) 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着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
大连市应从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两个层面入手,争取更多的金融机构在大连设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提高城市的资金集散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就“外引”而言,一方面应构建有利于吸引总部企业的发展环境,推动以人民路和星海湾为代表的核心商务区向服务功能完善的综合性总部金融集聚区方向发展转型,加强聚集区内基础设施和商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总部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另一方面,需要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对总部企业进行扶持,对新设立或迁入的金融机构总部,可以按照该企业的注册资本或对于市级财政的税收贡献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对企业租赁或购置办公用房给予购房补助或土地出让金补贴。就“内培”而言,需要加快大连银行、大连农村商业银行、大通证券、华信信托、百年人寿等本地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拓展异地业务,重点推进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以及东北内陆地区的营业网络布局,提升大连市的金融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 进一步优化外资来源和结构,防控金融风险endprint
金融风险的防范对于离岸金融市场建设而言至关重要,大连市在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应避免使离岸市场成为国际游资狙击国内资本市场的窗口。一方面,要根据外资来源进行差异化管理,对于来自香港地区和国际避税港的外资,执行更为严格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监测制度,建立金融防火墙,同时运用金融、税收政策引导外资流向实体经济,防止资金“脱实向虚”。另一方面,参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经验,在初期可以实行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模式,即从事离岸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单独开立离岸账户,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严格分离,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渗透型模式,在渠道、规模、方向等方面控制离岸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资金渗透,防止资金在短时间内集中流进、流出,对我国物价、汇率水平造成剧烈冲击。
(四)创新保税港区管理体制,争取获批自由贸易试验区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高度开放的外向型经济区域,具有金融业务“先行先试”的特权,因而大连市应以大窑湾保税港区和大连出口加工区为主体,申请设立大连自由贸易试验区,而要实现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试验区转型的关键是制度创新。首先,对保税港区管委会的行政职能进行改革,参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的经验,市政府可将与港区发展建设相关的管理权责授权管委会统一行使,其他市级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向保税港区派驻机构;对于超过市政府管理权限的事项则由管委会协调,有关部门配合。其次,创新监管体制,简化监管流程,参照国际上自由贸易区普遍实行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原则,通过信息共享实现监管机构联合办公、联合查验,提高监管效率。最后,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开放程度。目前大连市已经在出入境管理方面取得了积极突破,从2014年年初开始,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对51个国家持有第三国签证和机票的境外旅客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国际商务人士经大连中转前往第三地提供了便利。大连由此成为国内第七个具有落地免签资格的城市,也是国内非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获准实施该政策的城市。未来大连市还需要在外汇管理、税收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体制创新,逐步实现由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张世坤. 关于创建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研究[J]. 税务与经济, 2005 (1): 27-30.
[2] 李晶. 大连离岸金融市场创建模式及策略[J]. 商业时代, 2006 (12): 83-84.
[3] 冯士森. 大连市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意义及总体构想[J]. 现代商业, 2010 (32): 161-162.
[4] 黄志勇. 我国保税港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12 (4): 72-76.endprint
金融风险的防范对于离岸金融市场建设而言至关重要,大连市在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应避免使离岸市场成为国际游资狙击国内资本市场的窗口。一方面,要根据外资来源进行差异化管理,对于来自香港地区和国际避税港的外资,执行更为严格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监测制度,建立金融防火墙,同时运用金融、税收政策引导外资流向实体经济,防止资金“脱实向虚”。另一方面,参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经验,在初期可以实行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模式,即从事离岸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单独开立离岸账户,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严格分离,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渗透型模式,在渠道、规模、方向等方面控制离岸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资金渗透,防止资金在短时间内集中流进、流出,对我国物价、汇率水平造成剧烈冲击。
(四)创新保税港区管理体制,争取获批自由贸易试验区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高度开放的外向型经济区域,具有金融业务“先行先试”的特权,因而大连市应以大窑湾保税港区和大连出口加工区为主体,申请设立大连自由贸易试验区,而要实现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试验区转型的关键是制度创新。首先,对保税港区管委会的行政职能进行改革,参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的经验,市政府可将与港区发展建设相关的管理权责授权管委会统一行使,其他市级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向保税港区派驻机构;对于超过市政府管理权限的事项则由管委会协调,有关部门配合。其次,创新监管体制,简化监管流程,参照国际上自由贸易区普遍实行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原则,通过信息共享实现监管机构联合办公、联合查验,提高监管效率。最后,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开放程度。目前大连市已经在出入境管理方面取得了积极突破,从2014年年初开始,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对51个国家持有第三国签证和机票的境外旅客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国际商务人士经大连中转前往第三地提供了便利。大连由此成为国内第七个具有落地免签资格的城市,也是国内非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获准实施该政策的城市。未来大连市还需要在外汇管理、税收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体制创新,逐步实现由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张世坤. 关于创建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研究[J]. 税务与经济, 2005 (1): 27-30.
[2] 李晶. 大连离岸金融市场创建模式及策略[J]. 商业时代, 2006 (12): 83-84.
[3] 冯士森. 大连市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意义及总体构想[J]. 现代商业, 2010 (32): 161-162.
[4] 黄志勇. 我国保税港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12 (4): 72-76.endprint
金融风险的防范对于离岸金融市场建设而言至关重要,大连市在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应避免使离岸市场成为国际游资狙击国内资本市场的窗口。一方面,要根据外资来源进行差异化管理,对于来自香港地区和国际避税港的外资,执行更为严格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监测制度,建立金融防火墙,同时运用金融、税收政策引导外资流向实体经济,防止资金“脱实向虚”。另一方面,参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经验,在初期可以实行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模式,即从事离岸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单独开立离岸账户,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严格分离,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渗透型模式,在渠道、规模、方向等方面控制离岸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资金渗透,防止资金在短时间内集中流进、流出,对我国物价、汇率水平造成剧烈冲击。
(四)创新保税港区管理体制,争取获批自由贸易试验区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高度开放的外向型经济区域,具有金融业务“先行先试”的特权,因而大连市应以大窑湾保税港区和大连出口加工区为主体,申请设立大连自由贸易试验区,而要实现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试验区转型的关键是制度创新。首先,对保税港区管委会的行政职能进行改革,参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的经验,市政府可将与港区发展建设相关的管理权责授权管委会统一行使,其他市级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向保税港区派驻机构;对于超过市政府管理权限的事项则由管委会协调,有关部门配合。其次,创新监管体制,简化监管流程,参照国际上自由贸易区普遍实行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原则,通过信息共享实现监管机构联合办公、联合查验,提高监管效率。最后,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开放程度。目前大连市已经在出入境管理方面取得了积极突破,从2014年年初开始,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对51个国家持有第三国签证和机票的境外旅客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国际商务人士经大连中转前往第三地提供了便利。大连由此成为国内第七个具有落地免签资格的城市,也是国内非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获准实施该政策的城市。未来大连市还需要在外汇管理、税收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体制创新,逐步实现由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张世坤. 关于创建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研究[J]. 税务与经济, 2005 (1): 27-30.
[2] 李晶. 大连离岸金融市场创建模式及策略[J]. 商业时代, 2006 (12): 83-84.
[3] 冯士森. 大连市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意义及总体构想[J]. 现代商业, 2010 (32): 161-162.
[4] 黄志勇. 我国保税港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12 (4): 72-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