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结束语的设计

2014-06-19严骏

未来英才 2014年5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教学设计

严骏

摘要:课堂教学的结束语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作为历史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结合实际,精心设计历史课的结束语,从而提高教学的成效。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课堂结束语的主要方式和课堂结束语的设计原则等方面来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束语设计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结束语;教学设计

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描龙画凤,贵在点睛。精彩的导入就如桥梁,引导学生走入未知的殿堂;激情的授课就象磁石,牢牢地吸引着学生;而完美的小结就如发动机,启迪着学生的思维。因此,结束语作为一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虽然不长,往往只有几分钟,却对整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如果教师运用得法,就能突出教学重点,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学科的特点在于包罗万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丰富多采。可称得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撒得开,更要收得拢。如何“收得拢”,关键是有一个成功的结束语。下面笔者就以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谈谈对于初中历史课堂结束语设计的几点浅见,不吝赐教。

一、初中历史课堂结束的主要方式

初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传统的直接式结束语,虽然能简单明了的完成教学任务,但较为单一,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此,我们应该不拘一格,因课而导,因人而变,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这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最常用结束设计,并结合实际,谈谈我是如何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来进行教学实践的。

1.设问式结束语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有疑问,才会执着追求,探根究底。好奇心人皆有之,对新奇的事物要问,对想知道的事物要问,对困惑的事物也要问。所以,我在设计课堂结束语的时候,会利用一些思考性结束语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最终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如我在上《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一课时,结尾设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中国古代王朝多次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但最终都挡住了吗?那么,我们现在又应该怎样处理好民族关系呢?经过讨论,很快就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想法,但最终都认识到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民族和睦,国家才能强大,而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探究能力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悬疑式结束语

人们常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对于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新授课,我们可采用“收”中寓“展”,设“悬”立“疑”的结束语。有了这样的结尾,即使教师不布置作业,学生也能自觉看书,自觉阅读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面。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时,就设计了这样了结束语:1895年3月,日本攻占了整个辽东半岛,引起中国人民普遍不满。同时,日本海军又攻陷了澎湖,窥视台湾。清政府惊恐万状,决意向日本屈膝投降,派李鸿章到日本谈判,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那么,《马关条约》的签订又会对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影响呢?通过下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了。这样一来,课虽然结束了,但由于悬疑式结束语的设置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节课做铺垫,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

3.情感互动式结束语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特别是爱国主义的情怀,通过情感激发,使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这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得到提升。如我在上《民族团结》时,在最后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宪法规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我们不但要自觉履行这一义务,还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那么对于这几年出现的“藏独”和“台独”的分裂行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对于破坏国家和平、民族团结的分裂势力,我们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对于广大的少数民族同胞我们要加强团结,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和谐,社会才会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学习历史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4.创制情境式结束语

在课堂结束语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性的营造历史意境,让学生能融入课本,寻幽揽胜,从而既能使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如我在上《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就在教学的最后进行了这样的设计:首先在多媒体中播放澳门小朋友容韵琳演唱的《七子之歌》,同时在画面中展示出澳门的一组组历史图片。最后设问,如果你是澳门人,你是否愿意回归中国呢?为什么?通过学生们的分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这样使学生能融入历史情境进行思考,既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也能使课堂知识得到升华。

5.联系现实式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因此,在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时我们也可以结合现实、特别是结合乡土历史的内容,进行准备。如我在上《经济重心的南移》时,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经济发达的宋代,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杭州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也是国家的经济重心所在。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现在的苏州地区同样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都说明了家乡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是同步的,国荣家可兴啊!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从现实出发更深切的体会学习的内容,同时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爱国热情。

其实,教无定法,初中历史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无论是采用何种结束语,都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进行设计。

二、初中历史课堂结束的设计原则

1.简洁精练,突出重难点

课堂结束语,最忌废话连篇不知所云。因此历史课的结束语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突出重难点,在时间方面不宜过长或过短,以1—5分钟为宜,有必要时可以延长2-3分钟,最好能起到一语道破天机的效果。

2.用真情实感来影响学生

一堂课下来,随着学生学习精力的下降,在课堂结束前的这段时间,往往是他们最疲劳,最容易走神的,这时候作为教师就应该想办法用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真情情感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振奋学习的精神,起到虎头豹尾之效。

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设计结束语时,一定要加强师生的互动,特别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讨论也好,思考也好,把最后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只需在旁加以点拨即可。

总之,如果我们把整堂课比作一部戏,那么,结束语就好比这部戏的一幕压轴戏。我们只有认真探讨运用结束语的教学艺术,把这幕压轴戏尽量设计得成功些,才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 于右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1989

[3] 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漫谈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