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2014-06-19刁玉军
【摘要】中国的商业银行贷款存在的风险不容小觑。现实中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足以使贷款风险的程度最小化。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存在的贷款风险主要来自银行自身管理体系出现问题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出现漏洞,从而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未解决其问题所在,应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外部监督、国家法律法规等层面进行完善,促使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降低。
【关键词】贷款特点 贷款成因 贷款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是一所以获取最大利润的综合型服务企业。其主要获利途径来自于贷款。[1]然而银行贷款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即存在贷款风险。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本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源自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交易环境的复杂性。[2]由于信贷风险的存在,容易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能力和盈利能力低下,不具备市场竞争性。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特点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笔者认为现阶段的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主要体现为四大特点,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通过价值形态来表现,其具体的形式表现为资金的呆账,以此来反映了物质形态和社会财富的损失和流失。第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中渗透着财政风险。这是由于国民收入通過财政进行初次分配,又通过信贷进行再分配。因此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和财政风险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加大商业银行安全隐患。第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与借款人经营风险紧密结合。换句话说,借款人经营风险的增加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第四,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与外汇风险相互转化。[3]
二、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形成原因主要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共同作用而成。其内部原因归结为自身贷款管理体系缺乏一定科学性等原因,其外部原因可以归结为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等原因。[4]因此,解决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的前提就需要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商业贷款的内因和外因,从而一一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一)贷款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工作长期以来是管理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因管理不善等问题所造的安全漏洞问题,加大了贷款风险。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评估体系不健全,主观性成分较大。第二,档案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体系。第三,贷款的调查研究不够细致,贷后评价不能及时跟进,对贷款的用途监督不严,甚至有放任自流的现象。第四,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方法落伍,致使贷款效率低,安全率低。如对贷款的管理工作仍停留在原有的档案管理上和报表管理上,对于企业经营、决策的情况了解的不够深入,并且对企业资金的使用也缺乏管理监督。第五,有关规章制度执行的不太理想,不能发挥制度的应有作用。第六,借款企业基本结算账户不在贷款银行,造成银行贷款难以收回,不良贷款增多,风险加大。
(二)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仍需提高,贷款程序应更注重实质
由于信贷人员的需求量较大,许多商业银行对信贷人员的需求量表现为供不应求。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效益,缩短了信贷人员的上岗培训时间,并且疏忽对信贷人员的管理。从而导致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偏低,对市场的掌握能力不够。此外,银行的贷款程序流于形式,缺少应有的实质性的作用:复杂的贷款程序没有对担保人的偿还能力做出科学评价,以及对某些抵押物的评估不够准确。这就导致贷款风险大大增加,促使死账和呆账的现象频繁发生。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从宏观方面来说,经济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国家的“无形手”进行调控。一般来说,国家的宏观调控会通过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进行体现。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增加除了银行自身的安全系统漏洞造成外,还包括国家对于信贷的法规建设并不十分完善。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即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畸形发展。这就需要国家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解决银行信贷危机,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三、贷款风险的规避对策
针对其贷款风险存在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可以有效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规避风险对策。其中包括对银行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加强员工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国家从宏观层次对经济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建设。[5]
(一)建立健全银行内控机制
商业银行预防贷款风险应注意加强银行内控机制。内部控制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首要任务是要完善审贷分离制度。这就需要加强审贷分离制度的建设、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信贷退出机制的建立以及要加强贷后管理,进行全程控制,防止违规操作、挪用、滥用贷款。
(二)加强对商业银行监管
中央银行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加强商业银行的监督。监督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规模控制监督。对于商业银行的借贷的规模进行良好的控制,减少呆账和死账出现的可能性。第二,贷款事后稽核监督。事后稽核监督,是监督的一个重要环境,可以随时掌握贷款人的经营风险和资金流向,可以适当减少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第三,帐外经营者的法律监督。为此,中央银行需要调整和制定适当的比例,从而使商业银行贷款行为规范化,促使商业银行资金利用效率提高以及贷款风险降低。
(三)提高信贷人员综合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的培养是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必然要求。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建立信贷管理者岗位责任制。实行“责任到岗,责任到人”的制度。第二,定期开展信贷管理者培训班。信贷管理者的业务知识应与时俱进,在培训班中进行知识储备和充电,从而提供自身的业务办理能力。第三,建立多部门制约的集体审贷机制。稽核部门要以监督为立足点,有选择地参与贷款审查,对贷款决策进行稽核,牢固把握住贷款审批、发放的关键环节,防止贷款风险。
(四)加强商业银行法制建设
国家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营秩序,保障双方的交易安全,提高借贷的安全系数,陆续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贷款通则》、《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从而为商业银行贷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首先在实行贷款活动中,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同时认真调查核实,从而签订合法有效的借款合同。其次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格和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审查借款人的偿还能力等等。最后遵循贷款担保制度,减少不良贷款风险。
四、结论
面对现阶段的银行信贷风险,笔者认为应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查找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防范措施。信贷风险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对银行的挑战,同时又为银行带来了发展的机遇。银行只有通过信贷风险树立忧患意识,从而优化自己的内部管理体系和结构,使安全漏洞缩小,减少安全隐患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这样不仅可以使已有的安全漏洞得到修复,还可以促进其健康发展,使其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稳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莉戈.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特征及防范[J].财金之窗.2008年3月.
[2]彭莉戈.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特征及防范[J].财金之窗.2008年3月.
[3]周雁.商业银行货款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鸡西大学学报.2008年8月.
[4]左冬蓝.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及规避对策[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0月.
[5]周敏,浅谈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8月.
作者简介:刁玉军,山东省海阳市人,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郑州金水支行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