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好诗词》传播特色分析
2014-06-19余安安
文/余安安
《中华好诗词》是河北电视台原创的一档综合文化竞技类节目。节目通过挑战、对战、抢答、闯关、“落坑”等精彩刺激的环节和寓教于乐的形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呈现中华诗词的美学趣味。这档节目自2013年10月开播以来,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好评,也掀起了人们对诗词学习、吟诵、记忆的文化热潮。众多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各异的诗词爱好者兴致盎然地报名参加这个节目,希望通过开放的平台、美丽的舞台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个人魅力。河北电视台因这档节目的热播而收获了高收视率,赢得了广泛关注和良好口碑。
传播特征的“趣”与“实”
成功的媒体传播需凭借新高度、新思维、新方法,才能闯出新天地。《中华好诗词》传播特征既充满了丰富的趣味性,又富有多元的实用性。
首先,节目传播制作上别出心裁。《中华好诗词》精心安排了节目的人员组合。主持人由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凯担任,他以机智、幽默的风格和专业、独特的素养,推进整场节目的顺利进行。王凯凭借个人才华和魅力,在对选手的引导和启发上,对观众热情的调动和现场气氛的渲染上,产生了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并且,节目组广邀各路文化名人,为节目添彩助兴,其中有著名主持人赵忠祥、中南大学教授杨雨、著名书画大师范曾等,由这些文化名人担纲,即兴发挥为现场作精彩的点评,加上具有丰厚底蕴的背景知识介绍,可称得上是画龙点睛。6位守关明星嘉宾使出浑身解数,迎接挑战,包括《武林外传》的“吕秀才”喻恩泰,2013年《快乐男声》选手宁桓宇等,可谓群星灿烂,精彩纷呈。《中华好诗词》第二季还增添了“神秘嘉宾”助阵,每期邀请一位不同的高人气神秘嘉宾,为节目锦上添花,增加了新鲜活力和感染力。节目传播主体的最大阵容是参赛选手,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职业背景,包括知识精英、高校学生、中小学生、业务销售、城管,甚至全职妈妈也有机会参与其中,展露锋芒,真正实现了精英和大众的完美结合。
其次,诗词比赛流程设置精彩生动、紧张有序。节目包括《百家争鸣》《金榜题名》《挑兵选将》《龙争虎斗》等不同环节。出题方式丰富多样、新颖有趣,包括诗词接龙、问答题、选择题、沙画题、歌曲题、影视题、书画题、表演题等,从不同角度考核选手的诗词素养。出题的难度全面考虑了选手和观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身份的差异,完美地做到了古今结合、难易平衡、雅俗共赏、老少皆宜。选手通过答题、对战、闯关、获奖金等环节步步推进比赛进程,完成对选手的文化修养、知识储备、记忆能力、心理素质的全面综合考验。由于比赛热烈紧张,选手的状态和表现也多种多样:或口若悬河,才情斐然;或不疾不徐,淡定从容;选手和守关嘉宾雄心勃勃、踌躇满志的迎战宣言,依依不舍、忐忑不安的“落坑”告白,也为节目增添了不少看点和趣味。选手的个性表现和比赛成绩引起了评委和观众强烈的心理参与感,使全场充满了紧张激烈的竞争氛围。
再次,《中华好诗词》的舞美设计颇具匠心、专业到位。舞台灯光灿烂、大放异彩、华美大气,将第一节的旋转型卷轴造型替换为第二季的环绕全场的LED文化墙,使人赏心悦目。另外,节目的主题结合特殊节日精心设计,如清明节专场将传统节日的主题渲染得亲切动人,著名歌手于文华应邀出席,唯美献唱《清明》和深情演绎“唱诗经”,让现场观众如沐春风。“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儿童节专场,上演了一场“少年振兴文化”“小鬼当家”的好戏,小朋友们机智可爱的表现,倒背如流的惊人记忆力,实力不凡的诗词童子功,让人喜爱、赞叹和敬佩。尤其是杜伊祺小朋友能流畅完整地背诵经典抒情长诗《离骚》,震惊全场,获得了书画大师范曾亲自创作的《咏鹅》作为特别嘉奖。
即使不是特殊节日,导演和主持人也善于利用现场契机和结合具体条件,灵活变通地突出和强化节目亮点,如2014年6月20日一期节目全力渲染了“亲情”主题。来自宝岛台湾的国文教师张楚,留有一脸胡子的“美髯公”,气度不凡、实力雄厚,接连击败六位守关嘉宾后,决定不挑战上期擂主,若按正常程序规定,比赛只能戛然而止,观众可能因期待得不到充分满足而感到意犹未尽。然而峰回路转,主持人王凯当即提议让张楚和自己现场助阵的儿子张仲宇一决高下,“龙争虎斗”的环节摇身一变为“父争子斗”,父子间展开了一场精彩激烈的巅峰对决。张仲宇是台湾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因不俗表现曾登上《中华好诗词》的擂主宝座,因其才华横溢且英俊不凡,被封为“诗词男神”。父子争霸,儿子当仁不让并最终胜出,与父亲深情相拥。如此温馨甜蜜的“诗词世家”,让人感动和钦佩。
传播策略的“蕴”与“放”
《中华好诗词》的传播策略别具匠心,既蕴涵了深刻典雅的文化品位,又绽放着先锋时尚的媒体特质。
《中华好诗词》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精神资源,真诚打造创新的传播平台,倾情奉献丰富的文化盛宴。通过一点触发、一网打尽、温故知新的方式,围绕诗词这一核心,辐射出多姿多彩的内容,包括常识、成语、故事、传奇等。在古典韵味的感染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我们不仅感受千古绝唱的魅力,还能观照不朽灵魂的品格,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浓厚兴趣,深深爱上诗词艺术。同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以诗为教”的功用,在诗词的细致品味、涵泳玩索中,潜移默化地激发艺术的灵感,启迪心灵的智慧,促进了高尚情操的塑造、健全人格的形成、人文素养的强化,从而为提高祖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即以诗呈现直觉观照和抒写生命体验,充分体现了艺术的自觉和生存的反思。在含蓄、深邃、典雅的诗性文化中,诗是心灵写照,作者涵养充满生命灵感和美学韵味的“诗心”,捕捉心灵精妙的律动,才能谱写出动人心弦的秀丽乐章。所谓“诗心”,即高尚圣洁的品格,浪漫诗意的情怀,澄澈清莹的心境,高雅古典的气质。持怀这种“诗心”,方可“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由内而外地散发华采与韵致。当我们深沉或激昂地吟诵那些隽永的诗句,宛如口吐莲花,意味无穷,芬芳俊逸。涵养剔透玲珑的“诗心”,还得拥有才情横溢的“诗笔”,在舞文弄墨时才能挥洒自如,下笔如神。自古以来,正是有了无以计数的超凡“诗心”和卓越“诗笔”,才留下了如云妙品,似锦华章。
受资本逻辑和商业化驱动的影响,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一些缺乏思想的选秀、搞怪、作乐的消遣娱乐型电视节目,由于过于肤浅做作、哗众取宠,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和审美疲劳,使观众在喧嚣狂欢之后,心灵依然冷清空虚。《中华好诗词》以其独特创新的节目定位和高雅精致的文化品位,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以展示精品文化为担当,将生涩的诗词以通俗的方式顺利传播,显得卓然不群,让人回味无穷。
当下,各大电视台的文化类节目并不缺乏,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在独立讲坛之上的是名家、大师,然而这个节目设置为讲堂模式,缺乏足够的现场互动,属于单向的文化传播;再看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传递汉字书写文明和领略汉字之美为宗旨,改变了《百家讲坛》式的比较单一的传播模式,邀请了全国各地的学生代表参与比赛,并由著名播音员作为考官,由文字学、语言学专家学者担任评委,通过游戏和听写考核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文学功底,不失为一场高水准、高规格的比赛。但这个节目仍可归类为交互问答式节目,其还是提问者——问答者——观众所组成的基本架构,只不过主持人变成串场角色,而由嘉宾担任提问者角色,观众在其中的角色作用不明显,并不参与节目流程,只是为现场气氛营造提供背景。另外,以听写为主的比赛模式也过于单调,不能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期待视野和审美需求。《中华好诗词》则结合了讲堂模式和交互问答模式这两种节目模式的特点,与其他文化类节目和而不同。首先,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主持人——选手——嘉宾——观众的思维互动,充分挖掘现场每种角色的价值;其次,凭借独特的赛事规则,广泛吸引了社会各界参与比赛关注比赛,避免了曲高和寡;再次,这一节目设置了精彩活泼、丰富多样的比赛环节,加强了整体的紧凑感和趣味性,既体现了文化传播的严肃性,也使得节目不缺乏娱乐意义,因此可以说,《中华好诗词》是对同类型文化节目的创新与超越。
最后,《中华好诗词》还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扩大影响,提高人气。这些方式包括短信、微博、微信互动等,进行了多渠道、全方位的跨媒体传播,引发了观众和网友们的热议聚焦,据官方数据统计,首播当晚推出“诗词接龙”微信互动,官方微信接收了10746条,微博的关注度、阅读量、转发量数以万计,微话题的数量在首播次日已接近200万。
传播价值的“守”与“拓”
《中华好诗词》的成功案例,提示我们思考如何彰显鲜明的民族风采,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并寻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赢得国际声誉的有效途径。事实证明,以弘扬中华国粹为目的,品味高端且趣味高雅的电视文化节目,坚守特色,开拓视野,即可走出去,并走得更远。
《中华好诗词》以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传播对象,将中华传统诗词的魅力通过荧屏传递给广大观众,自然应该注重文化蕴涵与品位的提升;此外,为了使节目更具感染力,应追求节目的现场感和趣味性,节目组勇于创新,将诗性演绎融入趣味横生的多方互动过程中,做到收放自如,坚守文化品格,却又不拘于俗套、刻板的传播套路,充分满足了精英与大众的审美趣味,让充满书卷气的古典、清新、浪漫之风席卷电视荧幕,使观众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享受艺术美学的熏陶。
2014年6月,11家试点媒体发布了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其中对“人文关怀责任”“繁荣发展文化责任”等方面做出了全面总结和自我剖析,为推动媒体正确履行社会责任产生了积极影响。电视媒体作为当下主流媒体之一,承担着文化传播使者的角色,“人文关怀”和“繁荣文化”不是一个简单空洞的口号,每个媒体人都应有信心、决心为文化传播和文化复兴倾尽全力。
电视媒体的努力方向和价值目标应该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在全球化语境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方面应以开放包容的心胸,积极借鉴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理念和新颖传播方式;另一方面,须以责无旁贷的姿态,坚守传承民族特色的本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抵触恶意的国际文化霸权行为。
韵味悠长、感人至深的诗词,不仅带给人们无与伦比的美学体验,还对心灵有净化作用,因此,林语堂将诗视为中国人的宗教:“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对于今人而言,用美丽的诗情画意丰润浅薄的思想、平息躁动的心灵、宽慰痛苦的灵魂,显得迫切而可贵。在平凡枯燥的日常生活中,借助诗词可以忘掉琐碎烦恼,告别低俗平庸,增添人生情趣,使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化。在忙碌紧张的都市生活中,通过诗词释放压力,陶冶情操,涵养品位,从而宁静优雅诗意地栖居。
英国诗人艾略特认为诗是民族文化的最高级、最典型的象征:“文学的永久重要性即使不是不可动摇的信条,也是一个不移的据点。一个民族当其不再关心自己的文学遗产时,就变为野蛮了;一个民族不再产生文学时,思想和感觉也就不灵活了。一个民族的诗歌从民族的语言里汲取生命,回头来又把生命注入语言;诗代表一个民族的最高意识形态、最大的力量和最精细的感受。”
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作为光辉灿烂的国粹之一,不是故纸堆中沉睡的文化遗产,而是中华文化的根,国民应复苏它的生命,传播它的魅力,使具有民族个性、本土特色和诗性气质的语言文化符号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华丽亮相并得以精彩演绎,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