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唤工业精神 促进企业发展

2014-06-19本刊编辑部

企业文明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厦工业化工业

本刊编辑部

世界工业化发展从早期先导性的欧美国家,到现在亚洲的日本、四小龙及中国的跟随性发展。一方面,跟随性国家与先导性国家在技术、管理上的差距被不断拉近,发达经济体的先导性优势被不断削减;另一方面,跟随性国家快速发展使得劳动力要素成本不断增加,成本优势也日渐消退。当自然要素条件趋于一致后,以往的全球化合作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全球性竞争,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需要从成本竞争转化为品质竞争。中国正站在历史当口,怎样汲取西方工业化过程的教训,防范在先,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问题出现之前,乃当务之急,必须刻不容缓地回应时代,呼唤工业精神。

目前,中国以规模化扩张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正在遭遇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挑战,但随着产业集中度提升,大型工业集团的形成为制造业工业精神的产生于弘扬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全产业链品牌管理,对形成产品的各环节建立供应链品质管理,并对供应商输入工业精神内涵、全面提升供应商品牌意识、带动全社会追求品质的工业思想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需要建立与自身工业化相适应的精神大厦。这座大厦的基石是合作精神,这座大厦的框架是契约精神,这座大厦的构造是效率观念,这座大厦的细节是精品意识,这座大厦的整体是科学观,这座大厦的设计原则或依据是持续发展观。

当前国内“工业精神”主流思想有:一是以格力电器董明珠倡导的实干类“工业精神”论。她在2003年就提出“工业精神”,应该是指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全心全意关注消费者需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企业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所有行为都必须对未来负责任的精神,简单说就是“吃亏精神”。韦桂华在2008年发表文章说:“工业精神的要义,包括专业化精神、务实精神和执着精神等。这些要义,应当植根于众多中国制造企业的灵魂深处。”汪中求在2012年出版专著《中国需要工业精神》,指出“工业精神”所有行为都必须对未来负责任,其内涵包括合作精神、契约精神、效率观、质量底线、科学观与创新精神、持续发展观、城市精神等。二是以钟朋荣为代表的专业化“工业精神”论。钟朋荣在2006年8月《英才》杂志发表《稀缺的工业精神》,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工业精神”,包括专业化精神、务实精神;追求效率第一而不是规模第一,认为工业化的本质是深度分工和深度合作。三是科学化、规范化、流程化、严谨的“工业精神”论。孙健耀定义:“工业精神就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以创造顾客为目的,以科学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与合作意识为基础,追求不断进步的精神。”曾伟提出“中国制造必须建立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工业精神”的本质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把工厂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厂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喜欢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四是置于全社会中对工业产业投入的“工业精神”论。赵云指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后来者的追赶压力下,逐渐让出自己的工业地盘,并在很大程度上放弃制造业,放大了虚拟经济的能量,由此导致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在这里,“工业精神”不是指的企业的精神取向,而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待制造业的态度与价值观。

呼唤工业精神,首先要切实增强企业家的使命感。要让企业家认识到中国工业的重要性,进而激发自身使命感,提高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要健全培养体系,造就企业家素质能力提高的终身学习机制。国家应该从企业健康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和学习,逐渐提升他们的战略视野和使命感。其次,要重塑员工的工业精神。工业精神是从事工业行业人员形成的统一的价值观。它基于钢铁和机械、创业和发展、拼搏和奋斗,贯穿了世界工业发展的全过程。工业精神有很多外在的表现形式,比如:德国人的刻板、美国人的固执、日本人的缺乏变通,但其实都是工业精神的作用,其内涵就是对科学规律的尊崇,对规则、制度、标准、流程的坚守,从本质上说就是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今天我们依然要强调工业精神,因为技术可以升级,但工业精神中的精华需要传承和发展。工业化必须以工业精神作为支撑。如果仅仅是引进了工业技术或成果,而抛弃了蕴含其中的工业精神,或者用农业思维来运作工业化,孕育出来的工业集合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有形无魂的工业化形成也更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化时代真正到来。

重塑工业精神。第一,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培育。重塑工业精神,起点在制度与标准,终点在员工本身,而其中的过程则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落实。工业精神是一种文化,真正的工业永远都是有文化支撑的,那是一种对细节近乎痴迷的专注和追求。因此,必须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我们的工业精神重建。第二,要加强对员工人文素养的培育。工业精神是要靠人文精神来滋润的。工业精神并不是机器钢铁般冰冷无情的,相反,它是火热的,是激情的,是作用于人内心深处的。只有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业精神才能更加灵活、更加稳健地在员工心中落地生根。第三,要加强制度观念的培育。技术在变化,但不变的是保障技术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存在。工业要发展,就必须尊重制度,执行制度,坚守制度,视制度为生命。也许有些刻板,但正是这些刻板的制度,保证了我们的产品万无一失。

猜你喜欢

大厦工业化工业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影子大厦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人
电梯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冰淇淋大厦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