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78年间南京绒花手工艺人的历史考察
2014-06-18于凤阳
于凤阳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1950—1978年间南京绒花手工艺人的历史考察
于凤阳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本文通过对南京绒花历史的回顾,即对1950─1978年间南京绒花的发展状况和手工艺人进行调查,来了解作为传统手工艺的南京绒花在新中国建设初期,在合作化运动、工商业改造以及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下的生存状况,以求填补南京绒花历史研究中的不足。
南京绒花;1950─1978;手工艺人
绒花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绒花工艺的最早记载已无从考证,而出现簪花习俗的记载最早在秦始皇时代。①古时,人物画中也常绘有簪有花朵的女子,最为出名的当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画中仕女所簪的花使得人物更加雍容华贵。作为绒花分支的扬州绒花在唐代时已被列为贡品(当时,扬州与南京同属扬州),但无史料记载,也无文物为证。
2008年在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中,南京绒花与扬州绒花均名列其中。南京绒花艺人在2008年赵树宪②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③
最近几年,绒花逐渐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人们逐渐认识到南京绒花在表现民族文化深厚内涵的重大作用。在2012年新上映的电影《柳如是》中,南京绒花作为表现南京地方传统文化出现在电影中,增加了主人公的真实性,并让人们见识了一种真正的南派绒花④的气质。
南京绒花历史悠久,在当今省级非物质文化评选中又再次得到重视,对于研究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作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南京绒花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大放异彩。同时,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其组织、生产、销售等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本文将考察的时间段定在1950─1978年,研究这一时间段的南京绒花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一、南京绒花的历史沿革
(一)文献中的南京绒花
绒花,谐音“荣华”,有吉祥祝福之意,是用丝绒制成的假花。旧时,南京人凡有婚嫁喜事或庆祝重大节日,都有用绒花来装饰的风俗,借以祈福辟邪,增添喜庆气氛。⑤
早在很久以前便已经有簪花传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早在秦始皇时代,女子头上已有簪通草花的习俗,但是只有文字记载而没有实证证明。⑥之后,簪花习俗不断流传,不管男女老少,簪花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行为,花样也从鲜花到假花不断变化,绒花便是其中的一种用丝绒制成的假花。一直到近代,绒花一直是人们尤其是女性所青睐的极为喜欢的的装饰品。
南京绒花源于何时,已无文献记载,也无实物证明。⑦这种观点至今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考证。南京绒花工艺早在明清时代就已具相当规模,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安徽、江西、湖北、河南等地的许多商人经常到南京采购绒花工艺品。当时城内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称为“花行街”、“花市大街”,是绒花、绢花、纸花的集中销售市场。绒花是在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俗称“一事三节”)时,百姓皆簪绒花以祈福。在“一事三节”中所用的绒花题材、寓意和内容,又因事因时因人而异。
(二)南派绒花的代表——南京绒花
就绒花在全国的分布而言,绒花分为南派和北派,北派绒花是指北京、沈阳等地区的绒花,主要以制作绢花为主。南派则是指分布于南京、扬州等地的制作。江苏扬州、南京在唐代时候即指一地,同属南方绒花流派,是当时绒花制作的中心,后传到北京,形成了具有北方特色的北派绒花,之后,又传回南方。在申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南京绒花和扬州绒花因历史、地理渊源合并起来,申请了“绒花制作技艺”这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树宪、杨家惠⑧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就目前现状而言,南京绒花的样式和工艺流程基本上按照原来的样式发展,依存于博物馆,和日常生活联系较少。南京绒花以绒花工作室为依托,借助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通过每年一季的民俗博物馆传统手工艺展演活动向前来参观的游客演示绒花的制作流程,使前来参观的人士了解绒花相关工艺以扩大南京绒花的影响力。除了演示相关工艺流程外,还进行成品绒花的销售。而扬州绒花的样式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传统样式,还包括了一些适合出口的符合国外需求的产品,如圣诞老人系列,但是艺术质量大大不如从前,材料也用人造丝代替了蚕丝。这种产业在当今社会有利于保障传统手工艺继承人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流传。但是,目前由于各方面原因,南京的工艺传承仍面临手工艺继承人缺失的问题。
二、1950─1978年间南京绒花传承艺人的考察
建国前,从事南京绒花的著名业户有吴长泉、金拐子、童老二、马拾房及朱氏、杨氏。新中国建设初期,政府相继恢复了周家凤、任德富、王永禄、王家泰等人的工作,重新开始从事绒花的制作。其中仅王家泰是扬州绒花的手工艺人,来自于绒花世家。其他均为南京绒花的手工艺人。
(一)王永禄—发展了南京绒花风格
王永禄(1889—1968),南京制花的老艺人,河北武清人,自14岁开始,先后在北京、天津拜师学做绒花、纸拉花。1927年8月,到山西太原谋生,以制作绸花为主。1941年6月来南京谋生,自产自销绒花、绢花、纸花、绫花。1956年王永禄成为刚刚成立的艺美绒礼花生产合作社的理事。王永禄制花技艺全面,不仅擅长制作绒、绢、纸花,还熟练于绫、绸,通草花的制作。40年代定居于南京,在以包括王永禄在内等一些绒花艺人的努力下,吸取北方绢花鲜艳、大方的特点,逐渐形成现代南京绢花的淡雅、秀丽的地方风格。50年代,南京市的数次国庆游行中,王永禄负责设计制作了大多数仪仗队中所用的大型花篮、动物等模型。此
外,在南京庆祝建国十周年展览和1963年在北京团城举办的南京工艺美术展览会上,他设计制作了大量绢花、纸花、通草花和盆景,受到各界人士较高的评价。⑨
(二)任德富—培养了大批绒花艺人
另一位南京绢花老艺人任德富(1910—1982),北京顺义县人,生于1910年8月,卒于1982年4月。出身于绢花世家。父兄辈均为北京著名绢花艺人。任德富16岁时就到哈尔滨做绒花学徒。5年后回到北京随父制作绢花。1939年20岁时来到南京,在花店制作绢花。1956年,任德富成为刚刚成立的艺美绒礼花生产合作社的理事。任德富制作绢花,技艺精湛,且具有创新精神,对现代南京绒花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积极培养艺徒,将绒花技艺传授年青一代。在他的众多学徒中两位当年的青年艺人朱凤莲和刘素珍被评为工艺美术师,成为南京人造花总厂的技艺骨干,80年代曾受邀去日本作南京人造花技艺表演。⑩
(三)周家凤—南京绒花代表性人物
周家凤是南京著名绒花老艺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江宁县龙都镇东家村,1931年,到南京学习绒花,拜吴长泉为师。⑪之后,一直从事于绒花的制作和销售,是南京绒花制作十分重要的代表人物。
1949年前,周家凤在“张义泰”做学徒,出师之后他像大多数民间艺人一样奔走于大街小巷,以自做自卖绒花为生。他所制作的传统花样如“喜花”,技艺超群,独具特色,不仅受到当地人欢迎,外路商贩听到他的名声也纷纷赶来,因而渐渐闻名。1949年后,在党和政府的鼓励下,成立了以周家凤为首的艺美绒礼花生产合作社,走上了手工业生产合作化道路。文革期间,周家凤被赶出设计室做勤杂工,绒花也基本停产。1973年,中央重新恢复了工艺美术生产,周家凤重新回到设计室,竭力恢复绒花工艺。最终,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不仅还原了一些在文革时期被破坏的绒花制品,同时发展出一种造型新颖、寓意丰富的品种。
周家凤的绒花作品,造型以中、小绒条为主,粗细均匀协调,采用夸张、扩大等艺术手法。颜色以大红、粉红为主,辅以绿色,对比强烈,鲜艳明亮。造型简单明快又不失南方绒花灵动快活的特点。周家凤的代表作大型挂屏《松龄鹤寿图》(长188cm、高105cm)是为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创作的。挂屏模仿国画的构图形式,利用绒花的制作工艺制作一株劲松和三十只丹顶鹤。劲松苍翠挺立,白鹤形态各异,或悠然漫步,或展翅高飞,或翩翩飞翔。白鹤绕着劲松,寓意祖国长青,同时结合绒花的艺术特点,所创造出来的艺术效果独具一格。这不仅是绒花样式的一大突破,更是传统手工艺艺术化的重要体现,为绒花工艺开辟了新的道路。
周家凤不仅为南京绒花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促进了文化交流。他所制作的绒花制品走向了世界。一些作品还依然保存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发展民间艺术提供了宝贵经验。⑫
(四)赵树宪—现在唯一从事南京绒花制作的人
南京目前唯一能制作绒花的民间艺人赵树宪,是周家凤的徒弟。现在在南京民俗博物馆创立了绒花工作室,继续南京绒花的创作。正是由于作者在民俗博物馆看到了绒花的制作过程,并通过赵树宪的介绍和网络检索才了解到了南京绒花的产生、发展及传承保护。之后,萌生了将其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的念头,也算是对于南京绒花尽微薄之力。赵树宪生于1954年,19岁时进入南京工艺制花厂绒花车间,开始从事于绒花的复制、设计工作,后转到周家凤所带领的车间学习绒花的制作。赵树宪自1972年进入南京工艺制花厂后,积极进行南京绒花的创作,为80年代南京绒花的辉煌奠定了基础。他所制作的绒花制品远销海外,同时也有内销,大抵还是用于婚嫁,同时也可作为纪念品或礼物馈赠亲朋。其实,这不失为一种传承保护方式。
三、结语
南京绒花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工艺一直延续至今。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合作化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下,其工艺也几经波折,最终还是保留了下来。1950─1978年间,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作为手工业产业的南京绒花也在逐渐发展。在新中国经济兴旺发展下,南京绒花的遗迹不断迁移,云锦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南京绒花逐渐发展起来,两者自产生之日起就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手工艺人的生存状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重大变化。总的说来,新中国建立初期,南京绒花的发展大体代表了传统手工艺文化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发展状况。虽然新的时代赋予了其时代特色,但传统工艺、样式被抛弃,并且缺少必要的史料记载,若如此发展下来,便会失去了传统手工艺的民族特色。对于作为传承人的手工艺人记载的缺失,让仅有的历史资料变得呆板乏味。现在,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树宪被南京市政府授予第一届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南京绒花的唯一传承人,但是,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南京绒花想要发展还需要更多地保护措施和政策。对于南京绒花的保护不应该只局限于对于传统工艺的再现和复制,也不止是局限于对于手工艺人的保护。通过对南京绒花不为人知的历史资料的发掘,探索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合南京绒花的发展和保护模式,而不是一味的套用传统工艺的发展保护模式。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轻工》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324页.
②赵树宪:南京绒花工作室负责人,是目前唯一一位从事于绒花制作的手工艺人。
③江苏省文化厅关于公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的公告,2008.10.31.
④南派绒花是指南京、扬州一带的绒花制作,北派绒花是指北京、沈阳一带的绒花制作。南派绒花的种类主要是用于装饰的头花,北派绒花则偏向于绒鸟、绒鸡的制作。
⑤杨英.论南京绒花的保护[J].装饰,2007年(3).第96-97页.
⑥董静.南京绒花的历史与传承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第4页.
⑦杨英.论南京绒花的保护[J].装饰,2007年(3)第96-97页.
⑧扬州绒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⑨关于王永禄的资料转引自南京市志编辑部编.南京二轻工业志(第一辑)[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4.第400页
⑩关于任德富的资料转引自南京市志编辑部编.南京二轻工业志(第一辑)[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4.第400页
⑪董静.南京绒花的历史与传承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年.
⑫关于周家凤的材料转引自牧咏南.绒花艺术家-周家凤[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90年03期.
[1]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京市志(工业篇:第一辑)[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2]牧咏南.绒花艺术家-周家凤[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90年第3期.
J05
A
1005-5312(2014)05-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