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与“反设置”之狂欢
——虚实结合的叙事角度浅谈《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2014-06-18温文华温文静
温文华 温文静
(1.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设置”与“反设置”之狂欢
——虚实结合的叙事角度浅谈《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温文华1温文静2
(1.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通这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叙事策略是高明而睿智的,用了“叙事姿态与叙事内容的分裂”方式来呈现作者虚写猪、实写人的深刻寓意。文中处处可见的“真”与“假”揭示了“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这个残酷的事实,体现了王小波的人生哲学,深刻地揭示他对于生活“设置”与是否要“反设置”的思考与狂欢反讽。
叙事姿态;虚假的叙事内容;人生;设置;反设置
一、前言
“作为一名‘关怀整个社会、人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王小波在他的杂文中积极弘扬科学、理性、独立、自由、宽容的理念,坚决反对愚昧、专制、教条、虚伪、奴气等反文明的恶习,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的杂文代表作《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将杂文透视深刻和批判犀利的特征充分发挥出来,文章表面诙谐幽默,实则寓意深刻、沉贡,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更寄托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尤其是在文章中看似“轻描淡写”的关于“对人生设置与反设置”的思考,令人不得不折服。
《一直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散文高超的叙事方式也充满了王小波的“特立独行”味道,以真实的叙事姿态与虚假的叙事内容结合,也就是说文章内容是“荒诞主义”的,姿态是“现实主义”的。在笔者看来,这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叙事策略是高明而睿智的,用着“叙事姿态与叙事内容的分裂”方式来呈现了作者虚写猪、实写人的深刻寓意。用真实的姿态叙述虚假的故事,谈何容易,但在王小波笔下的“特立独行”的一只猪却是让人为之一惊的意外。下面笔者将以“叙事姿态与叙事内容的分裂”为切入点,谈谈文章处处可见的“真”与“假”,深入剖析王小波对人生“设置”与“反设置”的狂欢反讽。
二、“叙事姿态与叙事内容的分裂”叙事策略
如何理解文章中运用的“叙事姿态与叙事内容的分裂”这种叙事策略呢?这就好像我们平时常常说的“最虚假的真话”一样,如“祝你永远快乐”,就这类话语而言,内容是“怪异”的,姿态是“真诚”的,但是究根到底是虚假的。明明知道生活中不可能做到“永远快乐”,却真诚地祝福“永恒”。这句话本身造就了这样一种基本的叙事方式:就语法意义而言,这是一句假话;但就其修辞意义而言,这是一句真话。
这就是所谓的——用真实的姿态叙述虚假的故事。
事实上,所有的文学都是“虚假”的,都是用审美的想象象征性解决现实世界里面的矛盾,《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把这种叙述方式经营得淋漓尽致。小处入点,大处落点,把“设置”与“反设置”的矛盾心理通过睿智的反讽语言,写出了王小波味道的“特立独行”。“这是使我们发现象征性解决现实世界里面的矛盾都是一种‘幻觉’”。
文章结合了个人真实的经验,又融入了自己对社会、对个人深刻沉重的思考,这是真真切切的存在。从“我”经历了一只猪的遭遇和性情谈起,却是超越了个人经验,体现了“非正常”的理性力量,这是虚假的故事。作者善于把人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地方,加点调侃和犀利的反讽,刺上一刀,让读者麻木的神经疼痛、燃烧、甚至爆发。
三、“设置”与“反设置”的狂欢反讽
(一)叙述“猪”的虚假叙事内容
文章开头的“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么生活。”“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接着文章从点到面地不紧不慢地为读者呈现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形象,它“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像山羊一样敏捷”写出了它不同一般的性情。“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这种种生动精彩的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只“不像猪”的猪,猪应该有猪样,肥胖、慵懒、愚蠢,这是人类为其设置的生长方式,只有遵守这种生活方式的猪才是正常的猪,而这位被王小波尊为“猪兄”的猪,却从形貌到行为完全违背了固有的方式,它的“潇洒”正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是不畏强权、无拘无束、体验独立、尊重主体的精神境界。
在刻画这只“猪”的时候,文章用真实的姿态叙述虚假的故事,却巧妙地为主题“设置与反设置”做了最好的诠释。一只猪活出了“特立独行”,一反猪态,敢于无视生活的设置。“这只猪成了外在环境无比恶劣时,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由的先驱,它的反抗是自由精神永不泯灭的证明,即便它只是一只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在这个层面上的叙事姿态与叙事内容的分裂却写出了人心底最软弱的设置与反设置的矛盾。
“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的动物。”以猪的境遇为例,揭示出社会中被设置好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有一种力量,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取;而我们却于此浑然不觉,安然处之,或想反抗又无力反抗。
王小波在文章中直言:“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这是全文仅有的一处直接议论,也是全文的重点之一,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设置”的特有品性,隆重推出的特立独行的猪的鸣叫,惊醒了我们,它的潇洒,
它的冷静,它的警惕,比照出我们的浑浑噩噩、畏畏缩缩,却惘然无知。这反映了王小波写作的态度的某一方面,即对人民大众的关怀,这种关怀是在思想层面上的,他希望人们有智慧,能独立思考,反对别人的设置和灌输,将个人与社会、人类命运大势结合起来的思考。
(二)叙述人性的真实叙事姿态
那么文章中真实的姿态体现在王小波结合了个人真实的经验,又融入了自己对社会、对个人深刻沉重的思考,这是真真切切的存在。作者眼光显然穿透了上山下乡那个荒谬年代的设置与反设置的悲哀。人类的处境有如牲畜:“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成为傲然于世的“英雄”,也是王小波意欲表达和追求的状态,因此文末作者由衷地感慨道:“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仅是在怀念特立独行的勇气,更是在批判蛮横无理的强权霸道和安命顺从的懦弱。事实上,王小波从未减弱过他的批判锋芒,他始终把追求自由和批判压抑、反抗强权结合在一起,这位“猪兄”无视当时人们对猪的生活做的种种设置,对不是知青的人总是保持警惕,像猫一样会跳到屋顶上晒太阳,对关在猪圈里被人们摆布的母猪不屑一顾,并且会模仿各种声音。这位“猪兄”活得潇洒又浪漫,比当时的王小波“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的人的生活还要恣意、丰富得多。
在那人人自危的不理智时代,沉默地按照别人编写好的脚本去生活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只有这只被老乡认为不正经、领导痛恨不已的猪,敢于我行我素。而“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作者是如此喜爱这位“猪兄”,喜爱它不像自己一样同于流俗,喜爱它不囿于成规的勇气,喜爱它敢于比自己真实地生活。
“作者对特立独行的猪的态度可以说是30多年前动荡岁月里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写照:对那个社会有很多不满,但又往往敢怒而不敢言;对特立独行的行为持钦佩和激赏态度,但只能压在心底而不敢付诸行动。”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寄寓了不少作者的理想,它可以说是作者一个侧面的反映。
文章“一方面是真实的叙述,另一方面是奇特的反讽。这构成了王小波小说叙事的‘坏’。这种‘坏’,既是自嘲,也是嘲谑,呈现出一种与任何现成的意识形态都不合作的态度。”
大多数人和大多数猪一样,生活在处于被安排的境地中,对于这种安排他们处之泰然,这不仅是文革,也是任何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生活“常态”;但是在任何时候,也都存在对于这种“常态”生活的坚韧反抗,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以它的行为嘲笑并摆脱了人类的设置,对比之下,杂文中的我在猪被围剿时,却只能因为“不敢对抗领导”而处于“内心的矛盾”之中,显示了人的反抗意志多么无力。作者在文中指出了“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这个残酷的事实,在大多数的时候,它的能量远远超出了人对于自由追求,它无所不在,把人控制在一种生活和精神被奴役的状态,在这个张力场中,人要么参与设置别人的生活,要么对于生活被设置安之若素,剩下的唯一一种选择——反抗这种“设置”,回到个体的自由——是充满艰险的。
本文虚写猪事,实写的全是人事。人们被他人,甚至还要包括被自己——当然是按照他人的意志的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因为那意味着自由的被扼杀,没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很难因此也很少特立独行如此猪者。
四、结语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言辞犀利的散文用了“叙事姿态与叙事内容的分裂”方式呈现作者虚写猪、实写人的深刻寓意。文中处处可见的“真”与“假”揭示了“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这个残酷的事实,写出了人对于生活“设置”与“反设置”的思考与狂欢反讽。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喜欢将自己的生活安排的“秩序井然”,如果有什么事情突然冲到了生活的时间表那么很容易引起内心的反感,浮躁。一个人到底怎么样生活?作为人类的我们,假如一直是生活在他人或命运的安排下,那最终只能是一个平庸或是不快乐的人,绝对是比不上这只惊骇世俗的猪。
[1]蒂利希.存在的勇气[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2]蒋孔阳.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王毅.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
[4]汤有国.心理学[M]1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5]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1:151.
[7]王小波全集·杂文卷·知识分子的不幸.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8]王小波全集·杂文卷·思维的乐趣.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9]王小波全集·杂文卷·人性的逆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206
A
1005-5312(2014)05-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