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县灰岩矿地质特征
2014-06-18李新华
李新华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福建总队,福建 福州 350001)
1 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闽西北隆起带与北东东向南平—宁化构造—岩浆带的交汇部位。灰岩矿赋存于上石炭统船山组(C3c)地层中,呈层状产出,灰岩矿体大部裸露地表。
1.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较简单,有下石炭统林地组(C1l )、上石炭统船山组(C3c)。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 下石炭统林地组(C1l )。
分布于矿区南东部,地层呈近东西向展布,倾向南,倾角25~30°;岩性为石英砂岩、石英砾岩夹粉砂岩;黄白、灰白色夹紫红色。砂砾几乎由石英组成,砾径大小不一,一般0.3~1.0cm,多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性差;胶结物成分为石英碎屑。粉砂岩常具片理化。本组属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厚度不详。
(2) 上石炭统船山组(C3c)。
大范围分布于矿区内,为水泥用灰岩矿含矿层位,且矿石质量较好。地层走向呈近东西向,倾向165~188°,倾角16~22°,局部28°。灰岩呈灰白色—深灰色,以细—微晶结构为主,厚—巨厚层状、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方解石呈多边形状,粒度直径大多在0.1mm左右,局部少量大于0.25mm,彼此紧密镶嵌,含量90%~98%,解理较发育。偶见有少量的古生物碎屑,主要为假百合,但大多已被方解石化。与下伏地层林地组呈断层接触。
1.2 构造
矿区内地层呈一单斜层状产出。区内构造活动较强烈,主要为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构造。
1.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较发育,主要为燕山晚期侵入的花岗斑岩脉,呈岩墙状近东—西向展布。地表风化强烈。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规模、形态、产状
灰岩矿分布在上石炭统船山组(C3c)地层中,呈单斜层状产出,矿体总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由于受后期断层切割及花岗斑岩脉侵入的影响,矿区范围内以F1断层及γ π1花岗斑岩为界,分为2个矿体,北侧KT1矿体和南侧KT2矿体,详见下图。
湖村矿区灰岩矿地质简图
(1) KT1矿体。
KT1矿体分布于矿区F1断层以北,矿体沿走向地表出露长约1360m,沿倾向地表出露宽220~470m,平均宽325m,矿体最大厚度约160m。矿体呈一单斜层状产出,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倾向165~178°,倾角15~20°。
(2) KT2矿体。
KT2矿体分布于矿区F1、F2断层之间,矿体沿走向地表出露最长约950m、沿倾向地表出露宽530~795m,平均宽675m、矿体最大厚度约420m。矿体呈一单斜层状产出,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倾向168~188°,倾角16~24°。
2.2 矿石结构、构造
(1) 矿石结构。
响应政府规划,紧随行业发展趋势,投入智慧商圈建设,通过大数据处理分析,根据智慧停车、停车诱导的项目经验,得到集商圈管理、分析决策和用户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产品、一站式解决方案,推动传统商业模式向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化营销转型。
矿区内的矿石主要结构有:微晶—细晶结构、生物碎屑隐晶—微晶结构。
微晶—细晶结构:矿石中方解石矿物呈粒状变晶结构,矿物颗粒大小均一,呈微细粒状,粒径一般为0.01~0.15mm,具定向排列。
生物碎屑隐晶—微晶结构:主要由生物碎屑和隐晶—微晶方解石组成,生物碎屑大多被钙化,粒径0.005~0.05mm,颗粒呈多边形近等轴粒状,紧密镶嵌连成一片,见有不规则的方解石脉呈小脉状分布。
(2) 矿石构造。
矿区内的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缝合线构造、结核状构造。
块状构造:矿石中矿物成分各种粒径较均匀,质地细腻,断口呈贝壳状。为矿石的主要构造。
缝合线构造:由灰黑色泥炭质物组成的锯齿状、不规则线状体,线宽在1~3mm。
结核状构造:硅质(燧石)灰岩呈结核状或条带状沿层面断续分布在矿体中,大小5~30cm,主要成分由微粒石英、方解石的组成。
2.3 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的主要矿物成分为微晶方解石(90%~98%)和生物碎屑(小于5%),以及微量的白云石、生物碎屑、泥炭质物、石英。
方解石:呈他形粒状集合,粒径在0.005~0.15mm间,颗粒之间紧密镶嵌连成一片,局部见方解石交代生物碎屑。见有后期方解石呈不规则细脉充填于矿石裂隙中。
白云石:呈他形粒状,呈分散状稀疏嵌布在矿石中,局部较密集。
生物碎屑:呈定向或不定向排列,散布在方解石颗粒间隙中,大多被钙化。
泥炭质物:由灰黑色泥炭质物组成,沿层面、缝合线分布。
石英:微粒—细粒状,粒径0.02~0.06mm,呈分散状稀疏嵌布在矿石中,或呈不规则状的细脉、线脉充填于矿石裂隙中。
2.4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主要化学成分为CaO、MgO、SiO2、烧失量等。各矿体矿石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加权平均结果详见下表。
矿体矿石主要化学成分平均含量(%)
矿石类型可划分为3种自然类型:微晶—细晶灰岩、生物碎屑隐晶—微晶灰岩和含硅质团块灰岩。
2.5 矿体顶底板及夹(石)层
KT1矿体上部为第四系残破积物,南部为γ π1花岗斑岩侵入接触。
KT2矿体北部为γ π1花岗斑岩侵入接触,南部与石炭系下统林地组(C1l )地层呈断层接触。
矿体内夹石层的岩性: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夹石层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其产状与矿层产状基本一致。
白云质灰岩化学成分(%):CaO 30.42~49.51、MgO 3.60~18.99、SiO20.21~6.24。
硅质灰岩化学成分(%):CaO 31.89~47.13、MgO 0.71~1.78、SiO26.16~34.94。
第四系残破积层化学成分(%):SiO243.38~92.0、Al2O34.14~22.68、Fe2O30.61~11.89、K2O+Na2O 0.39~3.42。
3 矿床成因
本矿床成因属浅—滨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沉积物来源单一,沉积了一套中厚—巨厚层状细—微晶石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