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本特征 凸显教学价值
2014-06-16金建琴
金建琴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样式,它采用比喻、象征、夸张的手法,通过一个个隐含劝喻或讽刺性的趣味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个版本的小学教材,累计所收中外寓言60多篇,如《买椟还珠》《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骆驼和羊》等等。虽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形式的文本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是寓言文体的特殊性对语文课程有着特别的价值。严文井先生在《关于寓言的寓言》中指出,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它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要发挥好寓言的功能,在教学中除了要有“雅人爱其哲理,俗人爱其故事”的传统思路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应根据寓言的文体特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准确定位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
一、循言而悟意,“言”“意”相伴相生
寓言故事,“言”和“意”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寓言虽然语言简洁,情节简明,结构也相似,但其中的人物形象却往往鲜明、丰满且传神。在教学寓言时,如果学生对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尚未有具体的感受,教师就突兀地谈道理,那么学生的理解往往只会停留在肤浅、刻板的表层上。教师应当站在语文学习的角度,“言”“意”统一,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品读揣摩,展开想象,待到故事了然于心,理解寓意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一)聚焦文本,品读语言
1.品读人物的语言
人物对话的夸张恰是寓言语言生动的表现,这些对话往往彰显着人物的个性。如《郑人买履》一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是这样的:“你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段对话很好地揭示了此文的寓意。在教学中就应围绕这些对话进行师生对读、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反复的诵读、品味、体会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心里,为理解寓意做好准备。
2.关注人物的行动
寓言中除了丰富的人物语言外,对人物的行为描述也会非常细致,把握住人物的行为,并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是理解寓意的重要突破口。
在教学《纪昌学射》一文时,我们可以先设计这样一道填空题:“纪昌( )向飞卫学射。”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找:“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纪昌学射箭的态度?”学生自然会从“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等词句中读懂纪昌练得用心、持之以恒;从“睁大”“注视”的动作明白纪昌练得十分专心;从“躺”字体会到纪昌练得刻苦用心,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相当到家”的意思,从结果再次看人物的行为,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的反复就把躲在行为背后的寓意呈现在了学生面前。
3.走入人物的内心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心理,让故事中的人物和读者机智对话,也是一种好方法。笔者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当那个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时,他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正好从田边走过,你会对他说什么?当这个人得知自己的禾苗都枯死了他又会怎么想呢?
(二)概括寓意,发展语言
不同的寓言其寓意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隐含在题目当中,有的蕴含于人物的语言对话中,还有的体现在人物的动作当中。寓言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文字内容,更要让他们理解蕴含的寓意,并用精练的语言自己概括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
1.抓关键词句揭示寓意
寓言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寓言的寓意。如《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要让学生理解“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了必然”的寓意,并能够把自己理解到的寓意精准地概括出来,似乎有些难度。在笔者听过的许多课中,有教师是请学生反复阅读,通过对人物的行为比较来找出错误,或者是在课的最后直接呈现出这样的寓意内容,而通过文本的关键词句来体会寓意的环节并不多。实践证明,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等有关时间的关键词来引导,那么学生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2.从分析现实揭示寓意
引导学生走出故事,与生活融通,在体会寓意中丰富自己的生活语言,应当也是寓言教学的目的。教学中,我们绝不能止于对语言的艺术形象的分析,而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情境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事建立关联,加以比较类推,由此及彼,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如教学《南辕北辙》时,我们让学生领会方向的重要性。如果方向错了,努力就白费了,结果也适得其反,同时也说明了朋友的提醒忠告是很重要的。
3.从辩证关系揭示寓意
不少寓言故事中蕴含着辩证的思想,教师应加以合理的引导和感悟。如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类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懂得野兔撞树只是一种偶然,并非必然现象。在课堂中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感悟,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来评价农夫的行为,从而揭示出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复述内容,转化语言
寓言本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且情节简单、篇幅短小,适合用复述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寓言故事,进一步理解课文,想象情境、拓展创造,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人物形象,更深刻地领悟寓意,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
首先可以借助多种媒介创设情境,如笔者在教学《亡羊补牢》时,通过课件展示故事的无声动画情节,再现当时“丢羊”“数羊”“邻居劝说”“及时补牢”等情节,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通过配音的方式来进行复述,同时请学生进行表演。其次进行角色体验,通过对故事中人物角色的扮演,还原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复述整个寓言。如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在分角色体验后,还可以创生出另外的角色和青蛙进行对话、劝说青蛙,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一种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得当而得法,思维特质的自然提升
寓言教学应该在简约与丰厚之间把握好尺度,一方面在详略处理上要得当,另一方面在发挥寓言故事的教育作用、提升学生思维特质方面更需得法,其基点就在于既要关注年段要求,又要联系文本特点。endprint
(一)借比较读深文本
不同寓言故事中的不同人物角色常常会表现出相同的特点。通过“异中求同”来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发现,深刻理解其中寓意。如寓言《南辕北辙》与《揠苗助长》,虽然编排在不同年段的课文中,内容不同,但是两则寓言在启示上也有相同点:揭示了生活中如果我们违背了事情发展的规律,结果会适得其反。这“异中求同”是对寓意的一种丰厚和深化。除此之外,我们也应鼓励学生“同中求异”,即使同一则寓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通过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 借联系读活文本
寓言故事选择的一般都是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反面现象,然后将其附着在一两个夸张的形象上。在阅读时,我们能够产生一种对寓言主人公反思性的认同。但是笔者认为,学习寓言的根本目的不应该仅仅受到一种警示,更应该产生一种对寓言的审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寓言。如笔者在教学寓言《亡羊补牢》时,就故事的寓意“认识自己的错误应该及时改正”再次创编,有学生认为,学习中的错题要及时订正才能避免再次犯错、家长和老师会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孩子等等,这个过程就是主动的建构,把寓言的智慧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学生有的创编出了《郑人失兔》,有的将《守株待兔》中的农夫和《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嫁接”在了一起,让他们进行一次跨时空的“对话”,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认知和生活,让寓言再次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适度而有效,阅读视野的合理拓展
那些淡化或游离寓言文本之外的“拓展”,只能是空中楼阁。无论是文本的解读还是文本之外的拓展,寓言教学同样应把握适度而有效的原则,由此,学生的阅读视野才能得以有效提升。
(一)尊重文本自身的价值
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所以在教学寓言的过程中,我们要珍视多元的解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但不容忽视的是,教师在珍视多元理解的同时,更要注意尊重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当学生的自由发挥、自主感悟发生偏差时,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发挥主导作用。《扁鹊治病》中扁鹊的三次“拜见”充分说明了扁鹊的认真负责和一片真诚。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抓住扁鹊的三次拜见和蔡桓公的动作描写进行对比,然而有学生却会对扁鹊最后为何选择“逃跑”产生兴趣。如果让学生自由地去辩解,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甚至会有学生对扁鹊产生错误的认识。这里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对扁鹊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跑”是一种无奈却也是明智的选择。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去找找真实的原因。教师只有恰到好处地正确引领,才能充分发挥文本自身存在的价值。
(二) 斟酌链接的语文价值
寓言的内容简明,往往留给读者许多创造的空间。我们可以根据学段特点和文本的特点,进行适度的拓展,链接相关的知识,链接时机的巧妙会使教学价值得到最大化。如《纪昌学射》是由古文《列子·汤问》改编而来的,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由课文来接触《列子》是对文化的回眸,为学生打开一扇古文化的学习之窗。课文中介绍了纪昌用两年时间才练得“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都不会眨一下”的功夫,但对于能把虱子看得像车轮一样大的本领练了几年却没有介绍。这个疑点就可以利用古文的链接——“昌以耗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月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用了三年练就了本领,纪昌“下功夫”的决心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寓言的“意”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积淀,以达到培养其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诚然,对寓言的教学并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对寓言这一特殊的文体,一定要抓住其文本特征,凸显其教学价值,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中心小学 311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