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蕴育的新世界观

2014-06-16郑建

前线 2014年6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世俗

郑建

用实践的观点从主体方面去认识客观世界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通过揭示实践的本质,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并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实践的能动方面。马克思认为,对客观世界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于对象、现实、感性,要把它们当做人的实践来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人的认识的基础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关于“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的论述,给出了不同以往的新实践观,对一直以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不休的哲学问题——“思维与存在是否存在统一性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人的认识的基础。这一认识不仅揭示了旧哲学脱离实践的缺陷,还指出了实践对于真理和人的认识的意义,为科学研究人的认识和历史指明了道路。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中的单个人的直观。

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感性的直观”与黑格尔哲学“抽象的思维”二者的对立,同时指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只知道“感性的直观”,不知道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揭示了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统一于实践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把社会环境归结为政治法律制度,把人看做是消极被动的,认为环境决定人的旧唯物主义环境决定论者,不懂得物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促进外,也不懂得人的实践可以改变环境,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用实践的观点,科学回答了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问题,对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是变革宗教世俗基础促使宗教消亡的现实途径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消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

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宗教观的积极意义和重大缺陷。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所做的“把宗教世界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工作,揭示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费尔巴哈在对宗教批评之后,未能深入探究导致世俗基础自我分裂的原因,未能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是他的宗教观的重大缺陷。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基础上,指出宗教既然是从世俗世界中产生的,就应该从世俗世界自身的矛盾出发,从实践中对产生宗教的世俗基础进行革命变革,消除他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状况。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马克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联系去认识人,揭示了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现实中的人不是费尔巴哈理解的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社会实践的人,正是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决定了他的本质。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为我们科学地分析抽象的人性论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

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认识基础上,指出具体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也是他们的社会关系的产物。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指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一切社会意识,包括神秘主义的理论,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对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认识到社会生活是实践的,才能科学认识各种社会现象。

新旧唯物主义在社会阶级基础和社会功能方面的根本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历史观不仅用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并把通过实践改变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作为自己的目标。在此,马克思指出了新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阶级基础与旧唯物主义的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基础的不同,并且揭示了新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有力武器的历史使命。

(注:文中楷体部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世俗
最有思想的句子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别去问值不值得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来源问题
《杂文选刊》2013年10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